第128頁
天下太平、黎民眾生、百姓安穩,哪一個在你心裡都比我重要是嗎?
你分明那麼愛我。
沈子義,你怎麼捨得。
梁宴這一生在別人眼底是瘋的,但沈子義曾對段久說:「陛下是個好皇帝,他心裡有一道名叫萬民的線,他不會過界。這天下交予他手,才是最令我放心的。」
梁宴聽聞這話時嗤笑出聲。
當時大臣以為他與宰輔不對付,對沈宰輔的話也自然而然的厭惡。
但沒人知道,梁宴在笑他自己。
因為這世上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心裡那道線從來不是天下百姓,而是沈子義。
沈子義心裡裝著天下大義,他最在意的是江山安穩,是天下無辜百姓的命。
所以梁宴想,既然無法相愛,那就守好他最愛的東西吧。
好歹百年後青史會寫,大梁朝擁有一位賢明的君主梁宴和他最信任的大臣沈棄。
總角無緣,白首無期。
但我們的名字曾並肩出現在泛黃紙頁上,那也算是......畢生相依。
梁宴懂沈子義的選擇,懂他們彼此肩上無法卸下的重擔,所以他假裝沒有讀懂沈子義眼底藏也藏不住的悲傷,只握住他的手腕,笑道:
「我信你。」
說了信你,一輩子都信你。
哪怕我們生死兩隔,餘生不再相見,我也始終堅信,你在我看不到的地方,熾熱而堅定的愛著我。
這是支撐我活下去的所有勇氣。
那天燈滅魂散,漆黑的暗道里,獨身一人的帝王站了很久,他沒哭沒鬧,仿佛消散的魂魄與他毫無關係。
唯有那夜的風知道,有人在黑暗裡笑著落淚,喃喃自語。
他說:「沈子義,你等等我。等到江山安定,我完成你的夙願,我便去尋你。」
........................
承德二十四年,大梁朝換了皇帝。
剛加冠的天子攥緊了拳,從還在壯年卻早早退位的太上皇手裡接過傳國玉璽。
萬民山呼萬歲。
唯有曾經陪伴太上皇幾十載的大內總管,在眾人看不見的地方抹了一把淚,說了一句沒人聽懂的奇怪話語。
「陛下終於等到了。」
對於安居樂業的百姓們來說,這只是一年一年換掉的年份,只是新帝改朝換代的開端。
但對梁宴來說,這是他度日如年的煎熬與一日復一日刺骨之痛。
十年裡,梁宴選擇了一位宗室的子弟,用心培養他,親自輔導他課業,教他騎馬射箭,教他治國安天下的謀略。他好像沒有改變什麼,依舊好好的做著他的天子,治理朝政,甚至在小太子眼裡,他一直都是一個沉默寡言,什麼情緒都不表露出來的父皇。
但小太子偶爾也會疑惑,為什麼他勵精圖治從不在不相干事物上浪費時間的父皇,每一天都會花半個時辰的時間,走到宮牆邊那棵枯死的桃樹前,駐足抬頭停留。
而為什麼明明那棵樹都已經枯死很多年了,笑的慈眉善目的蘇公公卻總是厲聲告訴宮人們,絕對不可以去碰那棵樹,連枯落下來的乾癟樹葉也不允許打掃。
小太子也不明白,被父皇器重來做他太傅的段大人,為什麼在跟他講到前朝宰輔的史記時,總是會忍不住的出神,仿佛通過那些死板的沒有生命的文字,他看到什麼曾經鮮活出現在他生命里的故人一樣。
段大人跟不苟言笑的父皇不同,他總是會揉著太子的頭跟他講許多有趣的事,所以太子有一天就大著膽子問段大人,為什麼自己的父皇總是要站在一棵枯樹下,還不允許別人打擾。
段大人難得的怔神,眼底流露出懷念的色彩,過了很久,段大人才揉著他的頭笑道:
「因為風吹過那棵樹的時候,你父皇就知道有人在想他了。」
小太子還雲裡霧裡地偏著頭,端著茶點進來的蘇公公就忍不住啜泣起來,小太子跑過去安慰,卻聽見蘇公公哭著對段大人說道:「陛下他越來越像沈大人了。」
大梁有好幾位姓沈的大人,小太子並不知道他們說的是哪一個,但他想,那應該是一位極好極好的人,才能讓他的父皇,讓他身邊的許多人。
經年無法忘懷。
小太子初進宮的時候,宮裡還是有皇后的,但隨後沒兩年,他父皇就對外宣稱皇后暴斃。小太子很奇怪,因為這道聖旨發出去的時候,皇后娘娘正戴著花笠站在馬車前,挽著別的男子的手,和父皇道別。
後宮亂事不少,但小太子還是滿頭霧水,他甚至想去問父皇,這也是能被允許的嗎?
但他很害怕父皇皺眉,只能乖乖地站在一旁,讓皇后娘娘笑著掐他的臉。
皇后蕭嫣直起身,看著梁宴,毫不避諱地說道:「你負過我一腔真心,我也讓你戴了這麼多年綠帽子,咱們也算是扯平了。如今我父親離世,蕭家漸趨沒落,我也不需要再待在這皇宮裡為蕭家撐著榮耀,過往種種,我不想在沉浸其中了。」
「當年父親為了讓我死了心思想殺了顧郎,是你攔下來的,我知道。你讓他去邊關駐守讓他建功立業再回來娶我,我也是知道的。我怨你你得受著,誰讓你坐在帝王寶座上成了因果里最開始的一環。」蕭嫣一聳肩,望著不遠處的宮牆,難得輕鬆地笑起來:「不過我怨了這麼多年,我累了,我不是原諒你,是放過了我自己。本姑娘好日子可在後面呢,在你們這群男人身上浪費時間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你分明那麼愛我。
沈子義,你怎麼捨得。
梁宴這一生在別人眼底是瘋的,但沈子義曾對段久說:「陛下是個好皇帝,他心裡有一道名叫萬民的線,他不會過界。這天下交予他手,才是最令我放心的。」
梁宴聽聞這話時嗤笑出聲。
當時大臣以為他與宰輔不對付,對沈宰輔的話也自然而然的厭惡。
但沒人知道,梁宴在笑他自己。
因為這世上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心裡那道線從來不是天下百姓,而是沈子義。
沈子義心裡裝著天下大義,他最在意的是江山安穩,是天下無辜百姓的命。
所以梁宴想,既然無法相愛,那就守好他最愛的東西吧。
好歹百年後青史會寫,大梁朝擁有一位賢明的君主梁宴和他最信任的大臣沈棄。
總角無緣,白首無期。
但我們的名字曾並肩出現在泛黃紙頁上,那也算是......畢生相依。
梁宴懂沈子義的選擇,懂他們彼此肩上無法卸下的重擔,所以他假裝沒有讀懂沈子義眼底藏也藏不住的悲傷,只握住他的手腕,笑道:
「我信你。」
說了信你,一輩子都信你。
哪怕我們生死兩隔,餘生不再相見,我也始終堅信,你在我看不到的地方,熾熱而堅定的愛著我。
這是支撐我活下去的所有勇氣。
那天燈滅魂散,漆黑的暗道里,獨身一人的帝王站了很久,他沒哭沒鬧,仿佛消散的魂魄與他毫無關係。
唯有那夜的風知道,有人在黑暗裡笑著落淚,喃喃自語。
他說:「沈子義,你等等我。等到江山安定,我完成你的夙願,我便去尋你。」
........................
承德二十四年,大梁朝換了皇帝。
剛加冠的天子攥緊了拳,從還在壯年卻早早退位的太上皇手裡接過傳國玉璽。
萬民山呼萬歲。
唯有曾經陪伴太上皇幾十載的大內總管,在眾人看不見的地方抹了一把淚,說了一句沒人聽懂的奇怪話語。
「陛下終於等到了。」
對於安居樂業的百姓們來說,這只是一年一年換掉的年份,只是新帝改朝換代的開端。
但對梁宴來說,這是他度日如年的煎熬與一日復一日刺骨之痛。
十年裡,梁宴選擇了一位宗室的子弟,用心培養他,親自輔導他課業,教他騎馬射箭,教他治國安天下的謀略。他好像沒有改變什麼,依舊好好的做著他的天子,治理朝政,甚至在小太子眼裡,他一直都是一個沉默寡言,什麼情緒都不表露出來的父皇。
但小太子偶爾也會疑惑,為什麼他勵精圖治從不在不相干事物上浪費時間的父皇,每一天都會花半個時辰的時間,走到宮牆邊那棵枯死的桃樹前,駐足抬頭停留。
而為什麼明明那棵樹都已經枯死很多年了,笑的慈眉善目的蘇公公卻總是厲聲告訴宮人們,絕對不可以去碰那棵樹,連枯落下來的乾癟樹葉也不允許打掃。
小太子也不明白,被父皇器重來做他太傅的段大人,為什麼在跟他講到前朝宰輔的史記時,總是會忍不住的出神,仿佛通過那些死板的沒有生命的文字,他看到什麼曾經鮮活出現在他生命里的故人一樣。
段大人跟不苟言笑的父皇不同,他總是會揉著太子的頭跟他講許多有趣的事,所以太子有一天就大著膽子問段大人,為什麼自己的父皇總是要站在一棵枯樹下,還不允許別人打擾。
段大人難得的怔神,眼底流露出懷念的色彩,過了很久,段大人才揉著他的頭笑道:
「因為風吹過那棵樹的時候,你父皇就知道有人在想他了。」
小太子還雲裡霧裡地偏著頭,端著茶點進來的蘇公公就忍不住啜泣起來,小太子跑過去安慰,卻聽見蘇公公哭著對段大人說道:「陛下他越來越像沈大人了。」
大梁有好幾位姓沈的大人,小太子並不知道他們說的是哪一個,但他想,那應該是一位極好極好的人,才能讓他的父皇,讓他身邊的許多人。
經年無法忘懷。
小太子初進宮的時候,宮裡還是有皇后的,但隨後沒兩年,他父皇就對外宣稱皇后暴斃。小太子很奇怪,因為這道聖旨發出去的時候,皇后娘娘正戴著花笠站在馬車前,挽著別的男子的手,和父皇道別。
後宮亂事不少,但小太子還是滿頭霧水,他甚至想去問父皇,這也是能被允許的嗎?
但他很害怕父皇皺眉,只能乖乖地站在一旁,讓皇后娘娘笑著掐他的臉。
皇后蕭嫣直起身,看著梁宴,毫不避諱地說道:「你負過我一腔真心,我也讓你戴了這麼多年綠帽子,咱們也算是扯平了。如今我父親離世,蕭家漸趨沒落,我也不需要再待在這皇宮裡為蕭家撐著榮耀,過往種種,我不想在沉浸其中了。」
「當年父親為了讓我死了心思想殺了顧郎,是你攔下來的,我知道。你讓他去邊關駐守讓他建功立業再回來娶我,我也是知道的。我怨你你得受著,誰讓你坐在帝王寶座上成了因果里最開始的一環。」蕭嫣一聳肩,望著不遠處的宮牆,難得輕鬆地笑起來:「不過我怨了這麼多年,我累了,我不是原諒你,是放過了我自己。本姑娘好日子可在後面呢,在你們這群男人身上浪費時間實在是太不應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