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會把戰場上所有人的意識一個接一個地吃掉嗎?」我儘量讓自己保持無動於衷的神情,「那~還~真~是~可~怕~啊。」
「你覺得我會這麼做嗎?」望舒歪了歪腦袋,裝出一副無辜的樣子。
我沉默了。
「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望舒像是再也忍不住了,她毫無顧忌地仰天大笑,所謂女性的矜持感頓時蕩然無存。
「……渾蛋!你笑那麼大聲幹嘛?」
「噗哈……沒什麼……」望舒努力地想要忍住笑聲,但是徒勞,「只是很想這麼問一次你,你的反應確實也很有趣。噗哈哈哈哈哈哈……那其你怎麼能那麼可愛啊?」
望舒終究是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我也沒問她是如何發現能與靈魂溝通的語言。
她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我去洗個澡。」
只不過才過了幾分鐘,她就又跑了回來:「你要跟我一起洗嗎?」
她的目光撞進我的眼睛裡,有種一往無前的氣勢。
類似的對話以前也發生過。
如同無條件的和平一樣,我知道無限制的戰爭總是要有代價的,總要有人去付,但我不得不承認,我喜歡這樣的對話——「你願意和我一起死嗎?」「我願意」。
「好啊。」我聽見自己如此回道。
--------------------
第82章
雖然如果想要繼續寫,這個故事應該能寫的很長,但我還是決定這個故事就寫到此處為止。按照我原本的想法,這個故事在我和望舒重逢之後就該結束,之所以還拖到現在,不過是為了填之前的一些坑,用作解釋前因後果的說明書而已。
只是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要和你討論一個話題:請問,愛情是什麼?
請不要計較我為什麼在告白之後還和你討論這個,我只是很喜歡對一些字詞進行解構。你知道的,我思考問題的方式總是跟常人不同。
在過去的很多個時代。
人們對待愛情的態度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將對方視作獵物、戰利品、受害者,而他們自己是獵人;一類是將對方視作是白馬王子或者是白雪公主,王子或者公主年齡沒有限制,重要的是對方是否具有『王子』或者『公主』的位格。
無論看多少舊時代的書,我也無法從書中找到任何一種我所能認同的『愛情範式』。
我不是沒有換上媽媽為我準備的裙子和鞋,坐在高背椅上,學著她文雅地讀《安娜·卡列尼娜》。
那本書里充滿了社交舞會、僕人、軍裝穗帶、偷情……還有幽會。
按照媽媽的說法,安娜之所以會撲向火車自殺,還能是什麼原因?她是那麼美麗、富有……都是社會的壓迫、丈夫的虛偽、情人的變心,是這一切的一切,把迷人、高貴的安娜逼上了絕境。
安娜她是為愛而死的,很多人都這麼說。
即使是列夫·托爾斯泰也沒能說服我。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得了,她出生在一個不算太好但也不算太壞的年代,丈夫不愛她不假,但這能夠構成出軌的理由?出軌被丈夫發現後還認為丈夫的原諒是一種虛偽。在沒有離婚的情況下跟情人同居,後面還希望情人脫離現實跟她去鄉下隱居……我完全搞不懂她認為丈夫不愛她還不肯離婚的理由。
那麼《了不起的蓋茨比》又怎麼樣呢?
一個窮小子用盡手段成為大富豪後舊情不改,始終執著於對初戀的愛?
別搞笑了。
在我看來,蓋茨比從頭到尾都沒有愛過黛西。他既然選擇跑路奔向自己的前程,為什麼不能接受她沒有頂住家庭的壓力選擇了結婚?只因為要等他建功立業、升官發財,她就活該無條件在原地等他?不然那就是背叛?什麼狗屁道理。
黛西最終拒絕和蓋茨比結婚,根本不是大多數人共情蓋茨比所腦補出來的什麼不可跨越的階級差距。
人生來一定會想要自己沒有的東西,當蓋茨比用盡全力向黛西扔過去從巴黎倫敦買來的昂貴寸衫時,他就證明了他確實不是黛西曾經愛過的那個蓋茨比——蓋茨比只是想要證明自己,黛西對他來說,只是個能證明他自己的符號罷了。
所以他後來才會暴怒:我做到了,該有的我都有了,我什麼都更好,我比得上所有人,不比他們任何人差,你為什麼還不跟我走?
可是黛西已經說了想要和他私奔,在旁人看來,黛西這種行為在整個上流社會都算是非常瘋狂和不理智,是他礙於自尊,無法接受。
那麼,又有什麼好說的?
還有《少年維特之煩惱》。我原本只是衝著所謂的『維特效應』來看這本書的。所謂『維特效應』就是以連鎖反應發生的多起自殺事件。
小說的大致內容是主角維特有位喜歡的女子,但這位女子跟他人訂有婚約,維特最終受不了單思之苦,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本來是一個有點浪漫主義的愛情故事,可是卻有許多自覺有類似遭遇的人受到書中內容的影響,開始陸續模仿維特自殺,小說一度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成了禁書。
雖說維特是作者歌德根據自己經歷所虛構出來的角色,但這樣的角色卻蘊含著使他人自殺的力量,這世界運行的邏輯果然很有趣。
「你覺得我會這麼做嗎?」望舒歪了歪腦袋,裝出一副無辜的樣子。
我沉默了。
「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望舒像是再也忍不住了,她毫無顧忌地仰天大笑,所謂女性的矜持感頓時蕩然無存。
「……渾蛋!你笑那麼大聲幹嘛?」
「噗哈……沒什麼……」望舒努力地想要忍住笑聲,但是徒勞,「只是很想這麼問一次你,你的反應確實也很有趣。噗哈哈哈哈哈哈……那其你怎麼能那麼可愛啊?」
望舒終究是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我也沒問她是如何發現能與靈魂溝通的語言。
她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我去洗個澡。」
只不過才過了幾分鐘,她就又跑了回來:「你要跟我一起洗嗎?」
她的目光撞進我的眼睛裡,有種一往無前的氣勢。
類似的對話以前也發生過。
如同無條件的和平一樣,我知道無限制的戰爭總是要有代價的,總要有人去付,但我不得不承認,我喜歡這樣的對話——「你願意和我一起死嗎?」「我願意」。
「好啊。」我聽見自己如此回道。
--------------------
第82章
雖然如果想要繼續寫,這個故事應該能寫的很長,但我還是決定這個故事就寫到此處為止。按照我原本的想法,這個故事在我和望舒重逢之後就該結束,之所以還拖到現在,不過是為了填之前的一些坑,用作解釋前因後果的說明書而已。
只是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要和你討論一個話題:請問,愛情是什麼?
請不要計較我為什麼在告白之後還和你討論這個,我只是很喜歡對一些字詞進行解構。你知道的,我思考問題的方式總是跟常人不同。
在過去的很多個時代。
人們對待愛情的態度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將對方視作獵物、戰利品、受害者,而他們自己是獵人;一類是將對方視作是白馬王子或者是白雪公主,王子或者公主年齡沒有限制,重要的是對方是否具有『王子』或者『公主』的位格。
無論看多少舊時代的書,我也無法從書中找到任何一種我所能認同的『愛情範式』。
我不是沒有換上媽媽為我準備的裙子和鞋,坐在高背椅上,學著她文雅地讀《安娜·卡列尼娜》。
那本書里充滿了社交舞會、僕人、軍裝穗帶、偷情……還有幽會。
按照媽媽的說法,安娜之所以會撲向火車自殺,還能是什麼原因?她是那麼美麗、富有……都是社會的壓迫、丈夫的虛偽、情人的變心,是這一切的一切,把迷人、高貴的安娜逼上了絕境。
安娜她是為愛而死的,很多人都這麼說。
即使是列夫·托爾斯泰也沒能說服我。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得了,她出生在一個不算太好但也不算太壞的年代,丈夫不愛她不假,但這能夠構成出軌的理由?出軌被丈夫發現後還認為丈夫的原諒是一種虛偽。在沒有離婚的情況下跟情人同居,後面還希望情人脫離現實跟她去鄉下隱居……我完全搞不懂她認為丈夫不愛她還不肯離婚的理由。
那麼《了不起的蓋茨比》又怎麼樣呢?
一個窮小子用盡手段成為大富豪後舊情不改,始終執著於對初戀的愛?
別搞笑了。
在我看來,蓋茨比從頭到尾都沒有愛過黛西。他既然選擇跑路奔向自己的前程,為什麼不能接受她沒有頂住家庭的壓力選擇了結婚?只因為要等他建功立業、升官發財,她就活該無條件在原地等他?不然那就是背叛?什麼狗屁道理。
黛西最終拒絕和蓋茨比結婚,根本不是大多數人共情蓋茨比所腦補出來的什麼不可跨越的階級差距。
人生來一定會想要自己沒有的東西,當蓋茨比用盡全力向黛西扔過去從巴黎倫敦買來的昂貴寸衫時,他就證明了他確實不是黛西曾經愛過的那個蓋茨比——蓋茨比只是想要證明自己,黛西對他來說,只是個能證明他自己的符號罷了。
所以他後來才會暴怒:我做到了,該有的我都有了,我什麼都更好,我比得上所有人,不比他們任何人差,你為什麼還不跟我走?
可是黛西已經說了想要和他私奔,在旁人看來,黛西這種行為在整個上流社會都算是非常瘋狂和不理智,是他礙於自尊,無法接受。
那麼,又有什麼好說的?
還有《少年維特之煩惱》。我原本只是衝著所謂的『維特效應』來看這本書的。所謂『維特效應』就是以連鎖反應發生的多起自殺事件。
小說的大致內容是主角維特有位喜歡的女子,但這位女子跟他人訂有婚約,維特最終受不了單思之苦,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本來是一個有點浪漫主義的愛情故事,可是卻有許多自覺有類似遭遇的人受到書中內容的影響,開始陸續模仿維特自殺,小說一度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成了禁書。
雖說維特是作者歌德根據自己經歷所虛構出來的角色,但這樣的角色卻蘊含著使他人自殺的力量,這世界運行的邏輯果然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