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頁
誰料想,去了林鋪鎮,夫妻才知道,去年給姑奶奶家送的中秋和年節禮,有一半都被三財拎去了黃陂的未婚妻家。
夫妻本就小氣,雖說姑奶奶家即是長輩又是做師傅,應該有兩份禮的,但他們故意混在一塊,做一份送,而被三財分走了一半後,禮就更薄得不像樣兒了。
也不知三財在師傅師娘、姑奶奶面前是怎麼說的,那邊一大家子只怪戚染花不做人。
姑奶奶仗著年老輩份高,又是在自己家,何況還占著理,無所顧忌地把戚染花罵了個狗血淋頭。
她從當年莫非的除戶說到如今三財的婚事,痛罵戚染花眼皮子淺,心胸窄,接不住福氣。
戚染花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不能回嘴辯解不說,看著胡汗青夫妻勸姑奶奶莫生氣,氣出好歹不值得,自己還得跟著莫豐收賠罪,真真是喉嚨里憋得腥甜。
莫三財假惺惺在一旁抹眼淚,只說不知父母到底是如何打算的,怕自己會錯意,真讓黃陂的親斷了,將來難續不說,還抹了姑奶奶的面子,所以只得投機取巧如何如何,要怪就叫師傅和姑奶奶怪自己。
夫妻受這麼大一頓氣,有心當晚就回家,偏巧趕上下大雪,想來還是小命重要,只得忍氣吞聲住了兩晚,多挨了兩天的說。
等雪一停,夫妻再也忍不住,連滾帶爬跑回了家,估計等姑奶奶作古都不會再來了。
走前,戚染花硬氣一回,假意對三財,實則對姑奶奶一家說,黃陂那邊,親既然沒斷,三財想娶,就自個想法子去辦吧,反正他的帖子都在師傅手上。
至於家裡,實在揭不開鍋,什麼也給不了,婚事辦什麼樣兒,勞煩姑奶奶幫忙操操心,禮錢也讓小夫妻自己收去。
夫妻想好了,姑奶奶這邊的福氣,他們受不起,那就讓莫三財去受吧,平白有人幫兒子娶親,何樂不為呢?且不管怎麼鬧,莫三財始終是他們的兒子,他好了,她夫妻能不好?
她大兒媳婦已經貼了心,黃小鶯後來的,還怕調教不出來?
當然,想好歸想好,受的氣還是得發泄出來,回家後,夫妻兩,一個整日指天罵地,一個只管低頭抽悶煙,家裡的年味,早早地消失了。
如今村里人聽說這事,也只笑他夫妻終日打獵倒叫鷹子啄了眼。
如今,兒子的婚事折騰一圈,白費勁不說還得罪了人,連帶女兒也跟著吃虧。
元宵一過,年就算過完了,好衣新鞋收回箱底,破衣舊褂重新穿上身,鍋台終日也只見鹹菜疙瘩和稀粥了。
與此同時,一年的生計重回肩上,嘴多糧少的人家開始謀划起來,幾個兒子或是抓鬮或是推舉或是自薦,總得讓一兩個出去自奔前程。
不管當爹的被旱菸熏紅眼眶,做娘的哭啞喉嚨,幾天後,陸續有小伙後生背著破包行囊出了門。
劉茂生和李翠梅的次子劉正行也走了,他上有大哥劉正道,下有弟弟劉正至,家裡只六畝地,實在不夠給他們娶親生子的。
又過幾天,黃德柱家的老三跟著另一戶人家的小子也走了。
新的一年開始了,有人雄心勃勃,也有人滿心倉惶,有人如釋重負,也有人牽腸掛肚。
大上午,夫夫兩坐在檐下,曬著太陽做活,正愜意著,院外來了一群不速之客——只見莫村長領頭,帶著清萍清潭兄弟、德慶大福父子、德發四福父子、興旺一平父子和周老財大壯父子,一群人扛著鋤頭鐵鎬等物件,浩浩蕩蕩上門了。
「阿耶~~莫老哥說你們做屋,我還不相信,以為...哪敢想是這樣的闊門高頂,你這後生......嘖嘖!」
「是哦!幾十年前我阿爺也帶我來這片捉摸過,轉悠半晌就回去了,人落進石堆里,心裡慌誒!」
「院牆恁麼高都是一個人壘的?乖乖,厚實!」
「不一般的厲害哦!做事不聲不響......」
幾個驚嘆不已,嘴巴都合不攏了,臉上滿是讚賞與佩服。
莫村長和清萍更是與有榮焉,雖然家裡清澄和清潭都來過莫非的院子,但清澄故意憋壞,回家什麼都不說,而清潭嘴笨,只會說「屋好,院好」,搞得他們心裡一點譜都沒。
如今父子倆第一回見,也和大夥一樣,都是驚嘆和欣慰。
一群人跟著夫夫先在院子裡四處看起來。
院子本就空闊,院牆和屋頂也比別家的高,兩間小屋精緻堅實,雜間料棚一樣不少,排布整齊。經過莫非大半年的精心修葺和添補,上下四處都是乾淨又清爽,檐廊更是亮眼。
院裡如今花草雖看不到,但沿牆幾棵小樹苗卻也長得茁壯可愛,隔牆的雞舍更是「唧唧」喜人,毫無寂寥與冷清之感。
整座院落在瓦山村八十來戶人家裡,排得了中上了。
在場的十來個人這裡摸摸,那裡拍拍,檐廊下坐坐,又去雞圈走走,咂舌不已。
不是他們故意給面子,易地而處,在莫非這個年紀和境遇,他們自問未必能做到他這樣。
面對眾人的讚嘆,莫非摸臉笑著受了。這坯屋和院子是他從無到有,一點點置弄起來的,如何能不愛呢?住久了坯屋,他連青磚房都不想了。
冬冬更不會謙辭,他本來就覺得莫非很了不起。
兩人帶著大夥看完前院和雞圈,又領著他們去看菜園和屋後的地。
春播還沒開始,菜地空寥寥的,只剩些漚爛的冬包菜和蓋了席草被遮住的冬蒜。
夫妻本就小氣,雖說姑奶奶家即是長輩又是做師傅,應該有兩份禮的,但他們故意混在一塊,做一份送,而被三財分走了一半後,禮就更薄得不像樣兒了。
也不知三財在師傅師娘、姑奶奶面前是怎麼說的,那邊一大家子只怪戚染花不做人。
姑奶奶仗著年老輩份高,又是在自己家,何況還占著理,無所顧忌地把戚染花罵了個狗血淋頭。
她從當年莫非的除戶說到如今三財的婚事,痛罵戚染花眼皮子淺,心胸窄,接不住福氣。
戚染花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不能回嘴辯解不說,看著胡汗青夫妻勸姑奶奶莫生氣,氣出好歹不值得,自己還得跟著莫豐收賠罪,真真是喉嚨里憋得腥甜。
莫三財假惺惺在一旁抹眼淚,只說不知父母到底是如何打算的,怕自己會錯意,真讓黃陂的親斷了,將來難續不說,還抹了姑奶奶的面子,所以只得投機取巧如何如何,要怪就叫師傅和姑奶奶怪自己。
夫妻受這麼大一頓氣,有心當晚就回家,偏巧趕上下大雪,想來還是小命重要,只得忍氣吞聲住了兩晚,多挨了兩天的說。
等雪一停,夫妻再也忍不住,連滾帶爬跑回了家,估計等姑奶奶作古都不會再來了。
走前,戚染花硬氣一回,假意對三財,實則對姑奶奶一家說,黃陂那邊,親既然沒斷,三財想娶,就自個想法子去辦吧,反正他的帖子都在師傅手上。
至於家裡,實在揭不開鍋,什麼也給不了,婚事辦什麼樣兒,勞煩姑奶奶幫忙操操心,禮錢也讓小夫妻自己收去。
夫妻想好了,姑奶奶這邊的福氣,他們受不起,那就讓莫三財去受吧,平白有人幫兒子娶親,何樂不為呢?且不管怎麼鬧,莫三財始終是他們的兒子,他好了,她夫妻能不好?
她大兒媳婦已經貼了心,黃小鶯後來的,還怕調教不出來?
當然,想好歸想好,受的氣還是得發泄出來,回家後,夫妻兩,一個整日指天罵地,一個只管低頭抽悶煙,家裡的年味,早早地消失了。
如今村里人聽說這事,也只笑他夫妻終日打獵倒叫鷹子啄了眼。
如今,兒子的婚事折騰一圈,白費勁不說還得罪了人,連帶女兒也跟著吃虧。
元宵一過,年就算過完了,好衣新鞋收回箱底,破衣舊褂重新穿上身,鍋台終日也只見鹹菜疙瘩和稀粥了。
與此同時,一年的生計重回肩上,嘴多糧少的人家開始謀划起來,幾個兒子或是抓鬮或是推舉或是自薦,總得讓一兩個出去自奔前程。
不管當爹的被旱菸熏紅眼眶,做娘的哭啞喉嚨,幾天後,陸續有小伙後生背著破包行囊出了門。
劉茂生和李翠梅的次子劉正行也走了,他上有大哥劉正道,下有弟弟劉正至,家裡只六畝地,實在不夠給他們娶親生子的。
又過幾天,黃德柱家的老三跟著另一戶人家的小子也走了。
新的一年開始了,有人雄心勃勃,也有人滿心倉惶,有人如釋重負,也有人牽腸掛肚。
大上午,夫夫兩坐在檐下,曬著太陽做活,正愜意著,院外來了一群不速之客——只見莫村長領頭,帶著清萍清潭兄弟、德慶大福父子、德發四福父子、興旺一平父子和周老財大壯父子,一群人扛著鋤頭鐵鎬等物件,浩浩蕩蕩上門了。
「阿耶~~莫老哥說你們做屋,我還不相信,以為...哪敢想是這樣的闊門高頂,你這後生......嘖嘖!」
「是哦!幾十年前我阿爺也帶我來這片捉摸過,轉悠半晌就回去了,人落進石堆里,心裡慌誒!」
「院牆恁麼高都是一個人壘的?乖乖,厚實!」
「不一般的厲害哦!做事不聲不響......」
幾個驚嘆不已,嘴巴都合不攏了,臉上滿是讚賞與佩服。
莫村長和清萍更是與有榮焉,雖然家裡清澄和清潭都來過莫非的院子,但清澄故意憋壞,回家什麼都不說,而清潭嘴笨,只會說「屋好,院好」,搞得他們心裡一點譜都沒。
如今父子倆第一回見,也和大夥一樣,都是驚嘆和欣慰。
一群人跟著夫夫先在院子裡四處看起來。
院子本就空闊,院牆和屋頂也比別家的高,兩間小屋精緻堅實,雜間料棚一樣不少,排布整齊。經過莫非大半年的精心修葺和添補,上下四處都是乾淨又清爽,檐廊更是亮眼。
院裡如今花草雖看不到,但沿牆幾棵小樹苗卻也長得茁壯可愛,隔牆的雞舍更是「唧唧」喜人,毫無寂寥與冷清之感。
整座院落在瓦山村八十來戶人家裡,排得了中上了。
在場的十來個人這裡摸摸,那裡拍拍,檐廊下坐坐,又去雞圈走走,咂舌不已。
不是他們故意給面子,易地而處,在莫非這個年紀和境遇,他們自問未必能做到他這樣。
面對眾人的讚嘆,莫非摸臉笑著受了。這坯屋和院子是他從無到有,一點點置弄起來的,如何能不愛呢?住久了坯屋,他連青磚房都不想了。
冬冬更不會謙辭,他本來就覺得莫非很了不起。
兩人帶著大夥看完前院和雞圈,又領著他們去看菜園和屋後的地。
春播還沒開始,菜地空寥寥的,只剩些漚爛的冬包菜和蓋了席草被遮住的冬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