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頁
等於說到了後面,這座皇宮和外臣關係很深,以往的朝代可都是忌諱外官打探宮闈的,不過本就沒有萬無一失的制度,只不過是後面的皇帝已經無力填補漏洞罷了。
胤禛挑眉:「阿鶴也十五了,你不給他準備倆妾侍?」
泰芬珠苦笑:「他說不要。」
胤禛無奈:「阿鶴一門心思研究火槍,允禟就不干好事兒,竟然敢把戴梓帶回京城,要不是他想起來補了個奏摺,朕非要抹了他爵位。」戴梓那可是汗阿瑪親自流放的人,又是研究火槍的行家裡手。
泰芬珠附和著笑笑,戴梓被流放只有一個原因,他是一個漢人,卻精通洋槍洋炮這種殺傷力巨大的武器。
胤禛卻思索起了阿鶴的妾侍,在後院搞平衡沒有一點兒意思,說到底,總會有人成為最後的贏家,而這個基本就是靠子嗣,何必拿多子多福來當幌子?庶長子對正妻來說就是禍,有那麼一個庶出的大阿哥存在,管家理事的難度會大大增加,他沒有讓阿鶴後宅不寧的想法,也決心限制包衣旗,那就早些給阿鶴指個福晉吧!
胤禛目光怔住,他又想起二哥了,二哥娶太子妃時已經二十二歲,這是沒有任何理由的拖延,因為孝莊文皇后和孝懿仁皇后的孝期早就過了,怪不得石家會那麼堅決地放棄了毓慶宮,精明的臣子早早地就看出了汗阿瑪的防範有多嚴。
窗外雨聲漸歇,胤禛回過神來,看向泰芬珠:「內務府的藏污納垢確實嚴重,怎麼樣才能打斷他們沆瀣一氣呢?」
泰芬珠斟酌道:「包衣旗的人丁滋生也很嚴重,也不是人人都有考科舉的天賦,所以就更盯著內務府的缺兒,有些人已經生活困頓,比較好的官位其實就是在一些家族裡流轉,他們伺候宮裡又很用心,就是怕將來變成一張密實的大網,真的密不透風。」
胤禛淡淡道:「我打算精簡各衙門,乾脆把內務府也捎上吧。」
泰芬珠真的佩服胤禛,精兵簡政從來就是最困難的事情,大家恨不得朝堂多些官位,好多安排家中子弟呢,誰樂意皇上削減官員數量?雖然很多官員真的沒用,就是坐衙門裡喝茶,但是這就叫清貴!
胤禛嘆了口氣:「你知道嗎?漢軍旗的人丁在八旗里已經過半了,甚至超出很多,有些人對此不滿,希望將一些漢人驅逐出八旗,尤其是世祖入關之後才編入漢軍旗的。本質上還是因為人丁滋生,他們想要擠出一部分漢軍旗從而讓自己的子弟能有更多的機會當官,我不同意,我還特意和弘暉聊過,他也覺得這不算好辦法,可到底該怎麼辦?」
泰芬珠無奈道:「一個蘿蔔一個坑,人越來越多,可是官位就那些,競爭自然越來越激烈。」
胤禛沉吟道:「其實最關鍵的是朝廷不允許八旗人丁自謀生計,我知道底層的旗民日子難過,可是他們現在都不會說滿語了,任由他們隨意離開京城,那?」
泰芬珠抿唇:「我有教導孩子們多說滿語。」
胤禛苦笑:「光咱們說有什麼用?科舉考的是儒家典籍,滿人家裡的奴才很多都只會漢語,他們為了方便就也跟著說漢話,我管著地方官不收孝敬就很難了,哪裡還能管他們在當地用什麼語言?就是關外的那些官兒,有些也不會用滿語寫奏摺,竟然是請幕僚幫著寫?那幕僚竟然還是漢人!我真的無可奈何。」
泰芬珠點頭:「宗室里由漢人生下的阿哥也不少。」康熙自己都納了漢女作妃嬪,皇家更沒有立場指責那些人,說實話,只要進了中原,為了統治接納了漢族士紳,朝堂上還立著漢官,那麼漢化就是遲早的事情。
胤禛輕嘆:「所以我不同意他們說的放漢軍旗人出旗為民的事情,早些年的重視血統確實是為了維護統治,因為當時江山尚不穩固,可如今的重視滿人與血統就不怎麼掛鉤了,根本就是那些滿州大族在維護現有的優越地位,滿人不過是他們替自己爭取優待的口號。可是祖宗家法擺在那裡,關鍵位置上的官員只能是滿臣,我如今又靠他們壓制各地士紳,也不好不給他們臉面。」
泰芬珠為難道:「您確實只能順其自然。」
胤禛搖頭:「如果真的要出旗為民,不能只出漢軍旗的,要不然那些人一定會心懷怨恨,享受過旗人待遇的人不可能像普通漢民一樣逆來順受,他們會徹底成為隱患。」
泰芬珠知道胤禛還算能比較公正地看待滿漢軍旗,只是問題不解決,估摸拖到將來也是漢軍旗出旗為民,政權的核心一直都是滿人。
胤禛嘴唇動了動:「弘暉想要派一些人從事官方貿易,但是與朝廷禁海的大方針不太符合啊!可不找別的缺兒,八旗內部鬥爭會更激烈。」
泰芬珠抿唇:「阿鶴說他提供武器給商隊。」
胤禛犯了個白眼:「我相信他還不如相信戴梓,他在皇莊待得太久了,我一會兒就召他和允禟回京,趕明兒我就把允禟打發到關外,俄國那個叫彼得的皇帝死了,我打算在邊境上占些便宜,他們國家的商隊也挺有錢的,朝廷缺銀子啊!」
說完話,胤禛下炕走了,雨停了,他要去召人商議政事,今兒耽誤了這麼久,他必須得把時間補回來。
泰芬珠聞著雨後的清新空氣,溜達著往寧壽宮去。
德妃做了太后很悠閒,她在寧壽宮養了三隻狗五隻貓,泰芬珠到的時候,她盤腿坐在炕上,懷裡躺著兩隻肥嘟嘟的貓咪。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胤禛挑眉:「阿鶴也十五了,你不給他準備倆妾侍?」
泰芬珠苦笑:「他說不要。」
胤禛無奈:「阿鶴一門心思研究火槍,允禟就不干好事兒,竟然敢把戴梓帶回京城,要不是他想起來補了個奏摺,朕非要抹了他爵位。」戴梓那可是汗阿瑪親自流放的人,又是研究火槍的行家裡手。
泰芬珠附和著笑笑,戴梓被流放只有一個原因,他是一個漢人,卻精通洋槍洋炮這種殺傷力巨大的武器。
胤禛卻思索起了阿鶴的妾侍,在後院搞平衡沒有一點兒意思,說到底,總會有人成為最後的贏家,而這個基本就是靠子嗣,何必拿多子多福來當幌子?庶長子對正妻來說就是禍,有那麼一個庶出的大阿哥存在,管家理事的難度會大大增加,他沒有讓阿鶴後宅不寧的想法,也決心限制包衣旗,那就早些給阿鶴指個福晉吧!
胤禛目光怔住,他又想起二哥了,二哥娶太子妃時已經二十二歲,這是沒有任何理由的拖延,因為孝莊文皇后和孝懿仁皇后的孝期早就過了,怪不得石家會那麼堅決地放棄了毓慶宮,精明的臣子早早地就看出了汗阿瑪的防範有多嚴。
窗外雨聲漸歇,胤禛回過神來,看向泰芬珠:「內務府的藏污納垢確實嚴重,怎麼樣才能打斷他們沆瀣一氣呢?」
泰芬珠斟酌道:「包衣旗的人丁滋生也很嚴重,也不是人人都有考科舉的天賦,所以就更盯著內務府的缺兒,有些人已經生活困頓,比較好的官位其實就是在一些家族裡流轉,他們伺候宮裡又很用心,就是怕將來變成一張密實的大網,真的密不透風。」
胤禛淡淡道:「我打算精簡各衙門,乾脆把內務府也捎上吧。」
泰芬珠真的佩服胤禛,精兵簡政從來就是最困難的事情,大家恨不得朝堂多些官位,好多安排家中子弟呢,誰樂意皇上削減官員數量?雖然很多官員真的沒用,就是坐衙門裡喝茶,但是這就叫清貴!
胤禛嘆了口氣:「你知道嗎?漢軍旗的人丁在八旗里已經過半了,甚至超出很多,有些人對此不滿,希望將一些漢人驅逐出八旗,尤其是世祖入關之後才編入漢軍旗的。本質上還是因為人丁滋生,他們想要擠出一部分漢軍旗從而讓自己的子弟能有更多的機會當官,我不同意,我還特意和弘暉聊過,他也覺得這不算好辦法,可到底該怎麼辦?」
泰芬珠無奈道:「一個蘿蔔一個坑,人越來越多,可是官位就那些,競爭自然越來越激烈。」
胤禛沉吟道:「其實最關鍵的是朝廷不允許八旗人丁自謀生計,我知道底層的旗民日子難過,可是他們現在都不會說滿語了,任由他們隨意離開京城,那?」
泰芬珠抿唇:「我有教導孩子們多說滿語。」
胤禛苦笑:「光咱們說有什麼用?科舉考的是儒家典籍,滿人家裡的奴才很多都只會漢語,他們為了方便就也跟著說漢話,我管著地方官不收孝敬就很難了,哪裡還能管他們在當地用什麼語言?就是關外的那些官兒,有些也不會用滿語寫奏摺,竟然是請幕僚幫著寫?那幕僚竟然還是漢人!我真的無可奈何。」
泰芬珠點頭:「宗室里由漢人生下的阿哥也不少。」康熙自己都納了漢女作妃嬪,皇家更沒有立場指責那些人,說實話,只要進了中原,為了統治接納了漢族士紳,朝堂上還立著漢官,那麼漢化就是遲早的事情。
胤禛輕嘆:「所以我不同意他們說的放漢軍旗人出旗為民的事情,早些年的重視血統確實是為了維護統治,因為當時江山尚不穩固,可如今的重視滿人與血統就不怎麼掛鉤了,根本就是那些滿州大族在維護現有的優越地位,滿人不過是他們替自己爭取優待的口號。可是祖宗家法擺在那裡,關鍵位置上的官員只能是滿臣,我如今又靠他們壓制各地士紳,也不好不給他們臉面。」
泰芬珠為難道:「您確實只能順其自然。」
胤禛搖頭:「如果真的要出旗為民,不能只出漢軍旗的,要不然那些人一定會心懷怨恨,享受過旗人待遇的人不可能像普通漢民一樣逆來順受,他們會徹底成為隱患。」
泰芬珠知道胤禛還算能比較公正地看待滿漢軍旗,只是問題不解決,估摸拖到將來也是漢軍旗出旗為民,政權的核心一直都是滿人。
胤禛嘴唇動了動:「弘暉想要派一些人從事官方貿易,但是與朝廷禁海的大方針不太符合啊!可不找別的缺兒,八旗內部鬥爭會更激烈。」
泰芬珠抿唇:「阿鶴說他提供武器給商隊。」
胤禛犯了個白眼:「我相信他還不如相信戴梓,他在皇莊待得太久了,我一會兒就召他和允禟回京,趕明兒我就把允禟打發到關外,俄國那個叫彼得的皇帝死了,我打算在邊境上占些便宜,他們國家的商隊也挺有錢的,朝廷缺銀子啊!」
說完話,胤禛下炕走了,雨停了,他要去召人商議政事,今兒耽誤了這麼久,他必須得把時間補回來。
泰芬珠聞著雨後的清新空氣,溜達著往寧壽宮去。
德妃做了太后很悠閒,她在寧壽宮養了三隻狗五隻貓,泰芬珠到的時候,她盤腿坐在炕上,懷裡躺著兩隻肥嘟嘟的貓咪。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