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頁
扶桑邊走邊看,那些回憶便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清晰得就像昨天才發生的一樣。
他並不知道,君如月派來保護他的人就遠遠地跟在後面。
而在這些人的後頭,還有另一隊人馬悄然尾隨,耐心等待著殺戮的時機。
第193章 正文完
雖然信馬由韁, 到底還是比走路快些,不到晌午扶桑就抵達了流放之路上的第一個落腳點。
入了鶴邑城,他牽著馬兒慢慢走, 走到城中最繁華的街道。那家包子鋪還在, 賣包子的也還是那個胖胖的大嬸。
見他駐足,大嬸急忙熱情招攬:「客官, 吃包子嗎?剛蒸好的白麵包子, 皮薄餡大,香得流油。」
扶桑想起那時剛剛踏入凡塵的自己,恐怕連三歲小兒都不如,對於花多少錢能買多少東西毫無概念,竟然用一支銀簪換了五個包子, 被坑了還覺得對方是個好人。
後來澹臺折玉得知此事,就讓薛隱返回鶴邑城, 把簪子贖了回來——如果當時薛隱沒有被派走,第一次遭遇刺殺時他和澹臺折玉可能就不會和其他人失散, 也就不會有那一段相依為命的時光, 那麼澹臺折玉可能就不會喜歡上他……如此想來,他竟還要感謝曾經那個愚昧無知的自己。
大嬸見他只管看著蒸籠發呆, 穿著打扮也不像個有錢的,便換了副嘴臉,不客氣道:「不買就走,別站在這裡礙事。」
扶桑回過神來,也不在意對方的無禮,他左右瞧瞧, 果然看見不遠處的牆根下蹲著個小乞丐,便朝對方招招手, 刻意讓聲音顯得低沉:「小孩兒,你過來。」
等小乞丐來到跟前,扶桑俯身跟他說幾句悄悄話,小乞丐便撒腿跑走了。
「你買還是不買?」大嬸不耐煩道,「不買就趕緊讓開,別耽誤我做生意。」
「這幾籠包子我都要了,」扶桑道,「一共多少錢?」
大嬸立刻喜出望外,掐著指頭算道:「素包子兩文錢一個,葷包子三文錢一個,葷素各兩籠,一籠三十個,加起來……正好是三錢銀子!」
扶桑便取出三錢銀子交給她,隨手拿了個熱氣騰騰的包子,就站在蒸籠前頭細嚼慢咽。
一個包子還沒吃完,剛才跑走的小乞丐領著一群衣衫襤褸的小乞丐跑了回來,扶桑慷慨道:「隨便吃隨便拿,我請客。」
小乞丐們歡呼一聲,一雙雙黑乎乎的小手抓起包子就往嘴裡塞,大嬸嫌他們弄髒了蒸籠,大呼小叫起來:「別碰我的蒸籠!我幫你們拿!」
這場面教人心酸,扶桑不忍多看,牽著馬兒走了。
立冬那日,扶桑在永渠城落腳,住在城中最好的客棧里。
本想住天字一號房的,可惜被人捷足先登,只好住進了天字二號房。
一號房住的應是一家三口,時有小兒哭鬧,扶桑聽著,很難不想起小船兒,也不知道他這段日子乖不乖,有沒有好好吃飯,生病了不曾。
有人敲門,是小二送來了飯菜,扶桑戴上帷帽,還沒走到門口,忽然聽見一陣亂響,緊接著響起孩子的哭聲。
開門一看,門外一地狼藉,飯菜和碗盤的碎片四濺,孩子在這邊嚎啕大哭,小二在那邊傻站著,一臉無措。
孩子的爹娘從隔壁天字一號房快步走出,小二這才回魂,磕磕絆絆地向他們解釋,是孩子在走廊亂跑時撞到了他身上,他想躲沒躲開,手中的托盤卻不小心翻了。
孩子他娘上上下下檢查了一番,所幸孩子並未燙傷,只是外袍上濺了些菜汁而已。這對夫妻十分善解人意,不僅沒有怪罪小二,反而還要賠扶桑一頓晚飯。
「不用不用,」扶桑擺手拒絕,「孩子沒事就好。」
夫妻倆便也沒有堅持,帶著還在哭泣的孩子回房去了。
等扶桑吃完飯,天已黑透了。
他想洗個澡,又怕身子太虛,容易著涼,正自猶豫,聽見敲門聲,溫和的男聲道:「我是天字一號房的住客。」
扶桑拿起帷帽,頓了頓,復又放下,走去開門。
對方看到他的臉,明顯怔了一下,蹙眉道:「公子瞧著似曾相識,我們以前是不是在哪裡見過?」
扶桑目不轉睛地看著對方的眉眼,強自按捺著心裡翻湧的情緒,輕笑道:「我曾路過暘山縣,與陳公子有過一面之緣,對陳公子的才名也有所耳聞,想必陳公子如今已金榜題名了罷?」
這位「陳公子」,正是暘山縣那位大才子陳懷顧,澹臺折玉曾對他施以援手,助他逃離父親的掌控。
其實扶桑之前就認出他了,因為他的眉眼和春宴特別相似,正因如此,扶桑才會對他印象深刻,時隔兩年還能輕易認出他來。扶桑之所以沒戴帷帽,也是想清清楚楚地看一看那雙與春宴神似的眉眼。
陳懷顧又盯著扶桑看了片刻,猛地心頭一震:「你是——」
「我是誰並不重要,」扶桑輕聲打斷他,「我只是個萍水相逢的路人而已。」
陳懷顧啞然少頃,神色恢復如常,低聲回答扶桑剛才的問題:「托那封引薦信的福,我成了崔太傅的門生,並在來年的考試中被聖上點為探花,如今在翰林院任修撰一職。」
「修撰……是掌修國史的官職嗎?」
他並不知道,君如月派來保護他的人就遠遠地跟在後面。
而在這些人的後頭,還有另一隊人馬悄然尾隨,耐心等待著殺戮的時機。
第193章 正文完
雖然信馬由韁, 到底還是比走路快些,不到晌午扶桑就抵達了流放之路上的第一個落腳點。
入了鶴邑城,他牽著馬兒慢慢走, 走到城中最繁華的街道。那家包子鋪還在, 賣包子的也還是那個胖胖的大嬸。
見他駐足,大嬸急忙熱情招攬:「客官, 吃包子嗎?剛蒸好的白麵包子, 皮薄餡大,香得流油。」
扶桑想起那時剛剛踏入凡塵的自己,恐怕連三歲小兒都不如,對於花多少錢能買多少東西毫無概念,竟然用一支銀簪換了五個包子, 被坑了還覺得對方是個好人。
後來澹臺折玉得知此事,就讓薛隱返回鶴邑城, 把簪子贖了回來——如果當時薛隱沒有被派走,第一次遭遇刺殺時他和澹臺折玉可能就不會和其他人失散, 也就不會有那一段相依為命的時光, 那麼澹臺折玉可能就不會喜歡上他……如此想來,他竟還要感謝曾經那個愚昧無知的自己。
大嬸見他只管看著蒸籠發呆, 穿著打扮也不像個有錢的,便換了副嘴臉,不客氣道:「不買就走,別站在這裡礙事。」
扶桑回過神來,也不在意對方的無禮,他左右瞧瞧, 果然看見不遠處的牆根下蹲著個小乞丐,便朝對方招招手, 刻意讓聲音顯得低沉:「小孩兒,你過來。」
等小乞丐來到跟前,扶桑俯身跟他說幾句悄悄話,小乞丐便撒腿跑走了。
「你買還是不買?」大嬸不耐煩道,「不買就趕緊讓開,別耽誤我做生意。」
「這幾籠包子我都要了,」扶桑道,「一共多少錢?」
大嬸立刻喜出望外,掐著指頭算道:「素包子兩文錢一個,葷包子三文錢一個,葷素各兩籠,一籠三十個,加起來……正好是三錢銀子!」
扶桑便取出三錢銀子交給她,隨手拿了個熱氣騰騰的包子,就站在蒸籠前頭細嚼慢咽。
一個包子還沒吃完,剛才跑走的小乞丐領著一群衣衫襤褸的小乞丐跑了回來,扶桑慷慨道:「隨便吃隨便拿,我請客。」
小乞丐們歡呼一聲,一雙雙黑乎乎的小手抓起包子就往嘴裡塞,大嬸嫌他們弄髒了蒸籠,大呼小叫起來:「別碰我的蒸籠!我幫你們拿!」
這場面教人心酸,扶桑不忍多看,牽著馬兒走了。
立冬那日,扶桑在永渠城落腳,住在城中最好的客棧里。
本想住天字一號房的,可惜被人捷足先登,只好住進了天字二號房。
一號房住的應是一家三口,時有小兒哭鬧,扶桑聽著,很難不想起小船兒,也不知道他這段日子乖不乖,有沒有好好吃飯,生病了不曾。
有人敲門,是小二送來了飯菜,扶桑戴上帷帽,還沒走到門口,忽然聽見一陣亂響,緊接著響起孩子的哭聲。
開門一看,門外一地狼藉,飯菜和碗盤的碎片四濺,孩子在這邊嚎啕大哭,小二在那邊傻站著,一臉無措。
孩子的爹娘從隔壁天字一號房快步走出,小二這才回魂,磕磕絆絆地向他們解釋,是孩子在走廊亂跑時撞到了他身上,他想躲沒躲開,手中的托盤卻不小心翻了。
孩子他娘上上下下檢查了一番,所幸孩子並未燙傷,只是外袍上濺了些菜汁而已。這對夫妻十分善解人意,不僅沒有怪罪小二,反而還要賠扶桑一頓晚飯。
「不用不用,」扶桑擺手拒絕,「孩子沒事就好。」
夫妻倆便也沒有堅持,帶著還在哭泣的孩子回房去了。
等扶桑吃完飯,天已黑透了。
他想洗個澡,又怕身子太虛,容易著涼,正自猶豫,聽見敲門聲,溫和的男聲道:「我是天字一號房的住客。」
扶桑拿起帷帽,頓了頓,復又放下,走去開門。
對方看到他的臉,明顯怔了一下,蹙眉道:「公子瞧著似曾相識,我們以前是不是在哪裡見過?」
扶桑目不轉睛地看著對方的眉眼,強自按捺著心裡翻湧的情緒,輕笑道:「我曾路過暘山縣,與陳公子有過一面之緣,對陳公子的才名也有所耳聞,想必陳公子如今已金榜題名了罷?」
這位「陳公子」,正是暘山縣那位大才子陳懷顧,澹臺折玉曾對他施以援手,助他逃離父親的掌控。
其實扶桑之前就認出他了,因為他的眉眼和春宴特別相似,正因如此,扶桑才會對他印象深刻,時隔兩年還能輕易認出他來。扶桑之所以沒戴帷帽,也是想清清楚楚地看一看那雙與春宴神似的眉眼。
陳懷顧又盯著扶桑看了片刻,猛地心頭一震:「你是——」
「我是誰並不重要,」扶桑輕聲打斷他,「我只是個萍水相逢的路人而已。」
陳懷顧啞然少頃,神色恢復如常,低聲回答扶桑剛才的問題:「托那封引薦信的福,我成了崔太傅的門生,並在來年的考試中被聖上點為探花,如今在翰林院任修撰一職。」
「修撰……是掌修國史的官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