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頁
私身宮女出身的妃位,本朝還沒有過,最多就是做到了嬪而已。
不過這也問題不大,總歸不是做皇后母儀天下,都是宮裡的『妾』,妃和嬪又有什麼本質差別呢?所以只要當皇帝的有這個心,前朝原也不比囉嗦太多。
關鍵是當下四妃俱全,這要怎麼封?除非在四妃的基礎上再添一個。這對於前朝來說就等於是壞了之前的規矩了,他們有話說的不是要素娥為妃,而是郭敞破壞規矩這件事。
對此郭敞沒什麼好說的,只是笑笑道:「...這原沒什麼,先皇在的時候,最初定下的是四妃九嬪的規矩,從舊唐風俗。後頭他自己也改了,九嬪增設為十七嬪。原是有先例之事,何必如此拘泥?」
郭家在郭敞祖父那一代就有霸業之功了,但還是郭敞的父親才真正一統天下並稱帝。嚴格意義上來說,郭敞的父皇才是開國君主,本朝一應法禮,包括後宮這些,都是在他手上定下的。他定了最初的規矩,事後又改規矩,這自然容易,當初九嬪改為十七嬪,下頭人即使頗有微詞,也難和開國君主爭執。
御前答話的幾位相公其實心中都有本帳,之前都爭論過了tຊ。至於上奏反對此事,更不少。當下幾個人君臣奏對再面對郭敞這般說辭,還是有人道:「官家此話說的本沒錯,可到底每個根由。先皇時,增設嬪位娘娘,原來是為了安置老太妃。只不過......」
原來最初增設嬪位名額是為了給老太妃用的,所以除了原本的九嬪,另外八個嬪位封號都是老太妃在用。只不過到了郭敞這裡,他假裝沒那回事兒,都拿來給自己的妃嬪使用了。
郭敞又與幾個看重的大臣說了一回,見他們總不鬆口,最終才嘆氣道:「這回算是朕不妥了,只是金口玉言,倒不好收回了...愛卿們便讓一回,呵呵,下不為例,下不為例...」
若是郭敞一直強硬,這幾個大臣還有的說。可眼下如此服軟的話都說出來了,想想過往郭敞的表現,也沒甚出格之處,比照著英明君主來的,一時沒了言語——其實這就差不多是默認了。
當然,能這樣默認也不單是郭敞難得的服軟了,也是郭敞功夫做在前頭,早和前朝磨了一段時間了。
不過郭敞服軟表態也很重要就是了,畢竟皇帝不是普通人,服軟真的很難。他們自己很難放下身段是一回事,另一方面正如他自己說的『金口玉言』。既然這樣服軟的話都說出來了,下回可就不好輕易『耍賴』壞規矩了。
只能說,在皇權社會,皇帝與臣子之間,皇帝總是占據絕對優勢的。皇帝打算要做什麼事的時候,別管那件事多荒唐,只要是鐵了心了,大抵是能做成的,差別只在朝野物議到底多大。
這樣算起來,郭敞只是要增設一個妃位,竟然不是什麼大事了,也不值得『朝野震動』。
而待前朝擺平,後宮一應心思其實就算不得什麼了。張皇后和馮賢妃確實頗有默契地一同阻撓此事成行,可間接阻撓本身就說明了她們都不願意惡了官家。這樣『軟弱』,還能談什麼結果呢?
郭敞直接吩咐,讓人準備冊封正一品『妃』所需物品,至於最重要的冊封詔書他決定自己寫——其實這樣的冊封詔書都是有套路的,基本是將受封妃子稱讚一遍,若她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優點或功勞,也可點一下。
這用不著郭敞去寫,但他還是自己一筆一划寫了下來。
唯一的『麻煩』之處,封素娥做妃,還得皇后出一份懿旨,並用上中宮寶印...這得郭敞去和張皇后說。一般這種事皇后也不會和皇帝對著幹,但真要是硬頂著,皇帝這邊也沒有太多辦法,總不能自己拿了皇后寶印去印一個吧。
真到了那地步,一點兒不給皇后體面,那還不如廢后呢!至少後者名正言順、光明正大!
「...想著她性情柔婉、品行莊重,這些年又侍奉朕甚是用心,從未出錯。加上生了六皇子,如今又孕育皇裔,就是給個妃位也可以...朕有意封素娥為『宸妃』。」郭敞來到張皇后宮裡也沒有迂迴,直接就說出了自己的意思。
今日是十五,郭敞本就該來皇后宮中的。而張皇后卻不如往次高興和期待,因為她早就預料到郭敞可能和她說這個事兒。此時聽到郭敞真的說出來了,還是忍不住渾身僵硬了一下,面色也很不自然。
一個呼吸的功夫緩和一些,她勉強道:「官家,官家這『宸妃』是如何說的?是專為高順儀設的?不妥罷?」
「有什麼不妥的?」郭敞明知故問了一句後就道:「朕知道你們這些人又要說規矩的事兒,朕也不是一個時常要壞規矩的人,不過是偶爾為之。真要說起來,這算得什麼?父皇還一口氣增設過八個嬪位呢!」
先皇改九嬪為十七嬪這個先例實在沒法反駁,但張皇后還是爭辯道:「官家這般為高順儀開先例,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般隨意起來,後頭子孫有樣學樣,宮廷的規矩不知道要敗壞到什麼地步!」
其實張皇后的話也有道理,只是有道理歸有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而站在自己的立場總能說出幾個道理。對此郭敞只是道:「子孫若是任性妄為的,也不在朕這裡,總有空子可鑽——若照著聖人的意思,竟是後頭子孫不爭氣,都是前人的錯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不過這也問題不大,總歸不是做皇后母儀天下,都是宮裡的『妾』,妃和嬪又有什麼本質差別呢?所以只要當皇帝的有這個心,前朝原也不比囉嗦太多。
關鍵是當下四妃俱全,這要怎麼封?除非在四妃的基礎上再添一個。這對於前朝來說就等於是壞了之前的規矩了,他們有話說的不是要素娥為妃,而是郭敞破壞規矩這件事。
對此郭敞沒什麼好說的,只是笑笑道:「...這原沒什麼,先皇在的時候,最初定下的是四妃九嬪的規矩,從舊唐風俗。後頭他自己也改了,九嬪增設為十七嬪。原是有先例之事,何必如此拘泥?」
郭家在郭敞祖父那一代就有霸業之功了,但還是郭敞的父親才真正一統天下並稱帝。嚴格意義上來說,郭敞的父皇才是開國君主,本朝一應法禮,包括後宮這些,都是在他手上定下的。他定了最初的規矩,事後又改規矩,這自然容易,當初九嬪改為十七嬪,下頭人即使頗有微詞,也難和開國君主爭執。
御前答話的幾位相公其實心中都有本帳,之前都爭論過了tຊ。至於上奏反對此事,更不少。當下幾個人君臣奏對再面對郭敞這般說辭,還是有人道:「官家此話說的本沒錯,可到底每個根由。先皇時,增設嬪位娘娘,原來是為了安置老太妃。只不過......」
原來最初增設嬪位名額是為了給老太妃用的,所以除了原本的九嬪,另外八個嬪位封號都是老太妃在用。只不過到了郭敞這裡,他假裝沒那回事兒,都拿來給自己的妃嬪使用了。
郭敞又與幾個看重的大臣說了一回,見他們總不鬆口,最終才嘆氣道:「這回算是朕不妥了,只是金口玉言,倒不好收回了...愛卿們便讓一回,呵呵,下不為例,下不為例...」
若是郭敞一直強硬,這幾個大臣還有的說。可眼下如此服軟的話都說出來了,想想過往郭敞的表現,也沒甚出格之處,比照著英明君主來的,一時沒了言語——其實這就差不多是默認了。
當然,能這樣默認也不單是郭敞難得的服軟了,也是郭敞功夫做在前頭,早和前朝磨了一段時間了。
不過郭敞服軟表態也很重要就是了,畢竟皇帝不是普通人,服軟真的很難。他們自己很難放下身段是一回事,另一方面正如他自己說的『金口玉言』。既然這樣服軟的話都說出來了,下回可就不好輕易『耍賴』壞規矩了。
只能說,在皇權社會,皇帝與臣子之間,皇帝總是占據絕對優勢的。皇帝打算要做什麼事的時候,別管那件事多荒唐,只要是鐵了心了,大抵是能做成的,差別只在朝野物議到底多大。
這樣算起來,郭敞只是要增設一個妃位,竟然不是什麼大事了,也不值得『朝野震動』。
而待前朝擺平,後宮一應心思其實就算不得什麼了。張皇后和馮賢妃確實頗有默契地一同阻撓此事成行,可間接阻撓本身就說明了她們都不願意惡了官家。這樣『軟弱』,還能談什麼結果呢?
郭敞直接吩咐,讓人準備冊封正一品『妃』所需物品,至於最重要的冊封詔書他決定自己寫——其實這樣的冊封詔書都是有套路的,基本是將受封妃子稱讚一遍,若她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優點或功勞,也可點一下。
這用不著郭敞去寫,但他還是自己一筆一划寫了下來。
唯一的『麻煩』之處,封素娥做妃,還得皇后出一份懿旨,並用上中宮寶印...這得郭敞去和張皇后說。一般這種事皇后也不會和皇帝對著幹,但真要是硬頂著,皇帝這邊也沒有太多辦法,總不能自己拿了皇后寶印去印一個吧。
真到了那地步,一點兒不給皇后體面,那還不如廢后呢!至少後者名正言順、光明正大!
「...想著她性情柔婉、品行莊重,這些年又侍奉朕甚是用心,從未出錯。加上生了六皇子,如今又孕育皇裔,就是給個妃位也可以...朕有意封素娥為『宸妃』。」郭敞來到張皇后宮裡也沒有迂迴,直接就說出了自己的意思。
今日是十五,郭敞本就該來皇后宮中的。而張皇后卻不如往次高興和期待,因為她早就預料到郭敞可能和她說這個事兒。此時聽到郭敞真的說出來了,還是忍不住渾身僵硬了一下,面色也很不自然。
一個呼吸的功夫緩和一些,她勉強道:「官家,官家這『宸妃』是如何說的?是專為高順儀設的?不妥罷?」
「有什麼不妥的?」郭敞明知故問了一句後就道:「朕知道你們這些人又要說規矩的事兒,朕也不是一個時常要壞規矩的人,不過是偶爾為之。真要說起來,這算得什麼?父皇還一口氣增設過八個嬪位呢!」
先皇改九嬪為十七嬪這個先例實在沒法反駁,但張皇后還是爭辯道:「官家這般為高順儀開先例,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般隨意起來,後頭子孫有樣學樣,宮廷的規矩不知道要敗壞到什麼地步!」
其實張皇后的話也有道理,只是有道理歸有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而站在自己的立場總能說出幾個道理。對此郭敞只是道:「子孫若是任性妄為的,也不在朕這裡,總有空子可鑽——若照著聖人的意思,竟是後頭子孫不爭氣,都是前人的錯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