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頁
我從小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也因此決定了人生的方向。但我並不想把這種熱愛供奉在神壇之上。
所以我希望做更多的嘗試。
用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用近乎荒誕的“好笑”甚至“沙雕”,來把沉重的、尖銳的、粗糲的、無可奈何的古籍工作展現出來。
比如,貫穿全文的:錢錢錢錢錢。不管什麼選題,上選題會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要問:有錢嗎?沒錢我們不做~
比如,費了好大力氣把文稿整理出來,最終只配快印60本。
比如,賣的最好的是成功學和雞湯文學,小龔公管倉庫的時候,勒令古籍給雞湯書騰地方。
比如,左佑佑決定,做五本成功學,獎勵自己做一本古籍。
比如,剛工作的名校菜鳥,古文字認知水平大多不如青春十九排版員。
比如,殘酷史料的閹割,照片保存不善,還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
比如,老石的妻子,其實是在致敬各位偉大或無名的人類學工作者。
等等。
還有很多沙雕的段子來源於殘酷的真實生活。
比如左佑佑手機壞了不修也不買,選擇強撐,就源於我自己的真實經歷。我剛工作的時候很窮,手機屏幕粉碎還在繼續用,一邊用一邊掉玻璃渣子。晚上睡覺的時候把手機丟在床上,半夜被玻璃渣子扎醒,起來掃床單。
比如剛留在大城市的年輕人,直面生存的問題,第一站落腳城中村,連高壓鍋都是燒火的那種,一不小心炸廚房。
比如簡行舟租房,水管炸了,與房東衝突,最後被房東按頭爆錘,就是發生在我的暑期實習生身上的事情,我也像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去撈他,最後他因為這件事,憤怒地離開一線城市。
但越是殘酷的生活,我們越是需要一種笑談的勇氣。
我希望把沉甸甸的、無可奈何的現狀用幽默的口吻寫出來,把尖銳的、能刺痛人的部分包裝得很好笑,從而達到對困難的一種嘲諷:
你以為你能把我怎麼樣嗎?
傻逼。
我覺得,當代年輕人的精神核心,就是黑色幽默:把很沉重的東西,用一種近似荒誕的幽默解構掉,比如“躺平”,比如“發瘋”。
但光是解構還不夠。在黑色幽默的敘事中,如果有人當真了,火急火燎地來勸導“不要躺平”“不要發瘋”,相當於完成了敘事者與讀者的再建構,這種黑色幽默才算在文化中徹底實現。
所以,相比鄭重其事的古典精神,我更希望這是一本,在後現代,可以讓讀者“下飯”的古籍小說。
我們有嚮往,但我們不談情懷。我們有困難,但我們不訴苦。我們遇見問題,我們無力解決,那就把這些問題輕鬆地告訴讀者,或許聰明的讀者會有辦法呢?
你看,古籍是很有樂趣的呢。
寫論文的時候,在論文最後的部分,我會把研究中遇到的、目前尚且無法解決的問題寫出來,留待與各位同仁繼續研究、討論。
這本下飯小書,讀者笑過之後可能會發現,書里描寫了很多荒誕而幽默的現狀,恰恰是真實的、無解的。
這也是我寫下來向各位讀者請教的。
這些問題,留待與各位同仁繼續討論。
三、關於敘事的嘗試:網文意味著“隱含作者”與讀者的共同敘事
“左佑佑”這個敘事者的形象,起初來源於我的責編薯條。
有一天,我們閒聊的時候,薯條對我的古籍編輯工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不懂,但我大為震驚。
這麼不時髦的工作,感覺掛上“編輯”兩個字,讀者就會流失一半。
於是,薯條成為我的一雙“眼睛”——噢,原來從未接受過相關學科訓練的人,是這樣看待這個領域的嗎?
左佑佑就是一雙這樣的“眼睛”。
她沒有接受過漫長的學科訓練,也沒有行業背景,自然就沒有信息繭房,是徹頭徹尾的“闖入者”。
這樣一個敘事者,闖入一個幾乎封閉的行業,會怎樣講述這個行業?
事情開始變得有趣起來了(反派的語氣)。
緊接著,薯條找我:“寶子,想幾個書名,通俗一些。”
我興致勃勃地列了一串。
《迷津渡者》
《古書雜役錄》
《新儒林逸史》
……
我徵求了同學們與好友們的意見,大家一致認為通俗又雅致,認為其中隱藏的用典很有巧思,並對《古書雜役錄》這個名字讚譽有加。
我信心滿滿地發給薯條,並重點推薦了《古書雜役錄》這個書名。
薯條:“……”
是的,我的同學與好友,基本是我的同行。
最終,我的書起名為《我為中華修古籍》。
我隱隱感受到點什麼。
寫作也是自我觀察的過程。有時候我興致勃勃寫了一堆關於xx的討論,回過頭再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好聒噪哦。
我居然想教讀者做事?
我是爹嗎?
我好油膩啊。
最終,我盡力留下白描的現實,刪掉觀點。
這個故事以左佑佑的敘述為主展開,中間穿插著歷史人物的敘事,但本質上由故事的“隱含作者”講述給讀者聽,在講述的時候也不斷考慮並接受讀者的反饋,最終由“隱含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所以我希望做更多的嘗試。
用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用近乎荒誕的“好笑”甚至“沙雕”,來把沉重的、尖銳的、粗糲的、無可奈何的古籍工作展現出來。
比如,貫穿全文的:錢錢錢錢錢。不管什麼選題,上選題會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要問:有錢嗎?沒錢我們不做~
比如,費了好大力氣把文稿整理出來,最終只配快印60本。
比如,賣的最好的是成功學和雞湯文學,小龔公管倉庫的時候,勒令古籍給雞湯書騰地方。
比如,左佑佑決定,做五本成功學,獎勵自己做一本古籍。
比如,剛工作的名校菜鳥,古文字認知水平大多不如青春十九排版員。
比如,殘酷史料的閹割,照片保存不善,還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
比如,老石的妻子,其實是在致敬各位偉大或無名的人類學工作者。
等等。
還有很多沙雕的段子來源於殘酷的真實生活。
比如左佑佑手機壞了不修也不買,選擇強撐,就源於我自己的真實經歷。我剛工作的時候很窮,手機屏幕粉碎還在繼續用,一邊用一邊掉玻璃渣子。晚上睡覺的時候把手機丟在床上,半夜被玻璃渣子扎醒,起來掃床單。
比如剛留在大城市的年輕人,直面生存的問題,第一站落腳城中村,連高壓鍋都是燒火的那種,一不小心炸廚房。
比如簡行舟租房,水管炸了,與房東衝突,最後被房東按頭爆錘,就是發生在我的暑期實習生身上的事情,我也像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去撈他,最後他因為這件事,憤怒地離開一線城市。
但越是殘酷的生活,我們越是需要一種笑談的勇氣。
我希望把沉甸甸的、無可奈何的現狀用幽默的口吻寫出來,把尖銳的、能刺痛人的部分包裝得很好笑,從而達到對困難的一種嘲諷:
你以為你能把我怎麼樣嗎?
傻逼。
我覺得,當代年輕人的精神核心,就是黑色幽默:把很沉重的東西,用一種近似荒誕的幽默解構掉,比如“躺平”,比如“發瘋”。
但光是解構還不夠。在黑色幽默的敘事中,如果有人當真了,火急火燎地來勸導“不要躺平”“不要發瘋”,相當於完成了敘事者與讀者的再建構,這種黑色幽默才算在文化中徹底實現。
所以,相比鄭重其事的古典精神,我更希望這是一本,在後現代,可以讓讀者“下飯”的古籍小說。
我們有嚮往,但我們不談情懷。我們有困難,但我們不訴苦。我們遇見問題,我們無力解決,那就把這些問題輕鬆地告訴讀者,或許聰明的讀者會有辦法呢?
你看,古籍是很有樂趣的呢。
寫論文的時候,在論文最後的部分,我會把研究中遇到的、目前尚且無法解決的問題寫出來,留待與各位同仁繼續研究、討論。
這本下飯小書,讀者笑過之後可能會發現,書里描寫了很多荒誕而幽默的現狀,恰恰是真實的、無解的。
這也是我寫下來向各位讀者請教的。
這些問題,留待與各位同仁繼續討論。
三、關於敘事的嘗試:網文意味著“隱含作者”與讀者的共同敘事
“左佑佑”這個敘事者的形象,起初來源於我的責編薯條。
有一天,我們閒聊的時候,薯條對我的古籍編輯工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不懂,但我大為震驚。
這麼不時髦的工作,感覺掛上“編輯”兩個字,讀者就會流失一半。
於是,薯條成為我的一雙“眼睛”——噢,原來從未接受過相關學科訓練的人,是這樣看待這個領域的嗎?
左佑佑就是一雙這樣的“眼睛”。
她沒有接受過漫長的學科訓練,也沒有行業背景,自然就沒有信息繭房,是徹頭徹尾的“闖入者”。
這樣一個敘事者,闖入一個幾乎封閉的行業,會怎樣講述這個行業?
事情開始變得有趣起來了(反派的語氣)。
緊接著,薯條找我:“寶子,想幾個書名,通俗一些。”
我興致勃勃地列了一串。
《迷津渡者》
《古書雜役錄》
《新儒林逸史》
……
我徵求了同學們與好友們的意見,大家一致認為通俗又雅致,認為其中隱藏的用典很有巧思,並對《古書雜役錄》這個名字讚譽有加。
我信心滿滿地發給薯條,並重點推薦了《古書雜役錄》這個書名。
薯條:“……”
是的,我的同學與好友,基本是我的同行。
最終,我的書起名為《我為中華修古籍》。
我隱隱感受到點什麼。
寫作也是自我觀察的過程。有時候我興致勃勃寫了一堆關於xx的討論,回過頭再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好聒噪哦。
我居然想教讀者做事?
我是爹嗎?
我好油膩啊。
最終,我盡力留下白描的現實,刪掉觀點。
這個故事以左佑佑的敘述為主展開,中間穿插著歷史人物的敘事,但本質上由故事的“隱含作者”講述給讀者聽,在講述的時候也不斷考慮並接受讀者的反饋,最終由“隱含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