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頁
孫氏又給胤祺介紹曹寅前兩年才得的兒子連生。
胤祺在話本里看到過,曹家有個後輩叫曹雪芹的,寫了本曠世奇書,後來和《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並稱四大名著。
那曹雪芹的父親好像就是曹寅的長子,面前的小孩,豈不就是曹雪芹的父親?
胤祺覺得有些好玩,把連生抱起來舉高高。
曹寅本就是飽讀詩書之人,長子才三歲,就已經給他開蒙了。
胤祺聽著小連生奶聲奶氣地背唐詩,心說不愧是曹雪芹的爹。
曹家給胤祺安排的院落清淨雅致,還有丫鬟伺候。胤祺把丫鬟全打發了。
胤祺最近見了年輕女子就害怕,生怕自己看上哪個,欲罷不能,那可麻煩了。
次日,胤祺便開始著手辦技校的事情,又是見當地的地方官和學政,又是去看他們挑選出來的幾處校址。
其中有一處在旗營附近,曹寅建議選這處建技校,挨著旗營,安全有保障。
胤祺卻覺得不太對,這周圍也有些民房和店鋪,怎麼偏偏這裡空出一大片。
他便問曹寅是怎麼回事,曹寅說這塊地方本來是曹家一親戚買下來要建園子的,聽說朝廷要辦技校,就主動捐出來。
他說完還要給胤祺引薦自己的親戚,說是親戚,也是來了江寧才認識的當地鄉紳。
胤祺卻沒給他機會,「這片地方太好,用來辦技校可惜了,還是選偏一些的位置吧。」
胤祺最終選了一座前朝留下的大宅子,這地方唯一不好的是房子都要拆了重修,算下來要多花一筆錢。
但胤祺還是堅持選這裡,因為這裡既沒搶占民田民房,也不是什麼鄉紳富戶捐的宅子。
這邊知府衙門找人修建房屋,胤祺同時開始安排招生。
江寧這邊對技校的形式還不太了解,胤祺直接在知府衙門大門口開宣講會。
自然不用胤祺親自講,他都不必去現場。
胤祺還是去了幾次,都是扮作普通百姓的樣子,侍衛們則扮作他的家人同伴。
宣講會頭兩天人還挺多,第三天就稀稀拉拉沒什麼人來了。
胤祺還以為江寧對技校感興趣的人就這麼多呢,見負責給百姓們講解技校形式的官員兢兢業業沒有偷懶,胤祺便沒上前細問。
他帶侍衛們找了個地方吃鹹水鴨,就聽隔壁桌一些人在討論朝廷即將開辦的技校。
「這技校不過是換個法子找人服役罷了。同樣是差役,去技校學習還得給朝廷送錢。」
「是啊,我差點就想把小兒子送去,幸好陳員外提醒我了,在陳員外家幫工錢雖然少,還能照應家里。」
這酒樓不是什麼高檔的地方,每張桌子隔得不遠。胤祺和他身邊的侍衛們聽的一清二楚。
「五爺,要不把那倆人抓來問問?」有侍衛小聲問胤祺。
胤祺想了想,起身自己去了隔壁桌。
胤祺自稱自己是從京城來走親戚的,家里人也有在京城上技校的,這江寧的技校怎麼和京城不一樣了。
他長得討喜,說話靦腆又溫和。剛討論技校之事的二人就跟他講起了這技校的「黑幕」。
是他們幫工的佃戶陳老爺給他們講的,說這技校讀出來後,朝廷安排的差役比普通的差役還苦,還有可能被安排去一些偏遠的地方。
不像留在佃戶家幫工,人都是熟悉的,干好了還能減租。
陳老爺就答應他們過兩年給他們減租。
「他空口許諾你們就信啊?萬一過兩年沒加錢呢?」胤祺感覺這些佃農傻乎乎的。
「陳老爺人還不錯的,他從來不拖欠我們的工錢。」有人替陳老爺說話。
「那朝廷也不會騙你們吶,宣講的官員不都說了,畢業後安排差事也會參考本人意願,實在不願離家的可以不離家。而且朝廷更不會拖欠工錢了。」
兩人都用看傻瓜一樣的眼神看胤祺,一人轉移話題,跟胤祺說起江寧駐防旗營的兵丁借高利貸的事兒。
胤祺一開始還不明白這人怎麼突然轉移話題,聽到最紅才明白過來。這人是想說,朝廷連駐防旗兵的餉銀都經常拖欠剋扣,更別說普通工匠差役了。
胤祺一時間竟無法反駁,剋扣旗兵餉銀的事兒確實有,但不是朝廷扣的,是上級的都統、護軍之類的層層盤剝。
朝廷在百姓之中的信譽竟然已經這麼差了。這樣下去,朝廷一旦有難,還有多少人願意和大清一起對抗外敵、共渡難關?
胤祺不禁就想起了《近代中國八十年》中一場場反清起義。
江寧正是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
但胤祺也只低落了一會兒,既然發現問題,就該想辦法解決。
他跟國子監的幾名官員商議,可以和來報名的學生簽訂一個字據。一旦畢業後朝廷或者他們所在的工廠違約,他們可以向衙門告狀。
官員們覺得完全沒必要這樣,你愛信不信,朝廷的學校還怕招不到人?哪怕這兩日來諮詢報名的人越來越少,那也還是有一兩百了。
胤祺在話本里看到過,曹家有個後輩叫曹雪芹的,寫了本曠世奇書,後來和《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並稱四大名著。
那曹雪芹的父親好像就是曹寅的長子,面前的小孩,豈不就是曹雪芹的父親?
胤祺覺得有些好玩,把連生抱起來舉高高。
曹寅本就是飽讀詩書之人,長子才三歲,就已經給他開蒙了。
胤祺聽著小連生奶聲奶氣地背唐詩,心說不愧是曹雪芹的爹。
曹家給胤祺安排的院落清淨雅致,還有丫鬟伺候。胤祺把丫鬟全打發了。
胤祺最近見了年輕女子就害怕,生怕自己看上哪個,欲罷不能,那可麻煩了。
次日,胤祺便開始著手辦技校的事情,又是見當地的地方官和學政,又是去看他們挑選出來的幾處校址。
其中有一處在旗營附近,曹寅建議選這處建技校,挨著旗營,安全有保障。
胤祺卻覺得不太對,這周圍也有些民房和店鋪,怎麼偏偏這裡空出一大片。
他便問曹寅是怎麼回事,曹寅說這塊地方本來是曹家一親戚買下來要建園子的,聽說朝廷要辦技校,就主動捐出來。
他說完還要給胤祺引薦自己的親戚,說是親戚,也是來了江寧才認識的當地鄉紳。
胤祺卻沒給他機會,「這片地方太好,用來辦技校可惜了,還是選偏一些的位置吧。」
胤祺最終選了一座前朝留下的大宅子,這地方唯一不好的是房子都要拆了重修,算下來要多花一筆錢。
但胤祺還是堅持選這裡,因為這裡既沒搶占民田民房,也不是什麼鄉紳富戶捐的宅子。
這邊知府衙門找人修建房屋,胤祺同時開始安排招生。
江寧這邊對技校的形式還不太了解,胤祺直接在知府衙門大門口開宣講會。
自然不用胤祺親自講,他都不必去現場。
胤祺還是去了幾次,都是扮作普通百姓的樣子,侍衛們則扮作他的家人同伴。
宣講會頭兩天人還挺多,第三天就稀稀拉拉沒什麼人來了。
胤祺還以為江寧對技校感興趣的人就這麼多呢,見負責給百姓們講解技校形式的官員兢兢業業沒有偷懶,胤祺便沒上前細問。
他帶侍衛們找了個地方吃鹹水鴨,就聽隔壁桌一些人在討論朝廷即將開辦的技校。
「這技校不過是換個法子找人服役罷了。同樣是差役,去技校學習還得給朝廷送錢。」
「是啊,我差點就想把小兒子送去,幸好陳員外提醒我了,在陳員外家幫工錢雖然少,還能照應家里。」
這酒樓不是什麼高檔的地方,每張桌子隔得不遠。胤祺和他身邊的侍衛們聽的一清二楚。
「五爺,要不把那倆人抓來問問?」有侍衛小聲問胤祺。
胤祺想了想,起身自己去了隔壁桌。
胤祺自稱自己是從京城來走親戚的,家里人也有在京城上技校的,這江寧的技校怎麼和京城不一樣了。
他長得討喜,說話靦腆又溫和。剛討論技校之事的二人就跟他講起了這技校的「黑幕」。
是他們幫工的佃戶陳老爺給他們講的,說這技校讀出來後,朝廷安排的差役比普通的差役還苦,還有可能被安排去一些偏遠的地方。
不像留在佃戶家幫工,人都是熟悉的,干好了還能減租。
陳老爺就答應他們過兩年給他們減租。
「他空口許諾你們就信啊?萬一過兩年沒加錢呢?」胤祺感覺這些佃農傻乎乎的。
「陳老爺人還不錯的,他從來不拖欠我們的工錢。」有人替陳老爺說話。
「那朝廷也不會騙你們吶,宣講的官員不都說了,畢業後安排差事也會參考本人意願,實在不願離家的可以不離家。而且朝廷更不會拖欠工錢了。」
兩人都用看傻瓜一樣的眼神看胤祺,一人轉移話題,跟胤祺說起江寧駐防旗營的兵丁借高利貸的事兒。
胤祺一開始還不明白這人怎麼突然轉移話題,聽到最紅才明白過來。這人是想說,朝廷連駐防旗兵的餉銀都經常拖欠剋扣,更別說普通工匠差役了。
胤祺一時間竟無法反駁,剋扣旗兵餉銀的事兒確實有,但不是朝廷扣的,是上級的都統、護軍之類的層層盤剝。
朝廷在百姓之中的信譽竟然已經這麼差了。這樣下去,朝廷一旦有難,還有多少人願意和大清一起對抗外敵、共渡難關?
胤祺不禁就想起了《近代中國八十年》中一場場反清起義。
江寧正是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
但胤祺也只低落了一會兒,既然發現問題,就該想辦法解決。
他跟國子監的幾名官員商議,可以和來報名的學生簽訂一個字據。一旦畢業後朝廷或者他們所在的工廠違約,他們可以向衙門告狀。
官員們覺得完全沒必要這樣,你愛信不信,朝廷的學校還怕招不到人?哪怕這兩日來諮詢報名的人越來越少,那也還是有一兩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