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頁
如果說剛開始還有人懷疑是太子有過,惹萬歲爺不滿,為保全性命才自請退位。可經過這半年的觀察,大家這念頭也便打消了。
有人這時候才開始真正把胤礽當親王對待。
親王就有親王的規制,不能再繼續住毓慶宮,正好原太子妃,現理親王福晉石氏孝期即將結束,便有人上奏修建理親王府,大婚的時候直接搬出去。
康熙是不捨得胤礽搬出去的,一直猶豫。
為此,還被太皇太后打趣,「同意胤礽請辭的時候倒是果斷,這會兒知道不舍了。」
為了胤礽的事情,老太太和康熙鬧過一陣彆扭,但想想康熙也是太愛保成了,寧願他不是太子,也不希望他累死在太子的位置上。
而且太皇太后心裡也知道保成作為儲君確實不太合格,能平安做個閒散王爺,或許也是一種解脫。
「毓慶宮就那點地方,保成成親後還住那兒確實有點擠。」太皇太后道:「搬出去也好,老三也該搬出去了,讓他們兄弟挨著住吧,保成身體不好,能互相有個照應。」
「老三那孩子可不太會照顧人。」康熙皺眉,「老大也不行。」
太皇太后也覺得這倆孩子不太靠譜,一個比一個不會說話,別再把老二氣出個好歹來。老四倒是個穩重的,又和老二關係不好。
「要不先給老五賜個貝勒府?」太皇太后提議,只有老五照顧老二才讓人放心。
康熙:「……老五還沒成親,哪兒能讓他一個人出去住。」
太皇太后瞥他,「怎麼?老五你也捨不得?」太皇太后也知道新太子人選沒定,老人家也好奇康熙中意誰。
康熙笑起來,「朕不是捨不得他,是怕他到了外面沒人約束,更要偷懶了。」說起胤祺,他就忍不住跟瑪嬤抱怨,「這孩子一點兒不知道上進,前段時間跟朕說忙不過來,想把期刊的事情轉給老七。」
太皇太后聞言不由失笑,「這真是孩子心性。」老三、老五負責期刊這麼多年,手下那些官員按說都是他的人了,哪兒能說讓就讓。
康熙道:「看看人家老四,戶部的差事做得無可挑剔,每個月還不忘查圖書館的帳,還能擠出時間讀書習字。」在利用時間這方面,老四確實隨了自己。
「老五也不比老四輕鬆啊,聽太后說,他最近時常熬夜讀書。」太后還為此煩惱呢,生怕自家寶貝孫兒累出病來。
康熙:「……朕是給他推薦了一些書,但也不至於熬夜吧。」
他事後還專門問了胤祺,「下學後的時間呢?」
「下學後有時候去看二哥,有時候陪瑪嬤說話,一不留神就晚了。」胤祺趁機討價還價,「所以,汗阿瑪,能不能少給我推薦些書。」
「朕給你推薦,你又不是一定要讀,你小時候不是經常糊弄朕嗎?」康熙笑看他。
胤祺:「……但您給我推薦的書都挺有意思的,如果是四書五經之類的,我就不讀了。」
話音未落,腦袋就被康熙敲了兩下,「還好意思說。十五歲了,連四書五經都沒學完。朕以後要定個規矩,十五歲還沒學完四書五經的皇子,罰一年月例銀子。」
胤祺:「……您明年再定這個規矩哈,我明年肯定學完。」
康熙:「……」
康熙經常聽胤祺說後世的各種考試,在學校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升學有中考、高考、考研,工作還需要有各種資格證的考試,有些工作升職還需要考更高等級。
他這兩年也經常給官員們增加各種考試,其實也是在給改革科舉做鋪墊。
除了給官員們考試,給兒子們考試就更加簡單了。尚書房的阿哥們除了每年要去官學和那裡的學生們一起參加考試,平日還經常有小考。
次年,胤祺、胤祐、胤禩三人學完四書五經後,康熙也給他們出了考卷。
三人文章寫得都不錯,胤祐、胤禩一看就是認真聽師父講的,回答的十分工整。
胤祺的文章則是另一種風格,不喜歡說理,而是講一些比較具體的事情來論證題目。
大概他知道是自己判卷,有些觀點是不太符合儒家傳統治國理念的。舉的例子也都是這兩年他幫忙分奏摺看來的。這答卷要是給大臣們看,明兒彈劾胤祺的摺子就能送到乾清宮來。
不過讀了近代史的康熙,對這些觀點的接受程度還是挺高的。
今年三人都可以領差事了,康熙讓胤祐進了刑部,讓胤禩去巡視通往盛京的鐵路工程。胤祺則被打發去江南辦技校。
京城的技校已經辦起來了,報名的學生很多,雖然大部分都是漢人,偶爾有幾個家中實在貧困,甚至欠債的旗人。
一開始有些人家心裡還打鼓,擔心進了技校學不到真東西。畢竟以往跟師父學手藝,都是要把師父當爹一樣伺候著,端茶倒水、跑腿打雜,才能學到真本事。學校里又不是一對一教,也不好跟師父獻殷勤啊。再說這技校的師父一個比一個出名,國外來的科學家就算了,還有榮憲公主的額駙……普通小老百姓一輩子可能都見不到這些人,誰敢湊上去巴結啊?
有人這時候才開始真正把胤礽當親王對待。
親王就有親王的規制,不能再繼續住毓慶宮,正好原太子妃,現理親王福晉石氏孝期即將結束,便有人上奏修建理親王府,大婚的時候直接搬出去。
康熙是不捨得胤礽搬出去的,一直猶豫。
為此,還被太皇太后打趣,「同意胤礽請辭的時候倒是果斷,這會兒知道不舍了。」
為了胤礽的事情,老太太和康熙鬧過一陣彆扭,但想想康熙也是太愛保成了,寧願他不是太子,也不希望他累死在太子的位置上。
而且太皇太后心裡也知道保成作為儲君確實不太合格,能平安做個閒散王爺,或許也是一種解脫。
「毓慶宮就那點地方,保成成親後還住那兒確實有點擠。」太皇太后道:「搬出去也好,老三也該搬出去了,讓他們兄弟挨著住吧,保成身體不好,能互相有個照應。」
「老三那孩子可不太會照顧人。」康熙皺眉,「老大也不行。」
太皇太后也覺得這倆孩子不太靠譜,一個比一個不會說話,別再把老二氣出個好歹來。老四倒是個穩重的,又和老二關係不好。
「要不先給老五賜個貝勒府?」太皇太后提議,只有老五照顧老二才讓人放心。
康熙:「……老五還沒成親,哪兒能讓他一個人出去住。」
太皇太后瞥他,「怎麼?老五你也捨不得?」太皇太后也知道新太子人選沒定,老人家也好奇康熙中意誰。
康熙笑起來,「朕不是捨不得他,是怕他到了外面沒人約束,更要偷懶了。」說起胤祺,他就忍不住跟瑪嬤抱怨,「這孩子一點兒不知道上進,前段時間跟朕說忙不過來,想把期刊的事情轉給老七。」
太皇太后聞言不由失笑,「這真是孩子心性。」老三、老五負責期刊這麼多年,手下那些官員按說都是他的人了,哪兒能說讓就讓。
康熙道:「看看人家老四,戶部的差事做得無可挑剔,每個月還不忘查圖書館的帳,還能擠出時間讀書習字。」在利用時間這方面,老四確實隨了自己。
「老五也不比老四輕鬆啊,聽太后說,他最近時常熬夜讀書。」太后還為此煩惱呢,生怕自家寶貝孫兒累出病來。
康熙:「……朕是給他推薦了一些書,但也不至於熬夜吧。」
他事後還專門問了胤祺,「下學後的時間呢?」
「下學後有時候去看二哥,有時候陪瑪嬤說話,一不留神就晚了。」胤祺趁機討價還價,「所以,汗阿瑪,能不能少給我推薦些書。」
「朕給你推薦,你又不是一定要讀,你小時候不是經常糊弄朕嗎?」康熙笑看他。
胤祺:「……但您給我推薦的書都挺有意思的,如果是四書五經之類的,我就不讀了。」
話音未落,腦袋就被康熙敲了兩下,「還好意思說。十五歲了,連四書五經都沒學完。朕以後要定個規矩,十五歲還沒學完四書五經的皇子,罰一年月例銀子。」
胤祺:「……您明年再定這個規矩哈,我明年肯定學完。」
康熙:「……」
康熙經常聽胤祺說後世的各種考試,在學校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升學有中考、高考、考研,工作還需要有各種資格證的考試,有些工作升職還需要考更高等級。
他這兩年也經常給官員們增加各種考試,其實也是在給改革科舉做鋪墊。
除了給官員們考試,給兒子們考試就更加簡單了。尚書房的阿哥們除了每年要去官學和那裡的學生們一起參加考試,平日還經常有小考。
次年,胤祺、胤祐、胤禩三人學完四書五經後,康熙也給他們出了考卷。
三人文章寫得都不錯,胤祐、胤禩一看就是認真聽師父講的,回答的十分工整。
胤祺的文章則是另一種風格,不喜歡說理,而是講一些比較具體的事情來論證題目。
大概他知道是自己判卷,有些觀點是不太符合儒家傳統治國理念的。舉的例子也都是這兩年他幫忙分奏摺看來的。這答卷要是給大臣們看,明兒彈劾胤祺的摺子就能送到乾清宮來。
不過讀了近代史的康熙,對這些觀點的接受程度還是挺高的。
今年三人都可以領差事了,康熙讓胤祐進了刑部,讓胤禩去巡視通往盛京的鐵路工程。胤祺則被打發去江南辦技校。
京城的技校已經辦起來了,報名的學生很多,雖然大部分都是漢人,偶爾有幾個家中實在貧困,甚至欠債的旗人。
一開始有些人家心裡還打鼓,擔心進了技校學不到真東西。畢竟以往跟師父學手藝,都是要把師父當爹一樣伺候著,端茶倒水、跑腿打雜,才能學到真本事。學校里又不是一對一教,也不好跟師父獻殷勤啊。再說這技校的師父一個比一個出名,國外來的科學家就算了,還有榮憲公主的額駙……普通小老百姓一輩子可能都見不到這些人,誰敢湊上去巴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