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頁
喜宴也吃了,年也過了,代表滁州來徐州吃喜酒的水進帶了手下返程。
徒三帶了手下諸人,親自送到城門外。
徐州距離京城比金陵近,消息也早到幾日。
只是消息隱了下來。
除了徒三與陳舉人、江平幾人,其他人並不知道。
徒張聯姻已成,亳州軍與泰州軍也勉強算是「一家人」。
就是張誠這個泰州白衫之主,也親自來徐州送嫁。
如此一來,雙方就有了默契,新的一年,泰州軍往山東方向,亳州軍往山西方向。
這幾年江淮連年大旱,山東也有部分地方有旱災,山西卻是難得風調雨順。
山西風調雨順,人口本就不少,加上這幾年逃荒的人口,如今人丁正富庶。
亳州軍一縣一縣壓過去,人口與軍糧就能得到補充。
可是沒有等到亳州軍動彈,京城的消息就到了。
山西再富庶,也比不得京畿。
只是徒三心中也有數,滁州軍能看著他占徐州,卻不會看著他去占京城。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亳州軍就算聯合泰州軍「北伐」,也要傾巢而出。
到時,滁州軍會看著?
徒三琢磨了好幾日,牙都腫了,卻是也明白,賭不得,也賭不起。
想要撇開滁州軍「北伐」,無異於痴人說夢。
要是台州軍還在,杭州府還在朝廷手中、十來萬人馬鎮著,滁州軍行事還會有所顧忌;可眼下台州白衫已經昨日黃花,杭州府也在滁州軍手中,江南無憂。
滁州軍完全能騰出手來北上。
既是撇不開,剩下的就是談了。
怎麼「北伐」,所占地盤怎麼分配?
有了決斷後,徒三的牙更疼了,嘴巴里跟吃了黃連似的。
若是沒有前年的滁州之變,滁州軍、亳州軍就是一家!
如今看似他與江平依舊是兄弟,卻早已沒有昔日的親密無間;他與霍五父子還是親戚,也沒有了之前的全心以待。
後悔了!
早就後悔了!
可是徒三也明白,沒有了回頭的餘地。
姐夫站出來,還鋪陳眼下這番基業,就不會再縮回去。
當初姐夫肯捨得給他幾千人馬,如今卻不會給他半個天下。
昨晚,徒三與水進喝到三更。
提及鄉下往事,還有亳州時的艱難起步。
其實,徒三曉得,要是滁州軍也跟著「北伐」,對亳州軍來說最好的統帥人選就是水進。
水進重情厚道,說不得還有轉機。
徒三也明白,霍五多半不會如此選擇。
不管是能力,還是信任,還有鄧健在。
鄧健沒有兒子,也是武人性格,不耐心爭權奪利。
可是徒三依舊借著醉意,對水進道:「如今京城亂了,滅寧在即,盼著水兄弟北上,倒是你們兄弟一起進京……」
水進端著酒盅聽了,亦是滿臉期待:「我回去就請命,如此大事,怎麼能落下小弟?」
今日返程,隨著水進離開徐州的還有陳舉人與衛海。
這兩人代表徒三,前往金陵說起「滅寧」大事。
陳舉人不用說,是徒三器重的心腹謀臣。
至於衛海,說起來還與滁州軍有宿怨。
要不是衛海的兄弟衛江擠兌水進,就不會有江平偏心,隨後挑釁霍寶之事,就不會有滁州軍。
這兄弟兩人之前一人是徒三手下先鋒,一人是護衛長。
經過滁州之變後,兩人都受了影響,與徒三的親近不在。
直到徒三占楚州,對徒三有恩情的衛老爺子帶了家眷相投,衛家兄弟才重新受了重用。
等到衛氏進了徒三後宅,衛家兄弟雖沒有以「舅子」自居,卻也得到徒三更大的信任,加上兄弟兩個也屢立功勳,如今在亳州軍中也是數得上的人物。
之前徒三待滁州軍多有顧忌,遇到事情也不派江平與衛家兄弟。
可眼下不是過去的親戚往來應酬,也是要談「合作」事。
徒三不想一退再退。
水進來吃喜酒,帶了一萬親衛!
滁州軍的防備,已經擺在那裡。
那衛海帶了五千騎兵,護送陳舉人「出使」,就是亳州軍的態度。
第348章 色厲內荏
五千騎兵,一千步卒,一萬五的隊伍,遠遠望去,連綿不絕。
陳舉人坐在車上,挑開車簾,回首望去,不見得意,心裡直發沉。
馬車之前,是水進與衛海兩人並騎而行。
兩人年歲相仿,如今一個是滁州軍的元帥之一,一個是亳州軍的主力戰將,論起地位,看似不相上下。
只是……
一個行的是裙帶之術,一個是憑真本事稱雄,哪裡又能相比?
亳州軍看似風光了,有了亳州、楚州、黃州、徐州四府之地,如今也有二十來萬兵卒。
可是去年太順了,不管是打黃州,還是打徐州,亳州軍都沒有大戰過。
或是行「裡應外合」之計,或是直接讓人私下裡遊說招攬。
戰損很少。
看似順風順水,可兵卒並沒有得到歷練,將領也沒有磨鍊出來。
如今軍中,拉幫結夥,烏煙瘴氣。
徒三練兵,用的是黑蟒山那套,可用人卻有短處。
徒三帶了手下諸人,親自送到城門外。
徐州距離京城比金陵近,消息也早到幾日。
只是消息隱了下來。
除了徒三與陳舉人、江平幾人,其他人並不知道。
徒張聯姻已成,亳州軍與泰州軍也勉強算是「一家人」。
就是張誠這個泰州白衫之主,也親自來徐州送嫁。
如此一來,雙方就有了默契,新的一年,泰州軍往山東方向,亳州軍往山西方向。
這幾年江淮連年大旱,山東也有部分地方有旱災,山西卻是難得風調雨順。
山西風調雨順,人口本就不少,加上這幾年逃荒的人口,如今人丁正富庶。
亳州軍一縣一縣壓過去,人口與軍糧就能得到補充。
可是沒有等到亳州軍動彈,京城的消息就到了。
山西再富庶,也比不得京畿。
只是徒三心中也有數,滁州軍能看著他占徐州,卻不會看著他去占京城。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亳州軍就算聯合泰州軍「北伐」,也要傾巢而出。
到時,滁州軍會看著?
徒三琢磨了好幾日,牙都腫了,卻是也明白,賭不得,也賭不起。
想要撇開滁州軍「北伐」,無異於痴人說夢。
要是台州軍還在,杭州府還在朝廷手中、十來萬人馬鎮著,滁州軍行事還會有所顧忌;可眼下台州白衫已經昨日黃花,杭州府也在滁州軍手中,江南無憂。
滁州軍完全能騰出手來北上。
既是撇不開,剩下的就是談了。
怎麼「北伐」,所占地盤怎麼分配?
有了決斷後,徒三的牙更疼了,嘴巴里跟吃了黃連似的。
若是沒有前年的滁州之變,滁州軍、亳州軍就是一家!
如今看似他與江平依舊是兄弟,卻早已沒有昔日的親密無間;他與霍五父子還是親戚,也沒有了之前的全心以待。
後悔了!
早就後悔了!
可是徒三也明白,沒有了回頭的餘地。
姐夫站出來,還鋪陳眼下這番基業,就不會再縮回去。
當初姐夫肯捨得給他幾千人馬,如今卻不會給他半個天下。
昨晚,徒三與水進喝到三更。
提及鄉下往事,還有亳州時的艱難起步。
其實,徒三曉得,要是滁州軍也跟著「北伐」,對亳州軍來說最好的統帥人選就是水進。
水進重情厚道,說不得還有轉機。
徒三也明白,霍五多半不會如此選擇。
不管是能力,還是信任,還有鄧健在。
鄧健沒有兒子,也是武人性格,不耐心爭權奪利。
可是徒三依舊借著醉意,對水進道:「如今京城亂了,滅寧在即,盼著水兄弟北上,倒是你們兄弟一起進京……」
水進端著酒盅聽了,亦是滿臉期待:「我回去就請命,如此大事,怎麼能落下小弟?」
今日返程,隨著水進離開徐州的還有陳舉人與衛海。
這兩人代表徒三,前往金陵說起「滅寧」大事。
陳舉人不用說,是徒三器重的心腹謀臣。
至於衛海,說起來還與滁州軍有宿怨。
要不是衛海的兄弟衛江擠兌水進,就不會有江平偏心,隨後挑釁霍寶之事,就不會有滁州軍。
這兄弟兩人之前一人是徒三手下先鋒,一人是護衛長。
經過滁州之變後,兩人都受了影響,與徒三的親近不在。
直到徒三占楚州,對徒三有恩情的衛老爺子帶了家眷相投,衛家兄弟才重新受了重用。
等到衛氏進了徒三後宅,衛家兄弟雖沒有以「舅子」自居,卻也得到徒三更大的信任,加上兄弟兩個也屢立功勳,如今在亳州軍中也是數得上的人物。
之前徒三待滁州軍多有顧忌,遇到事情也不派江平與衛家兄弟。
可眼下不是過去的親戚往來應酬,也是要談「合作」事。
徒三不想一退再退。
水進來吃喜酒,帶了一萬親衛!
滁州軍的防備,已經擺在那裡。
那衛海帶了五千騎兵,護送陳舉人「出使」,就是亳州軍的態度。
第348章 色厲內荏
五千騎兵,一千步卒,一萬五的隊伍,遠遠望去,連綿不絕。
陳舉人坐在車上,挑開車簾,回首望去,不見得意,心裡直發沉。
馬車之前,是水進與衛海兩人並騎而行。
兩人年歲相仿,如今一個是滁州軍的元帥之一,一個是亳州軍的主力戰將,論起地位,看似不相上下。
只是……
一個行的是裙帶之術,一個是憑真本事稱雄,哪裡又能相比?
亳州軍看似風光了,有了亳州、楚州、黃州、徐州四府之地,如今也有二十來萬兵卒。
可是去年太順了,不管是打黃州,還是打徐州,亳州軍都沒有大戰過。
或是行「裡應外合」之計,或是直接讓人私下裡遊說招攬。
戰損很少。
看似順風順水,可兵卒並沒有得到歷練,將領也沒有磨鍊出來。
如今軍中,拉幫結夥,烏煙瘴氣。
徒三練兵,用的是黑蟒山那套,可用人卻有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