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頁
太皇太后的喪禮和拓跋懷的喪禮同時舉行,太皇太后早就建好了自己寢陵,秦宗言在喪禮過後就派人讓人把太皇太后的靈柩送到她在平城的寢陵,而拓跋懷就沒這份待遇,他葬在拓跋曜的寢陵里,跟拓跋曜的那些臣子們並列。拓跋曜寢陵里安葬了不少臣子——彭城王、叱羅等人都在,拓跋曜在生前就說過要讓這些人葬在自己寢陵中,拓跋曜和這些人死後,秦宗言派人完成了他們遺願。
而在新帝登基三個月後,遠在西南的拓跋賀也扶持出逃的幼帝登基,他對外宣稱秦氏混淆皇室血統,扶植宮外野種登基。而秦家則說拓跋賀以自己庶子冒充皇子登基,為的只是自己狼子野心。雙方相互抹黑,可這些所謂的抹黑也只在上層流傳,底層老百姓才不管在位到底是誰,他們只要能有太平日子過就滿足了。
拓跋賀走的匆忙,但是卻帶走了拓跋曜留下的最忠心的部下,這也是拓跋曜留給兒子最後的底牌,拓跋懷將這些底牌都交給了拓跋賀。待拓跋賀扶植幼帝登基後,魏國竟然也有幾個忠臣投奔。
秦宗言不是沒想出兵討伐過拓跋賀,可是西南氣候惡劣,他手下的軍士待慣了北方,根本不適應南方環境,秦宗言不打沒把握的仗。拓跋賀先前名聲不顯,才能平庸,可在拓跋曜、彭城王被害、他自己妻離子散等多重打擊下,他似乎一夜成長了,即使稱不上絕世將才,也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打理的井井有條。
“我只當這小子是個庸才,沒想他還能當個諸侯王。”秦宗言對著幾個近臣感慨。
這話謝簡、謝灝不好接,拓跋賀以前是他們家女婿,崔遠也不能說,他妻子是拓跋賀的前妻。秦紘倒是想接話,可拓跋賀是他放走的,老爺子現在還在怪他沒親自去追拓跋賀,害得他現在成了禍害,還因此罵了秦紹好幾次。秦紹早就習慣父親的責罵,只要他不打人,他就不疼不癢。倒是秦紘覺得對不起兄弟,秦紹這次完全是給他背鍋了。
郭彥道:“他也是去了西南才有這番小作為,即便如此,也不過夜郎小縣爾,將軍何必如此看高他。”郭彥是真覺得拓跋賀走了狗屎運,也是秦家沒在西南發展勢力,不然他人頭早送上來了。郭彥知道女君手裡有一支專攻南方的水兵,可惜只有寥寥五百人,遠不夠深入西南抓人。
“能從手裡逃走就說明他有實力。”秦宗言從不過分貶低對手,拓跋賀從帶著大皇子順利逃走那刻,就成了他的對手。不過要說秦宗言有多忌諱拓跋賀也不盡然,正如兒子所言,要是拓跋賀在江南或是洛陽再建個魏國,他們還要多上心,跑到西南滇地建國,難道還怕他們從西南打回來嗎?“不過也就縱容他這幾年,等再過幾年阿生大些,就讓他給阿生添個軍功,揚揚名聲。”
這話大家都無異議,現在主要的事不是拓跋賀,而是順利讓秦宗言登基。當時所有人都沒想到,拓跋賀建立的魏朝居然不像他們所想的存世不過幾年,而是存在了十五年,歷經兩任皇帝,因在滇州立國,史稱滇魏,以區別於同時期的魏朝。而作為滇魏的真正創始人,他始終兢兢業業的輔佐兩任帝皇至死,終其一生都將自己定位為忠臣,而不像秦宗言最後逼著魏少帝禪位。
滇魏國力微弱,在歷史上並不出名,可拓跋賀卻青史留名,但凡寫到魏史,總會濃墨重彩的贊其為忠臣,將他比擬古之賢臣周公。拓跋賀死後第二年,滇魏被當時秦氏建立的大齊吞併,當時的皇太孫齊高宗秦顯率大軍將滇魏納入大齊版圖,改滇州為黔州。後秦顯又將皇長子出繼太宗母族慕容氏,並冊封皇長子為黔王。黔王也是大齊史上僅有的異姓王,黔王府在黔州繁衍三百餘年,隨大齊覆滅而亡。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在場眾人再天資卓絕都不可能猜出歷史的走向,他們只著眼於當前,崔遠問道:“新帝登基,將軍可要大赦天下?”按說新帝登基都會大赦天下,可秦宗言一直沒提這事,他這是不願意大赦天下?
秦宗言擺手道:“新帝登基,跟這些十惡不赦的人有何關係?讓流放邊關的罪民回家便是。”他頓了頓又道:“我想減低賦稅。”大赦天下是慣例,秦宗言本想讓人照舊規矩行事,可兒子說大赦天下是造福天下,放出十惡之人不算造福,秦宗言才想到讓人減輕賦稅。
魏國政權算平穩過度,就算中間有些波折,也不曾有大範圍的動亂,只是魏國人少地廣,拓跋氏又是少民當政,前幾代先皇對農耕並不上心,拓跋曜登基後倒是一心推廣農耕,可他連年征戰,國庫都消耗的差不多了,要是降低賦稅,國庫何時能填滿?
秦宗言說:“國庫的事你們不用急。”他聽謝知洗腦久了,也不由自主的認為光靠農耕是無法增收賦稅的,想要發財可以用別的方法。其實謝知也是偷換概念,現代社會卻是可以不依靠農業發財,可那是基於工業,如今這時代工業發展幾乎為零,又怎麼可能靠工業發財?她只是想秦宗言降賦稅而已。
崔遠、郭彥面面相覷,難道陛下準備把自己私庫充入國庫?兩人也是想多了,秦宗言公私分明,哪會用自己私庫充盈國庫?只是兒媳說她派到外面的海船今年該回來了,他們一去三年,應該收穫頗大。這筆收益歸入國庫,應該能讓戶部侍郎鬆口氣。
而在新帝登基三個月後,遠在西南的拓跋賀也扶持出逃的幼帝登基,他對外宣稱秦氏混淆皇室血統,扶植宮外野種登基。而秦家則說拓跋賀以自己庶子冒充皇子登基,為的只是自己狼子野心。雙方相互抹黑,可這些所謂的抹黑也只在上層流傳,底層老百姓才不管在位到底是誰,他們只要能有太平日子過就滿足了。
拓跋賀走的匆忙,但是卻帶走了拓跋曜留下的最忠心的部下,這也是拓跋曜留給兒子最後的底牌,拓跋懷將這些底牌都交給了拓跋賀。待拓跋賀扶植幼帝登基後,魏國竟然也有幾個忠臣投奔。
秦宗言不是沒想出兵討伐過拓跋賀,可是西南氣候惡劣,他手下的軍士待慣了北方,根本不適應南方環境,秦宗言不打沒把握的仗。拓跋賀先前名聲不顯,才能平庸,可在拓跋曜、彭城王被害、他自己妻離子散等多重打擊下,他似乎一夜成長了,即使稱不上絕世將才,也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打理的井井有條。
“我只當這小子是個庸才,沒想他還能當個諸侯王。”秦宗言對著幾個近臣感慨。
這話謝簡、謝灝不好接,拓跋賀以前是他們家女婿,崔遠也不能說,他妻子是拓跋賀的前妻。秦紘倒是想接話,可拓跋賀是他放走的,老爺子現在還在怪他沒親自去追拓跋賀,害得他現在成了禍害,還因此罵了秦紹好幾次。秦紹早就習慣父親的責罵,只要他不打人,他就不疼不癢。倒是秦紘覺得對不起兄弟,秦紹這次完全是給他背鍋了。
郭彥道:“他也是去了西南才有這番小作為,即便如此,也不過夜郎小縣爾,將軍何必如此看高他。”郭彥是真覺得拓跋賀走了狗屎運,也是秦家沒在西南發展勢力,不然他人頭早送上來了。郭彥知道女君手裡有一支專攻南方的水兵,可惜只有寥寥五百人,遠不夠深入西南抓人。
“能從手裡逃走就說明他有實力。”秦宗言從不過分貶低對手,拓跋賀從帶著大皇子順利逃走那刻,就成了他的對手。不過要說秦宗言有多忌諱拓跋賀也不盡然,正如兒子所言,要是拓跋賀在江南或是洛陽再建個魏國,他們還要多上心,跑到西南滇地建國,難道還怕他們從西南打回來嗎?“不過也就縱容他這幾年,等再過幾年阿生大些,就讓他給阿生添個軍功,揚揚名聲。”
這話大家都無異議,現在主要的事不是拓跋賀,而是順利讓秦宗言登基。當時所有人都沒想到,拓跋賀建立的魏朝居然不像他們所想的存世不過幾年,而是存在了十五年,歷經兩任皇帝,因在滇州立國,史稱滇魏,以區別於同時期的魏朝。而作為滇魏的真正創始人,他始終兢兢業業的輔佐兩任帝皇至死,終其一生都將自己定位為忠臣,而不像秦宗言最後逼著魏少帝禪位。
滇魏國力微弱,在歷史上並不出名,可拓跋賀卻青史留名,但凡寫到魏史,總會濃墨重彩的贊其為忠臣,將他比擬古之賢臣周公。拓跋賀死後第二年,滇魏被當時秦氏建立的大齊吞併,當時的皇太孫齊高宗秦顯率大軍將滇魏納入大齊版圖,改滇州為黔州。後秦顯又將皇長子出繼太宗母族慕容氏,並冊封皇長子為黔王。黔王也是大齊史上僅有的異姓王,黔王府在黔州繁衍三百餘年,隨大齊覆滅而亡。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在場眾人再天資卓絕都不可能猜出歷史的走向,他們只著眼於當前,崔遠問道:“新帝登基,將軍可要大赦天下?”按說新帝登基都會大赦天下,可秦宗言一直沒提這事,他這是不願意大赦天下?
秦宗言擺手道:“新帝登基,跟這些十惡不赦的人有何關係?讓流放邊關的罪民回家便是。”他頓了頓又道:“我想減低賦稅。”大赦天下是慣例,秦宗言本想讓人照舊規矩行事,可兒子說大赦天下是造福天下,放出十惡之人不算造福,秦宗言才想到讓人減輕賦稅。
魏國政權算平穩過度,就算中間有些波折,也不曾有大範圍的動亂,只是魏國人少地廣,拓跋氏又是少民當政,前幾代先皇對農耕並不上心,拓跋曜登基後倒是一心推廣農耕,可他連年征戰,國庫都消耗的差不多了,要是降低賦稅,國庫何時能填滿?
秦宗言說:“國庫的事你們不用急。”他聽謝知洗腦久了,也不由自主的認為光靠農耕是無法增收賦稅的,想要發財可以用別的方法。其實謝知也是偷換概念,現代社會卻是可以不依靠農業發財,可那是基於工業,如今這時代工業發展幾乎為零,又怎麼可能靠工業發財?她只是想秦宗言降賦稅而已。
崔遠、郭彥面面相覷,難道陛下準備把自己私庫充入國庫?兩人也是想多了,秦宗言公私分明,哪會用自己私庫充盈國庫?只是兒媳說她派到外面的海船今年該回來了,他們一去三年,應該收穫頗大。這筆收益歸入國庫,應該能讓戶部侍郎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