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韓則鳴不再言語,將領中最為豪邁不羈的趙欣用力地搓著雙手,不知是寒冷,還是無措。把所有神色不一的表情映入瞳中,歸晚輕抿唇,在無邊的靜謐中整理思緒。
督城的兵力只有兩萬餘,而弩軍卻多達十幾萬,實力懸殊的差距,令眾位沙場百戰的將領三緘其口,如果今日督城的首軍有十萬,眾將想必能想出許多實際的對敵之法,而如今,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雙手絞纏,歸晚怔怔地望著屋中的地圖出神,這斑駁的圖上滿是創痍,線條糾葛在一處,還儘是一些不明其意的符號……難道這就是邊疆?就是自己目前佇足的地方?林將軍誓死捍衛的東西……就在這麼一張微不足道的圖上?
無數沙場戰士以鮮血鑄就的,不是劍,不是刀,是這麼一張圖,甚至只是圖上的一條線,咫尺和天涯,原來是這麼區分的。
“江守尉,現在督城中,還有多少弩民?”漫不經心地移開視線,歸晚隨口問道。
聽到提名,督城守尉倏地站起身,看到眾將投來詫異的眼光,才發現自己突兀的一個動作,已經把歸晚當成了將軍,老臉刷地一下漲得通紅,唯諾道:“弩族商團早在一個月前就已漸少,現下還留在督城的弩民人數大約在四百左右。”眾將紛紛搖頭,都扔給他一個“既然早就出現弩人減少的情況,怎麼不早匯報”的眼神,直把江守尉僵在原處。
時間似乎已經停止不前,屋內沒有火炭盆,寒氣陣陣,透窗望外,雪茫茫,萬木蕭蕭,歸晚沒來由地輕聲長嘆,蘇甜的吐氣聲里蘊著不知凡幾的惆悵。
“派人把全城的弩民抓起來,不分老媼孩童。”
“什麼?”第一跳起大叫的是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的趙欣,他怒睜雙眼,“他們都是平民,抓他們為什麼?”
屋內頓時像炸開了鍋。本已臣服的眾將領都現出慍色。韓則鳴擺手示意眾人安靜,他嚴厲地盯著歸晚:“難道要用弩民來抵禦弩軍?這種做法也太卑鄙了。”他們是軍人,雙方交戰,連俘虜不能輕易斬殺,如今竟要抓捕身為平民的弩民來威脅弩軍,這樣的計謀簡直是侮辱了啟陵泱泱大國。
“弩軍的士氣大盛,銳不可擋,如果不避其鋒芒,必為其所傷,沒有比眼前利用弩民動搖他們軍心更好的辦法了。”平淡地論述一個事實。
屋內稍安靜了些,眾將露出深思的表情,權衡著其中的利害。韓則鳴凝著臉問:“這也是林將軍的命令?”
平靜無瀾的臉上閃過一絲幾不可察的傷痛,轉瞬而逝,歸晚手腕一抬,拿起桌上的筆,就著眼前的白紙奮筆疾書,轉眼填滿了一張紙,眾將皆好奇她的動作,無不張望。寫完之後,愣看著紙面,迷茫,痛苦,掙扎……種種在她眸中流轉。猛地抓起紙,丟向屋中央:“這不是林將軍的命令,這是我的命令。”
罪己書——眾將領眼尖地瞄到紙面之上赫然三個大字。
這不是林將軍的命令,是她的!以平民之命威脅敵軍,如此有孫陰德的事,出自余歸晚之手。弩軍欲攻城,必先踏著同族之血,四百多人命,有老有幼,是糙芥還是同胞,她倒想看看弩軍如何自處……
沙場對敵,真刀真槍,她不會,她沒有林將軍的所向披靡,沒有軍師的運籌千里,她有的,是心理權謀的小伎倆。如今卻要把這運用到沙場之上。
這後世的罵名,污名,全都由她來背……
她不知道後世丹青會如何描繪今日她這殘忍的決定,但今日,她勢在必行。
眾將愕然地看著那張墨猶未乾的紙輕飄如絮地慢慢落地,心頭說不出的沉重,望著歸晚現出疲憊的儀容,那些義正嚴辭的話語都哽在了喉中。一時間,他們竟然分不出善惡,也無法辨別,這樣的做法會有如何的是非,只知道,那一雙幽如碧潭的眸,堅定如山,傲寒如梅。
不再多言語,眾將領命而去。
看著他們魚貫而出,歸晚暗吁一口長氣,慢慢起身,眼神空洞地一掃四周,壓抑住滿腔的郁澀,她走出屋外。
軍師正站在門外,身上薄薄一層雪粉,似乎等了很長時間,神色複雜難測。
猜測他已聽到她的做法,她張口欲解釋,軍師卻轉過身,不甚在意地邁步離開,頭也不回地拋下那句“非常之時,當用非常之法。”
歸晚苦笑吟然,她滿腹說辭被這句話憋在了肚裡,無處施展。院外士兵的行動聲漸變漸響,她幾乎可以想像督城街頭會發生何等場景。
一眨眼,即到了弩軍最後通牒的前晚,夜月如鉤,水銀似的光芒瀉了一地,雪色無垠,格外動人。
心情緊張,無法入眠,歸晚走到院中,聽到牆外嘈雜的聲音,其中嚎啕哭聲,尤其刺耳,利芒似地扎進耳膜。過了不一會兒,突然聽到有人唱起歌來,先是微弱的,飄搖的,蔓延地極快,似有多人合著韻輕哼。這旋律是如此的熟悉,使歸晚正要回房的身形停下。細耳傾聽,這優柔的曲調,正是弩族的“索格塔”。
餘音縈繞,哀哀不絕……
就是這陣楚楚韻調,使弩軍整整三日不敢妄動,銳氣消減,這同樣也成了後代史家寫“紅顏亂”時,或詆毀,或批判的論調。
常有人這樣評論那個時期:督城之圍和京城中的“樓氏宴”是天載五年發生的最為重大的事件,而這兩個事件間接改變並引導著啟陵王朝的未來。當時的文者無法用文句記載這一切,默然感嘆,樓相與其妻這樣的人物,也不知筆墨丹青如何描繪。
七十四、歸晚(三)
天載四年歲末,京城雪似落花,漫天飄飛,斑斕繁華的京城一夜白頭。
御醫秦詢低頭走進相府,冬日的風后勁十足,刮面刺骨的冷,他腳下踉蹌,身子輕晃,卻好象半點不覺,依舊快步向前。來到相府議事廳前,他面上略現豫色,推門走進,只見內室中不僅是工,戶,兵三部的尚書,還有負責京城軍防的提督司何培在場。
這四位京城高官,或坐或站的在議事廳內,面無表情,在秦詢走進廳中之時,投來探索的眼光,點頭做了招呼,京城提督司何培在廳中來回地踱著步,眉間處深深皺摺,看到秦詢的到來,現出驚疑的樣子,三步並成兩步上前:“秦大人,你也來了。”
拱手做揖,秦詢行過禮。還不等他回答,何培忙又開口:“難道相爺真的病重?”
秦詢一愣,不知如何回答。樓相從半月前稱病告假,已經多日不曾理過朝中政事,真病還是假病?他本以為相府今日請他前來是為了看病,可是下人卻把他引到了議事廳,看著廳里的幾位大臣,他直覺並非是因為相爺稱病這件事。
看著秦詢的樣子,也知道他回答不上,何培嘆了口氣,大步走回原處,拿起桌上的牡丹紅釉紋碗,喝下一口熱湯,一屁股坐在戶部尚書的下首。其他三位大臣也都聽到了剛才的話,神色間閃爍不定,沉著臉,靜等在廳中。秦詢慢步走近,選在了最末位坐下,這議事廳中,論官階,他是最小的了,何況還只是個沒有任何實權的御醫。
等了近半個多時辰,即使是朝中以沉穩著稱的兵部尚書都現出了焦慮的神態,議事廳內隨著時間推移越發地安靜了。何培在廳中兜轉著,瞥到主位桌旁放著一疊厚厚的奏章,實在耐不住這一室的沉悶,湊上前,伸手去翻弄,其他官員略感不妥,還來不及阻止,看清紙上內容的何培突然驚呼出聲,眉腳高跳,現出惶惶之態。
這一下勾起了其他大臣的好奇心,紛紛上前,把桌上的奏章看了個仔細,奏章內居然全是天載年間政事記錄,什麼事件,處理辦法,官員名字等等,而記載的這些,都是朝廷處理失當,有所疏忽的事件,其中把皇上所下的聖旨內容描述得尤為清楚,直指皇上的旨意錯誤,毫不避諱。落款處,有的是地方官員,有的是京中朝臣,極盡詳細。
翻閱著奏章,幾位大臣神色更添凝重,鬱郁不言,眼神交遞間,都清楚看清對方眼底的震驚,寒冬臘月,他們均感到背脊處冷汗涔涔,心裡好似高懸大石,既不安又沉重。
“讓諸位久等了。”清雅溫潤的聲音從門處傳來,眾大臣急忙放下手中的奏章,回過身。樓澈踏進議事廳中,淡紫厚裘,黑色織金錦帶,青蟒厚底靴,開門之際,他身後映出梅花一片,幽暗的花香隨風而入,雪粉四散,香陣陣,寒陣陣。
嘴角微微上揚,清雋疏朗的笑似乎是碧波映月,虛渺如斯。走進廳中,樓澈擺擺手,示意眾人坐下:“怎麼,眾位大臣面色都如此蒼白,是身體不適?”
聽著他關切的聲音,心中竟是一顫,廳中五位官員不約而同地搖頭否認,戶部更是開口:“謝謝樓相關心,大概是這臘月太冷的緣故吧。”
督城的兵力只有兩萬餘,而弩軍卻多達十幾萬,實力懸殊的差距,令眾位沙場百戰的將領三緘其口,如果今日督城的首軍有十萬,眾將想必能想出許多實際的對敵之法,而如今,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雙手絞纏,歸晚怔怔地望著屋中的地圖出神,這斑駁的圖上滿是創痍,線條糾葛在一處,還儘是一些不明其意的符號……難道這就是邊疆?就是自己目前佇足的地方?林將軍誓死捍衛的東西……就在這麼一張微不足道的圖上?
無數沙場戰士以鮮血鑄就的,不是劍,不是刀,是這麼一張圖,甚至只是圖上的一條線,咫尺和天涯,原來是這麼區分的。
“江守尉,現在督城中,還有多少弩民?”漫不經心地移開視線,歸晚隨口問道。
聽到提名,督城守尉倏地站起身,看到眾將投來詫異的眼光,才發現自己突兀的一個動作,已經把歸晚當成了將軍,老臉刷地一下漲得通紅,唯諾道:“弩族商團早在一個月前就已漸少,現下還留在督城的弩民人數大約在四百左右。”眾將紛紛搖頭,都扔給他一個“既然早就出現弩人減少的情況,怎麼不早匯報”的眼神,直把江守尉僵在原處。
時間似乎已經停止不前,屋內沒有火炭盆,寒氣陣陣,透窗望外,雪茫茫,萬木蕭蕭,歸晚沒來由地輕聲長嘆,蘇甜的吐氣聲里蘊著不知凡幾的惆悵。
“派人把全城的弩民抓起來,不分老媼孩童。”
“什麼?”第一跳起大叫的是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的趙欣,他怒睜雙眼,“他們都是平民,抓他們為什麼?”
屋內頓時像炸開了鍋。本已臣服的眾將領都現出慍色。韓則鳴擺手示意眾人安靜,他嚴厲地盯著歸晚:“難道要用弩民來抵禦弩軍?這種做法也太卑鄙了。”他們是軍人,雙方交戰,連俘虜不能輕易斬殺,如今竟要抓捕身為平民的弩民來威脅弩軍,這樣的計謀簡直是侮辱了啟陵泱泱大國。
“弩軍的士氣大盛,銳不可擋,如果不避其鋒芒,必為其所傷,沒有比眼前利用弩民動搖他們軍心更好的辦法了。”平淡地論述一個事實。
屋內稍安靜了些,眾將露出深思的表情,權衡著其中的利害。韓則鳴凝著臉問:“這也是林將軍的命令?”
平靜無瀾的臉上閃過一絲幾不可察的傷痛,轉瞬而逝,歸晚手腕一抬,拿起桌上的筆,就著眼前的白紙奮筆疾書,轉眼填滿了一張紙,眾將皆好奇她的動作,無不張望。寫完之後,愣看著紙面,迷茫,痛苦,掙扎……種種在她眸中流轉。猛地抓起紙,丟向屋中央:“這不是林將軍的命令,這是我的命令。”
罪己書——眾將領眼尖地瞄到紙面之上赫然三個大字。
這不是林將軍的命令,是她的!以平民之命威脅敵軍,如此有孫陰德的事,出自余歸晚之手。弩軍欲攻城,必先踏著同族之血,四百多人命,有老有幼,是糙芥還是同胞,她倒想看看弩軍如何自處……
沙場對敵,真刀真槍,她不會,她沒有林將軍的所向披靡,沒有軍師的運籌千里,她有的,是心理權謀的小伎倆。如今卻要把這運用到沙場之上。
這後世的罵名,污名,全都由她來背……
她不知道後世丹青會如何描繪今日她這殘忍的決定,但今日,她勢在必行。
眾將愕然地看著那張墨猶未乾的紙輕飄如絮地慢慢落地,心頭說不出的沉重,望著歸晚現出疲憊的儀容,那些義正嚴辭的話語都哽在了喉中。一時間,他們竟然分不出善惡,也無法辨別,這樣的做法會有如何的是非,只知道,那一雙幽如碧潭的眸,堅定如山,傲寒如梅。
不再多言語,眾將領命而去。
看著他們魚貫而出,歸晚暗吁一口長氣,慢慢起身,眼神空洞地一掃四周,壓抑住滿腔的郁澀,她走出屋外。
軍師正站在門外,身上薄薄一層雪粉,似乎等了很長時間,神色複雜難測。
猜測他已聽到她的做法,她張口欲解釋,軍師卻轉過身,不甚在意地邁步離開,頭也不回地拋下那句“非常之時,當用非常之法。”
歸晚苦笑吟然,她滿腹說辭被這句話憋在了肚裡,無處施展。院外士兵的行動聲漸變漸響,她幾乎可以想像督城街頭會發生何等場景。
一眨眼,即到了弩軍最後通牒的前晚,夜月如鉤,水銀似的光芒瀉了一地,雪色無垠,格外動人。
心情緊張,無法入眠,歸晚走到院中,聽到牆外嘈雜的聲音,其中嚎啕哭聲,尤其刺耳,利芒似地扎進耳膜。過了不一會兒,突然聽到有人唱起歌來,先是微弱的,飄搖的,蔓延地極快,似有多人合著韻輕哼。這旋律是如此的熟悉,使歸晚正要回房的身形停下。細耳傾聽,這優柔的曲調,正是弩族的“索格塔”。
餘音縈繞,哀哀不絕……
就是這陣楚楚韻調,使弩軍整整三日不敢妄動,銳氣消減,這同樣也成了後代史家寫“紅顏亂”時,或詆毀,或批判的論調。
常有人這樣評論那個時期:督城之圍和京城中的“樓氏宴”是天載五年發生的最為重大的事件,而這兩個事件間接改變並引導著啟陵王朝的未來。當時的文者無法用文句記載這一切,默然感嘆,樓相與其妻這樣的人物,也不知筆墨丹青如何描繪。
七十四、歸晚(三)
天載四年歲末,京城雪似落花,漫天飄飛,斑斕繁華的京城一夜白頭。
御醫秦詢低頭走進相府,冬日的風后勁十足,刮面刺骨的冷,他腳下踉蹌,身子輕晃,卻好象半點不覺,依舊快步向前。來到相府議事廳前,他面上略現豫色,推門走進,只見內室中不僅是工,戶,兵三部的尚書,還有負責京城軍防的提督司何培在場。
這四位京城高官,或坐或站的在議事廳內,面無表情,在秦詢走進廳中之時,投來探索的眼光,點頭做了招呼,京城提督司何培在廳中來回地踱著步,眉間處深深皺摺,看到秦詢的到來,現出驚疑的樣子,三步並成兩步上前:“秦大人,你也來了。”
拱手做揖,秦詢行過禮。還不等他回答,何培忙又開口:“難道相爺真的病重?”
秦詢一愣,不知如何回答。樓相從半月前稱病告假,已經多日不曾理過朝中政事,真病還是假病?他本以為相府今日請他前來是為了看病,可是下人卻把他引到了議事廳,看著廳里的幾位大臣,他直覺並非是因為相爺稱病這件事。
看著秦詢的樣子,也知道他回答不上,何培嘆了口氣,大步走回原處,拿起桌上的牡丹紅釉紋碗,喝下一口熱湯,一屁股坐在戶部尚書的下首。其他三位大臣也都聽到了剛才的話,神色間閃爍不定,沉著臉,靜等在廳中。秦詢慢步走近,選在了最末位坐下,這議事廳中,論官階,他是最小的了,何況還只是個沒有任何實權的御醫。
等了近半個多時辰,即使是朝中以沉穩著稱的兵部尚書都現出了焦慮的神態,議事廳內隨著時間推移越發地安靜了。何培在廳中兜轉著,瞥到主位桌旁放著一疊厚厚的奏章,實在耐不住這一室的沉悶,湊上前,伸手去翻弄,其他官員略感不妥,還來不及阻止,看清紙上內容的何培突然驚呼出聲,眉腳高跳,現出惶惶之態。
這一下勾起了其他大臣的好奇心,紛紛上前,把桌上的奏章看了個仔細,奏章內居然全是天載年間政事記錄,什麼事件,處理辦法,官員名字等等,而記載的這些,都是朝廷處理失當,有所疏忽的事件,其中把皇上所下的聖旨內容描述得尤為清楚,直指皇上的旨意錯誤,毫不避諱。落款處,有的是地方官員,有的是京中朝臣,極盡詳細。
翻閱著奏章,幾位大臣神色更添凝重,鬱郁不言,眼神交遞間,都清楚看清對方眼底的震驚,寒冬臘月,他們均感到背脊處冷汗涔涔,心裡好似高懸大石,既不安又沉重。
“讓諸位久等了。”清雅溫潤的聲音從門處傳來,眾大臣急忙放下手中的奏章,回過身。樓澈踏進議事廳中,淡紫厚裘,黑色織金錦帶,青蟒厚底靴,開門之際,他身後映出梅花一片,幽暗的花香隨風而入,雪粉四散,香陣陣,寒陣陣。
嘴角微微上揚,清雋疏朗的笑似乎是碧波映月,虛渺如斯。走進廳中,樓澈擺擺手,示意眾人坐下:“怎麼,眾位大臣面色都如此蒼白,是身體不適?”
聽著他關切的聲音,心中竟是一顫,廳中五位官員不約而同地搖頭否認,戶部更是開口:“謝謝樓相關心,大概是這臘月太冷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