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堂東有座萬歲橋,長六丈余,是以玉石砌成,精工雕鏤闌檻,瑩徹可愛。而橋中心有一新羅白欏木蓋造的四面亭,淨白雅潔,與玉橋相映生輝。
亭內坐著一宮妝美人,見趙構、趙昚已入座,便也輕款起身,悠悠移步朝香遠堂走來。長裙廣袖,她穿著艷紅的衣裳,寬幅披帛長長地流曳於玉橋之上,似兩縷霞光雲端拂過。
她乘著風中樂音,以輕盈姿態入內,露於紅袖之下的手中持著一支白玉笙,仿佛九天玄女自千葉白蓮裝點的素色背景中破卷而出。
她朝趙構父子及太上皇后與皇后一一見禮,禮畢趙構賜她坐,外間樂聲止,趙構便命她獨吹白玉笙《霓裳羽衣曲》中序,她從容吹來,果然婉轉綺麗,比之教坊樂音又另蘊一絲清貴出塵之意。
此情此景似曾相識,雖然這美人應是趙構新納的,趙昚以前沒見過。他不免多看了幾眼,伴坐在他身邊的謝皇后留意到,便含笑低聲對他道:“太上這位娘子很面善,想是與人相似之故罷。”
“是麼?”趙昚淡淡輕問:“與誰相似?”
謝皇后道:“她蓮步纖足,似大劉娘子,而嬌俏玲瓏的模樣和這音律技法,又像極了小劉娘子。”
趙昚聞之一笑:“不錯。”
美人一曲奏罷,趙昚起身執玉杯奉太上皇及太上皇后酒,並代太上皇以壘金嵌寶注碗與杯盤等物賜吹笙美人。
再行兩盞酒後,侍宴官曾覿填成一闋《壺中天慢》,寫好恭呈太上皇。趙構接過,見其詞云:“素飆漾碧,看天衢穩送,一輪明月。翠水瀛壺人不到,比似世間秋別。玉手瑤笙,一時同色,小按《霓裳》疊。天津橋上,有人偷記新闋。 當日誰幻銀橋,阿瞞兒戲,一笑成痴絕。肯信群仙高宴處,移下水晶宮闕。雲海塵清,山河影滿,桂冷吹香雪。何勞玉斧,金甌千古無缺。”
趙構閱後面露笑意,道:“從來月詞,不曾用‘金甌’事,可謂新奇。”遂賜曾覿金束帶、紫番羅、水晶注碗一副,再命人揚聲誦讀此詞。而趙昚卻趁這君臣二人對答間悄然離席,獨自走出香遠堂。
趙構又與曾覿聊了片刻才發現趙昚已不在堂內,尋個內侍一問,得到的答案是:“官家在龍池畔看宮人放一點紅。”
笑容微滯,趙構一時無言,內侍躬身問:“太上要臣去請官家歸來麼?”
趙構一擺手,道:“我也去看看。”
羊皮小水燈載著一點紅色光暈漂浮於水天之間,數以千萬計,趙昚一人站立於萬歲橋下,形單影隻。
一樣的水般月色,一樣的星火如繁星,一樣的寥落人獨立,惟時不是當時,人亦不是那人。
瞬了瞬渾濁的雙目,趙構隻身走去,問趙昚:“官家也來放水燈?”
趙昚轉身,淺笑應道:“不是。適才酒飲多了,覺著略有些燥熱,故此出來透透氣。”
趙構亦不再細問,換了個話題:“你幾時出來的?可曾聽到曾覿作的月詞?倒算是一闋佳作。”
趙昚垂目道:“彼時頭暈目眩,未曾留意,父皇恕罪。此詞既得父皇稱讚,必是佳作,一會兒臣也賞曾覿些什物。”
趙構點了點頭。忽然發現趙昚手中竟握有一女子用的團扇,不由訝異,問:“何以官家亦用女子團扇?”
趙昚凝視手中團扇,答道:“這扇是故人遺物,每逢中秋,我都會帶在身邊。”
趙構便笑笑:“官家亦是個長情之人。那故人是誰?郭皇后還是夏皇后?”
趙昚先後立過三位皇后,原配郭氏與繼後夏氏均已逝世,如今的謝皇后與夏氏一樣,原是太上皇后吳氏的侍女,被賜給趙昚後逐步進階,淳熙三年入主中宮。
趙構知他一向重情義,與兩位故後伉儷情深,見他中秋持舊扇沉思,便猜他必是在思念那二人。
沉吟良久,趙昚最終還是給了父親一個意外的回答。“都不是,”他清楚鎮定地說:“是姑姑。”
趙構默然。與趙昚相視半晌後,他們幾乎同時又都緩緩轉目以觀水面星火,恰如多年前,他們各自靜守於相異的方向,卻一齊看著那冷寂女子在池邊放落她無焰的心燈。
這時天際有陰雲掩過,蔽了半面滿月,那半月映入水中,在粼粼波光中浮沉漾動,夜風漸盛,月影也有了支離破碎的勢態。趙昚在心裡嘆了口氣。他很想,但是他永遠不會對趙構說,他聽見了曾覿的詞,可他並不認為金甌千古無缺。
最後,是趙構出聲嘆息。他問趙昚:“可否借團扇與我一觀?”
趙昚雙手將扇呈給他。趙構接過反覆細看一番,也不再說什麼,持扇緩步離去。
趙昚本想追問父皇何時歸還,然雙唇只微微動了動,終究沒說出口。目送父親遠去,驀地注意到,垂頭走著的他步態遲緩,身影已有佝僂的趨勢,在這剛被譽為無缺金甌的秋月清輝下,他顯得空前地蒼老和衰弱。
自那以後,趙構身體一日不如一日,病痛逐漸多了起來。淳熙十四年,這八十歲的太上皇已臥床不起,趙昚每日必過宮探望,太上皇后吳嬰茀更是長守於趙構身邊,一如年輕時那般寸步不離地侍奉他。
十月乙亥這天,趙構像是突然好轉,精神上佳,日間甚至還提筆練了練字,又出門沿著水岸信步,黃昏才歸。
嬰茀頗感喜悅,晚間如常坐於他床前陪他說話,握著他的手,想到哪說到哪地聊身邊事:吳郡王家新釀了一種酒,甘香醇美異於尋常,已送了幾壇來,過幾日太上便可品嘗了……皇后謝氏很曉事,如今在親手繡千鶴圖,預備來年獻給太上作壽禮……只是那太子妃李鳳娘真真讓人難省心,前日又將一個官家賜予太子的宮女棒打出門,還揚言太子若再納妾,納一個她殺一個……畢竟是將門女,戾氣未免重了些……
“嬰茀……”趙構忽然喚她。
嬰茀沒有立即答應,因他已經好幾十年沒有如此親密地喚過她的閨名。怔了怔,才微笑開來,輕聲應道:“太上有何吩咐?”
趙構問她:“你聽,是不是有人在吹笙?”
嬰茀凝神傾聽,什麼也沒聽見,如實以告。
趙構仍睜目側耳地聽,須臾又說:“或者,是箏聲?”
嬰茀又再靜靜著意聆聽,最後還是搖頭:“應該不是罷。夜深人靜的,誰還敢在這時奏樂,妨礙太上歇息呢?”
趙構這才微一頷首,淡笑道:“對,夜已深了,你我也都乏了,快回去睡罷。”
仔細看看趙構,見他神色無恙,只是閉上了眼睛,似有疲倦之意,嬰茀便領命,告退回自己寢殿。
次日嬰茀再往德壽殿,宮人報說太上尚在熟睡。嬰茀等了許久也不見他起身,遂自己入內探視。
趙構端然躺著,確是沉睡模樣,嬰茀細觀之下卻覺出他肌膚臉色與平日有異,心忽地一沉,她顫聲喚:“太上!”
如她所料,他沒有應聲。她以手指輕引於他鼻端,也沒有感到一絲呼吸衍生的生氣。
她頹然在他身邊坐下,暫時不辨悲喜,只覺心中空落落地。少頃,才酸楚地去握他擱於錦被上的已冰涼的手,似欲把自己手中的暖意再傳給他。
而先前隱於他雙手之下的物事隨之滑落,那下滑的弧線驚動了嬰茀,見是一柄團扇,她彎腰拾起。待看清後,她起初所有的感覺都隱去,唇邊漸漸凝出了一抹冰花一般的,冷淡的笑。
扇上題有四行詩。有章糙氣息的行書,中鋒用筆穩健流暢,克制的連絲和從容的提捺,沉靜絕塵,是她無比熟悉的他的字跡:“樓下誰家燒夜香,玉笙哀怨弄初涼。臨風有客吟秋扇,拜月無人見晚妝。”
2005年2月6日 初稿完
註:
此節中詠梅詞為姜夔所作《疏影》。(清)汪瑔《旅譚》:近人張氏惠言謂“白石此詞為感汴梁宮人之入金者”。陳蘭甫亦以為然。鄙意以為以詞中語意求之,則以為偽柔福帝姬作。
關於“金甌”一詞:金甌原指金盆、金盂,這裡喻明月。傳說月宮乃七寶合成,表面凹凸不平,故常有八萬二千戶用玉斧修理。曾覿詞中意指月宮本來就完美無缺,無須玉斧修理,暗喻南宋雖偏安一隅,但有仙宮般盛世繁華,也算不得缺憾。
趙構所題行書團扇的詩句是蘇軾所作,為《望海樓晚景五絕》之一。
【
亭內坐著一宮妝美人,見趙構、趙昚已入座,便也輕款起身,悠悠移步朝香遠堂走來。長裙廣袖,她穿著艷紅的衣裳,寬幅披帛長長地流曳於玉橋之上,似兩縷霞光雲端拂過。
她乘著風中樂音,以輕盈姿態入內,露於紅袖之下的手中持著一支白玉笙,仿佛九天玄女自千葉白蓮裝點的素色背景中破卷而出。
她朝趙構父子及太上皇后與皇后一一見禮,禮畢趙構賜她坐,外間樂聲止,趙構便命她獨吹白玉笙《霓裳羽衣曲》中序,她從容吹來,果然婉轉綺麗,比之教坊樂音又另蘊一絲清貴出塵之意。
此情此景似曾相識,雖然這美人應是趙構新納的,趙昚以前沒見過。他不免多看了幾眼,伴坐在他身邊的謝皇后留意到,便含笑低聲對他道:“太上這位娘子很面善,想是與人相似之故罷。”
“是麼?”趙昚淡淡輕問:“與誰相似?”
謝皇后道:“她蓮步纖足,似大劉娘子,而嬌俏玲瓏的模樣和這音律技法,又像極了小劉娘子。”
趙昚聞之一笑:“不錯。”
美人一曲奏罷,趙昚起身執玉杯奉太上皇及太上皇后酒,並代太上皇以壘金嵌寶注碗與杯盤等物賜吹笙美人。
再行兩盞酒後,侍宴官曾覿填成一闋《壺中天慢》,寫好恭呈太上皇。趙構接過,見其詞云:“素飆漾碧,看天衢穩送,一輪明月。翠水瀛壺人不到,比似世間秋別。玉手瑤笙,一時同色,小按《霓裳》疊。天津橋上,有人偷記新闋。 當日誰幻銀橋,阿瞞兒戲,一笑成痴絕。肯信群仙高宴處,移下水晶宮闕。雲海塵清,山河影滿,桂冷吹香雪。何勞玉斧,金甌千古無缺。”
趙構閱後面露笑意,道:“從來月詞,不曾用‘金甌’事,可謂新奇。”遂賜曾覿金束帶、紫番羅、水晶注碗一副,再命人揚聲誦讀此詞。而趙昚卻趁這君臣二人對答間悄然離席,獨自走出香遠堂。
趙構又與曾覿聊了片刻才發現趙昚已不在堂內,尋個內侍一問,得到的答案是:“官家在龍池畔看宮人放一點紅。”
笑容微滯,趙構一時無言,內侍躬身問:“太上要臣去請官家歸來麼?”
趙構一擺手,道:“我也去看看。”
羊皮小水燈載著一點紅色光暈漂浮於水天之間,數以千萬計,趙昚一人站立於萬歲橋下,形單影隻。
一樣的水般月色,一樣的星火如繁星,一樣的寥落人獨立,惟時不是當時,人亦不是那人。
瞬了瞬渾濁的雙目,趙構隻身走去,問趙昚:“官家也來放水燈?”
趙昚轉身,淺笑應道:“不是。適才酒飲多了,覺著略有些燥熱,故此出來透透氣。”
趙構亦不再細問,換了個話題:“你幾時出來的?可曾聽到曾覿作的月詞?倒算是一闋佳作。”
趙昚垂目道:“彼時頭暈目眩,未曾留意,父皇恕罪。此詞既得父皇稱讚,必是佳作,一會兒臣也賞曾覿些什物。”
趙構點了點頭。忽然發現趙昚手中竟握有一女子用的團扇,不由訝異,問:“何以官家亦用女子團扇?”
趙昚凝視手中團扇,答道:“這扇是故人遺物,每逢中秋,我都會帶在身邊。”
趙構便笑笑:“官家亦是個長情之人。那故人是誰?郭皇后還是夏皇后?”
趙昚先後立過三位皇后,原配郭氏與繼後夏氏均已逝世,如今的謝皇后與夏氏一樣,原是太上皇后吳氏的侍女,被賜給趙昚後逐步進階,淳熙三年入主中宮。
趙構知他一向重情義,與兩位故後伉儷情深,見他中秋持舊扇沉思,便猜他必是在思念那二人。
沉吟良久,趙昚最終還是給了父親一個意外的回答。“都不是,”他清楚鎮定地說:“是姑姑。”
趙構默然。與趙昚相視半晌後,他們幾乎同時又都緩緩轉目以觀水面星火,恰如多年前,他們各自靜守於相異的方向,卻一齊看著那冷寂女子在池邊放落她無焰的心燈。
這時天際有陰雲掩過,蔽了半面滿月,那半月映入水中,在粼粼波光中浮沉漾動,夜風漸盛,月影也有了支離破碎的勢態。趙昚在心裡嘆了口氣。他很想,但是他永遠不會對趙構說,他聽見了曾覿的詞,可他並不認為金甌千古無缺。
最後,是趙構出聲嘆息。他問趙昚:“可否借團扇與我一觀?”
趙昚雙手將扇呈給他。趙構接過反覆細看一番,也不再說什麼,持扇緩步離去。
趙昚本想追問父皇何時歸還,然雙唇只微微動了動,終究沒說出口。目送父親遠去,驀地注意到,垂頭走著的他步態遲緩,身影已有佝僂的趨勢,在這剛被譽為無缺金甌的秋月清輝下,他顯得空前地蒼老和衰弱。
自那以後,趙構身體一日不如一日,病痛逐漸多了起來。淳熙十四年,這八十歲的太上皇已臥床不起,趙昚每日必過宮探望,太上皇后吳嬰茀更是長守於趙構身邊,一如年輕時那般寸步不離地侍奉他。
十月乙亥這天,趙構像是突然好轉,精神上佳,日間甚至還提筆練了練字,又出門沿著水岸信步,黃昏才歸。
嬰茀頗感喜悅,晚間如常坐於他床前陪他說話,握著他的手,想到哪說到哪地聊身邊事:吳郡王家新釀了一種酒,甘香醇美異於尋常,已送了幾壇來,過幾日太上便可品嘗了……皇后謝氏很曉事,如今在親手繡千鶴圖,預備來年獻給太上作壽禮……只是那太子妃李鳳娘真真讓人難省心,前日又將一個官家賜予太子的宮女棒打出門,還揚言太子若再納妾,納一個她殺一個……畢竟是將門女,戾氣未免重了些……
“嬰茀……”趙構忽然喚她。
嬰茀沒有立即答應,因他已經好幾十年沒有如此親密地喚過她的閨名。怔了怔,才微笑開來,輕聲應道:“太上有何吩咐?”
趙構問她:“你聽,是不是有人在吹笙?”
嬰茀凝神傾聽,什麼也沒聽見,如實以告。
趙構仍睜目側耳地聽,須臾又說:“或者,是箏聲?”
嬰茀又再靜靜著意聆聽,最後還是搖頭:“應該不是罷。夜深人靜的,誰還敢在這時奏樂,妨礙太上歇息呢?”
趙構這才微一頷首,淡笑道:“對,夜已深了,你我也都乏了,快回去睡罷。”
仔細看看趙構,見他神色無恙,只是閉上了眼睛,似有疲倦之意,嬰茀便領命,告退回自己寢殿。
次日嬰茀再往德壽殿,宮人報說太上尚在熟睡。嬰茀等了許久也不見他起身,遂自己入內探視。
趙構端然躺著,確是沉睡模樣,嬰茀細觀之下卻覺出他肌膚臉色與平日有異,心忽地一沉,她顫聲喚:“太上!”
如她所料,他沒有應聲。她以手指輕引於他鼻端,也沒有感到一絲呼吸衍生的生氣。
她頹然在他身邊坐下,暫時不辨悲喜,只覺心中空落落地。少頃,才酸楚地去握他擱於錦被上的已冰涼的手,似欲把自己手中的暖意再傳給他。
而先前隱於他雙手之下的物事隨之滑落,那下滑的弧線驚動了嬰茀,見是一柄團扇,她彎腰拾起。待看清後,她起初所有的感覺都隱去,唇邊漸漸凝出了一抹冰花一般的,冷淡的笑。
扇上題有四行詩。有章糙氣息的行書,中鋒用筆穩健流暢,克制的連絲和從容的提捺,沉靜絕塵,是她無比熟悉的他的字跡:“樓下誰家燒夜香,玉笙哀怨弄初涼。臨風有客吟秋扇,拜月無人見晚妝。”
2005年2月6日 初稿完
註:
此節中詠梅詞為姜夔所作《疏影》。(清)汪瑔《旅譚》:近人張氏惠言謂“白石此詞為感汴梁宮人之入金者”。陳蘭甫亦以為然。鄙意以為以詞中語意求之,則以為偽柔福帝姬作。
關於“金甌”一詞:金甌原指金盆、金盂,這裡喻明月。傳說月宮乃七寶合成,表面凹凸不平,故常有八萬二千戶用玉斧修理。曾覿詞中意指月宮本來就完美無缺,無須玉斧修理,暗喻南宋雖偏安一隅,但有仙宮般盛世繁華,也算不得缺憾。
趙構所題行書團扇的詩句是蘇軾所作,為《望海樓晚景五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