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頁
宣德帝不舍,“永清不記事,順德是記得你的,你就陪兩個女兒過最後一個春節。”
十一月十一日,宮人林溪生下一子,這是皇室第一個兒子,宣德帝給長子取名為朱祁鎮。可惜林溪三天後大出血而亡,孫貴妃牽著剛剛學會走路的常德公主,抱著剛出生的朱祁鎮,對宣德帝說:“一男一女,湊成一個好字,臣妾想撫養這個孩子。”
宣德帝同意了,他快三十歲了,才得第一個兒子,此子是皇儲,他需要給皇儲一個好出身,如果阿雷留在宮廷,阿雷是所有孩子的嫡母,由她當做嫡皇子撫養,立為太子便名正言順。
可惜阿雷要走,那麼孫貴妃就是給朱祁鎮抬身份最好的選擇。
宣德三年,二月初六,兩個月大的朱祁鎮被封為太子。
三月初一,宣德帝召集內閣開會,說要廢胡皇后,立孫貴妃為後。
內閣堅持不同意,原配嫡妻,豈能說廢就廢?
何況胡皇后生育兩個公主,為皇室開枝散葉,端莊大方,從不干擾朝政,孝順張太后,民間休妻,尚且要符合七出,皇室休妻,豈能兒戲?
內閣大臣楊士奇甚至說:“臣於帝後,猶子事父母。今中宮,母也。群臣,子也。子豈當議廢母?”
意思是,胡皇后是國母,當兒子怎麼可能廢掉母親呢?
宣德帝心裡在滴血,嘴上卻說道:“胡皇后身體不好,朕年三十未有子,今喜貴妃有子。母從子貴,古亦有之。孫貴妃若不封后,那麼太子的地位就不穩,國儲若不穩,則帝國動盪。”
“咳咳。”宣德帝用帕子捂著嘴,乾咳了幾聲,“朕這兩年忙於國事,無一日懈怠,感覺身體不如從前了,萬一……唉,當年父皇仁宗皇帝登基九個月就薨了,朕這個儲君還在千里之外的南京,漢王和趙王虎視眈眈,朕若不是憑著嫡長的身體登基,大明還不知要遭受多少內亂,朕只是想給太子一個身份。”
楊榮忠於大明江山社稷,覺得宣德帝說的有道理,他寫了二十幾條罪狀,遞給宣德帝,說道:“既然要廢后,就要師出有名,否則皇上的名聲會受損。按照上面的去做,即此可廢。”
宣德帝一看,居然是說胡皇后嫉妒,對孫貴妃行巫蠱之事,品行出現問題,不配當國母,所以必須廢后!
楊榮是效仿當年漢武帝廢生下一子三女的衛子夫,用巫蠱的藉口。
宣德帝將紙條撕碎,連連搖頭,“不行不行,胡皇后清清白白,她並非嫉妒之人。朕只是要廢她,並非要置她於死地。巫蠱之亂,是要抄家滅族的。彼偈嘗有此,宮廟豈無神靈乎?”
意思是說,為了廢后而羅織罪名,會遭遇天譴,我於心不忍。
楊榮說道:“若非如此,胡皇后不當廢而廢,天下人都不會心服口服,認為皇上背信負義,無故休掉原配嫡妻,古雲,糟糠之妻不下堂,這將是皇上一生的污點,載入史冊,千秋萬代,被人唾罵。”
楊士奇也說道:“皇上乃一代聖主,從皇太孫時就得太宗皇帝的讚揚,從皇太孫到太子、到皇帝,皇上一直受萬民景仰,是明君啊。皇上只在處理漢王一事上手段過於殘忍,但漢王謀反在先,其罪本應當誅,且扣在銅缸之中還負隅頑抗,實在忍無可忍。但是胡皇后無辜被廢,皇上本性善良,為何獨獨對胡皇后絕情如是?非大丈夫所為!”
楊士奇耿直,竭力說服宣德帝莫要廢后,還舉了歷朝歷代無辜廢后的例子,“漢光武帝劉秀,無故廢原配嫡妻郭聖通,詔書曰:‘異常之事,非國休福。’當年宋仁宗廢郭皇后,後來甚悔。無論光武帝還是仁宗,都是明君表率,然而皆因無故廢后而留下污點,到老時都甚是悔恨。於國於家,甚至風序良俗也都不利,這是寵妾滅妻。”
楊榮說道:“如果要廢,就要以巫蠱之名,這是廢后的理由,錯在皇后。如果無故而廢后,那麼錯在皇上,有損皇上名聲。”
宣德帝心想,我都願意為了朱瞻壑背負殺皇叔的名聲,為了阿雷,背負寵妾滅妻的名聲又如何?
宣德帝說道:“朕意已決,廢胡皇后,效仿當年宋仁宗廢郭皇后,封她為靜慈仙師,退居長安宮修道,為大明祈福。”
史載,胡皇后無過而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後來提起胡皇后,曾悔稱是“少年事”。
別人都以為“少年事”是指年少輕狂,被貴妃孫氏所迷惑,而廢了無辜原配嫡妻,其實不是這樣的。
少年事,是十六歲那年立下容許阿雷當一個七分妻子的誓言。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愛過,無怨無悔。
這句話恐怕只有當事兩人才會懂。
阿雷出宮,相貌神似她的替身成了靜慈仙師,洗淨鉛華,改為道姑打扮,在長安宮清修,閉門不出。
只在重大節慶時,靜慈仙師才走出長安宮,張太后每一次都要靜慈仙師坐在上席,孫皇后屈居人下。
不僅如此,由於張太后只當了九個月的皇后,還沒當過癮呢,丈夫就被糖給吃死了。
現在阿雷退了,只有五十歲的張太后權力欲望重啟,藉口不放心孫皇后會善待順德公主和永清公主為由,乾脆把六局一司籠在自己手裡,孫皇后空有皇后之名,其實並無後宮之權,遇到各種盛大禮儀時,位置還要排在靜慈仙師之後,真是憋屈啊。
十一月十一日,宮人林溪生下一子,這是皇室第一個兒子,宣德帝給長子取名為朱祁鎮。可惜林溪三天後大出血而亡,孫貴妃牽著剛剛學會走路的常德公主,抱著剛出生的朱祁鎮,對宣德帝說:“一男一女,湊成一個好字,臣妾想撫養這個孩子。”
宣德帝同意了,他快三十歲了,才得第一個兒子,此子是皇儲,他需要給皇儲一個好出身,如果阿雷留在宮廷,阿雷是所有孩子的嫡母,由她當做嫡皇子撫養,立為太子便名正言順。
可惜阿雷要走,那麼孫貴妃就是給朱祁鎮抬身份最好的選擇。
宣德三年,二月初六,兩個月大的朱祁鎮被封為太子。
三月初一,宣德帝召集內閣開會,說要廢胡皇后,立孫貴妃為後。
內閣堅持不同意,原配嫡妻,豈能說廢就廢?
何況胡皇后生育兩個公主,為皇室開枝散葉,端莊大方,從不干擾朝政,孝順張太后,民間休妻,尚且要符合七出,皇室休妻,豈能兒戲?
內閣大臣楊士奇甚至說:“臣於帝後,猶子事父母。今中宮,母也。群臣,子也。子豈當議廢母?”
意思是,胡皇后是國母,當兒子怎麼可能廢掉母親呢?
宣德帝心裡在滴血,嘴上卻說道:“胡皇后身體不好,朕年三十未有子,今喜貴妃有子。母從子貴,古亦有之。孫貴妃若不封后,那麼太子的地位就不穩,國儲若不穩,則帝國動盪。”
“咳咳。”宣德帝用帕子捂著嘴,乾咳了幾聲,“朕這兩年忙於國事,無一日懈怠,感覺身體不如從前了,萬一……唉,當年父皇仁宗皇帝登基九個月就薨了,朕這個儲君還在千里之外的南京,漢王和趙王虎視眈眈,朕若不是憑著嫡長的身體登基,大明還不知要遭受多少內亂,朕只是想給太子一個身份。”
楊榮忠於大明江山社稷,覺得宣德帝說的有道理,他寫了二十幾條罪狀,遞給宣德帝,說道:“既然要廢后,就要師出有名,否則皇上的名聲會受損。按照上面的去做,即此可廢。”
宣德帝一看,居然是說胡皇后嫉妒,對孫貴妃行巫蠱之事,品行出現問題,不配當國母,所以必須廢后!
楊榮是效仿當年漢武帝廢生下一子三女的衛子夫,用巫蠱的藉口。
宣德帝將紙條撕碎,連連搖頭,“不行不行,胡皇后清清白白,她並非嫉妒之人。朕只是要廢她,並非要置她於死地。巫蠱之亂,是要抄家滅族的。彼偈嘗有此,宮廟豈無神靈乎?”
意思是說,為了廢后而羅織罪名,會遭遇天譴,我於心不忍。
楊榮說道:“若非如此,胡皇后不當廢而廢,天下人都不會心服口服,認為皇上背信負義,無故休掉原配嫡妻,古雲,糟糠之妻不下堂,這將是皇上一生的污點,載入史冊,千秋萬代,被人唾罵。”
楊士奇也說道:“皇上乃一代聖主,從皇太孫時就得太宗皇帝的讚揚,從皇太孫到太子、到皇帝,皇上一直受萬民景仰,是明君啊。皇上只在處理漢王一事上手段過於殘忍,但漢王謀反在先,其罪本應當誅,且扣在銅缸之中還負隅頑抗,實在忍無可忍。但是胡皇后無辜被廢,皇上本性善良,為何獨獨對胡皇后絕情如是?非大丈夫所為!”
楊士奇耿直,竭力說服宣德帝莫要廢后,還舉了歷朝歷代無辜廢后的例子,“漢光武帝劉秀,無故廢原配嫡妻郭聖通,詔書曰:‘異常之事,非國休福。’當年宋仁宗廢郭皇后,後來甚悔。無論光武帝還是仁宗,都是明君表率,然而皆因無故廢后而留下污點,到老時都甚是悔恨。於國於家,甚至風序良俗也都不利,這是寵妾滅妻。”
楊榮說道:“如果要廢,就要以巫蠱之名,這是廢后的理由,錯在皇后。如果無故而廢后,那麼錯在皇上,有損皇上名聲。”
宣德帝心想,我都願意為了朱瞻壑背負殺皇叔的名聲,為了阿雷,背負寵妾滅妻的名聲又如何?
宣德帝說道:“朕意已決,廢胡皇后,效仿當年宋仁宗廢郭皇后,封她為靜慈仙師,退居長安宮修道,為大明祈福。”
史載,胡皇后無過而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後來提起胡皇后,曾悔稱是“少年事”。
別人都以為“少年事”是指年少輕狂,被貴妃孫氏所迷惑,而廢了無辜原配嫡妻,其實不是這樣的。
少年事,是十六歲那年立下容許阿雷當一個七分妻子的誓言。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愛過,無怨無悔。
這句話恐怕只有當事兩人才會懂。
阿雷出宮,相貌神似她的替身成了靜慈仙師,洗淨鉛華,改為道姑打扮,在長安宮清修,閉門不出。
只在重大節慶時,靜慈仙師才走出長安宮,張太后每一次都要靜慈仙師坐在上席,孫皇后屈居人下。
不僅如此,由於張太后只當了九個月的皇后,還沒當過癮呢,丈夫就被糖給吃死了。
現在阿雷退了,只有五十歲的張太后權力欲望重啟,藉口不放心孫皇后會善待順德公主和永清公主為由,乾脆把六局一司籠在自己手裡,孫皇后空有皇后之名,其實並無後宮之權,遇到各種盛大禮儀時,位置還要排在靜慈仙師之後,真是憋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