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盛乾元年二月,帝迎崔氏次女為後,置顯陽殿。

  盛乾三年,五月,後誕一子,帝喜,賜名「晏」,於百日後,立為太子。

  盛乾五年,八月,後誕龍鳳之喜,帝言:此乃大晉祥瑞之兆,普天同慶。

  盛乾十六年,魏犯晉郡上洛,帝親征,太子監國。三軍於十八年七月,凱旋還朝。

  ……

  盛乾四十九年正月,後偶染風寒,鳳體日下,薨於六月初,帝悲慟,翌日,逝於後靈前,含笑九泉,太子遵帝遺詔,帝後同棺同槨,葬於皇陵。

  ******

  冬去春來,萬物煥發出勃勃生機,臨淄城外平潭山上,一挺拔,一佝僂兩道身影,正坐在一間竹屋前對弈。

  山風徐徐,門前屋後的碧竹,長影斑斑,葉間窸窣細響,一陣陣孩童銀鈴般的笑聲時不時自竹林間傳來,卻未擾及對弈之人分毫。

  「……是朕輸了。」年逾中旬的男子,濃眉緊鎖,銳利的目光緊鎖於簡陋的棋盤之上,那一片幾欲全軍覆沒的白子,昭示著於帝王對弈之人並未手下留情。

  「陛下的心,躁了些,倘若穩一穩,未必會輸。」老者撫著三尺青須,滄桑盡顯的面容上,泛著一絲風輕雲淡的笑容。

  新帝劉晏抬起眼,眸中的銳利漸消,深深的望著老者,道:「朕此次前來,是奉先帝遺命,欲有一言告知公。」

  老者聞言,卻是撐著身旁的竹拐,慢慢站起身,擺了擺手便轉身往竹屋行去,竟是一副不欲知曉的模樣。

  見此,劉晏也未露惱色,對著那抹漸漸沒入屋中的身影,揚聲道:「父皇言,他這一生,三宮六院,皆為一人,未負當年之約。」

  言畢,他候在門外許久,也未得一聲回應,只好無奈一嘆,轉身離去。

  劉晏一動,隱在四下的龍禁衛紛紛現身,護送他離開臨淄,返回建康,橫豎,當傳之言已傳,他再無留下的必要。

  而劉晏離去後不久,竹林中兩名孩童蹦蹦跳跳,嬉笑奔出,孩童身後則緩步跟著兩名年逾六旬的老者,一叟一嫗。

  「公子他……」老嫗擔憂的往了眼山下,又望了眼竹屋。

  老叟則是抿了抿嘴,細細的回憶方才驚鴻一瞥下,那張與腦海中逐漸清晰的清美容顏相似的臉龐,讓他即便被支入竹林中,也隱隱猜出來人是誰。

  「數十載,公子的心,也該放下了。」而他的心,是否也該……

  「衛臨,箋青……」

  一道沙啞的聲音自竹屋中傳來,驚得老叟與老嫗回了神,不約而同應了一聲,便領著兩名孩童朝屋內行去……

  ☆、致——親愛的你的們。

  君心到此,正文就完本了,對此阿裳不知當說什麼好,心中是滿滿的感慨與不舍。

  君心是阿裳的第二本書,卻是第一本嘗試魏晉風的書,老實說,感覺寫得確實欠缺許多,但是大家一直都支持著阿裳,鼓勵阿裳,真的感激不盡多謝大家一路扶持,才能有君心的今天,阿裳知道,還有許多親們的名字沒有列出來,但阿裳感謝所有喜歡君心的親!

  ******

  以下是關於文中有親提及的疑問:

  關於陸嵐和崔莞的上一世,大家都知曉,陸嵐上一世借山匪之手害了崔莞,但有時候,山匪不一定是真正的匪,陸嵐用的不過是陸家護衛假扮成的山匪。

  關於四郎,最後的最後,和阿莞與劉珩的兒子下棋的,正是秦四郎,大家之前總是在想,四郎有沒有被玷污,阿裳可能寫的不是很清晰,四郎沒有被玷污,是被玉倌代替了,而四郎假死離開之後,如最後所寫,回到勻公所住的平潭山陪伴勻公隱居,直至年老,而衛臨等人一直服侍在他身旁。

  關於玉倌我能說我把這打醬油的給忘了了嗎o(╯□╰)o,實際上,阿莞和劉珩的性格一般,言出必行,阿莞當初答應了百里會救,那麼肯定是救的啦,其實在劉珩入宮前的布局裡就可以看出了,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劉珩又略提了幾點薄弱之處,反覆商討至周全,又命百里無崖親自接手,方止了話。」這裡其實就包含了對玉倌的處置,有百里接手,他不可能會死。

  關於華灼和華笙,在文中有寫,魏進犯晉郡上洛,也就是說最後華氏還是投靠了大晉,華灼和阿笙有劉珩做靠山,自然無礙。

  關於蕭謹,驃騎將軍是武官中一品的官位,而且劉珩讓蕭謹親自查出殘黨,也就是讓他報仇雪恨,畢竟當初蕭氏對他做的事,劉珩心知肚明的。雖然蕭氏滅亡,但有蕭謹在,新的蕭氏就會重新在世上開枝散葉。

  關於曾信,其實一路走過來,曾信只是阿莞重生的機遇,他上一世對阿莞的傷害,在這一世又因阿莞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命運格局,對一個追求權勢的人來說,已經是一種最大的懲罰,而且阿莞逐漸明白,上蒼讓她重生,並不是為了復仇,而是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世界,因此最後,曾信在文中,已經是個打醬油的路人甲。

  總而言之,君心到此,就畫上一個句話,不完美,但文中的他們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歸宿。

  另外,因為掃黃打非,所以成親這一段就沒有細寫大家懂得!

  還有,番外_求放過

  最後,鞠躬道謝:謝謝你們,真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