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頁
薛知道沒有舉薦他的意思,太皇太后也擺明了想提拔顧錚。
劉牧川的年紀幾乎是顧錚的兩倍,
眼睜睜的看著小子後來居上,要騎到自己頭上去了,
心態如何能不失衡?
但他這一番私心,
也同樣是人人都看在眼中。即便還有人不認同顧錚,
見他跳出來,反倒都不說話了。他們只是覺得公布這個消息不妥,並不想將顧錚往死里得罪,要是順著劉牧川的話說,一不小心就會被打成他那一派,太危險。
結果就是劉牧川的話說完之後,卻並沒有別人接上,陷入了一陣尷尬的沉默。
一旦泄了這第一口氣,緩過神來,眾人的思量和顧慮太多,不論贊同還是反對,都不會輕易開口。
總要看看形勢再說。
薛知道見狀,便含笑道,“劉大人不必急著否定,且先聽聽顧大人的道理,再做決定不遲。”
劉牧川聞言不由咬牙,人人都沒說話,就他一個急沖沖的開口,即便是為了大楚、為了朝堂考慮,也顯得他太過急躁,失了穩重,倒是與他自己指責顧錚的話不謀而合。
偏偏話已出口,連反駁都不能。
這才是真正殺人不用刀子,輕飄飄一句話把他將在這裡,真不愧是“不倒翁”薛知道!
做官的人,宦海沉浮,多少有些起落,尤其這二十年間,換了三位帝王,局勢就更複雜難辨了,即使是最老道的朝臣,也免不了會被波及。
薛知道卻是個例外,歷事三朝,地位一直十分煊赫,因而得了這麼一個綽號。
劉牧川原以為他惡了太皇太后,該會低調些,卻不想行事還是那般恣意,根本沒有半分顧忌。
他卻不知,薛知道主動求去,又舉薦了太皇太后認可的顧錚,如今三人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正處在關係最是融洽的時期,彼此也都有默契:他薛知道會再在朝堂上留個一年半載,然後風光致仕。
如此名也有了,利也有了,朝政交託給可靠的人了,薛知道還有什麼可顧忌的?
劉牧川那一點不滿並沒有表現出來,因為薛知道開口之後,太皇太后也頷首贊同,對顧錚道,“你且說來。”
顧錚沉聲道,“朝廷的職責就是教化天下百姓,凡民固然愚昧,卻可以指點引導。”他先三言兩語反駁了劉牧川的人身攻擊,這才繼續陳述自己的看法,“太-祖皇帝託夢示警,可見此次地動十分嚴重。這麼大的災難,損失難以避免,不過是多或少的問題。”
“與其等地動之後人心惶惶,倒不如提前告知。百姓們或許會慌亂一陣,幸而有足夠多的時間安排,在地動發生之前做好安排,將損失減少到最小。地動來時,提前有所準備,也可及時走避,免傷性命。更何況……”
他抬頭看了張太后一眼,“太后娘娘身懷龍子而得先祖託夢,正是天命帝王的吉兆。消息傳出去,於朝廷有益無害,也可叫那些因為幼主臨朝而心懷忐忑之人安心。”
雖然前面說的那些才是他的目的,但是很顯然,這最後一條,更能夠說動太皇太后。
當初獻帝駕崩,太皇太后被薛知道說動,願意迎立中山王,為的就是“國賴長君”四個字。後來因為賀卿一番話改了主意,心下卻也不是沒有疑慮,只是這樣做對她自己最有好處,也就只能硬著頭皮如此。如今借著這件事為皇室正名,安天下之心,正暗合太皇太后心意。
太皇太后正要點頭同意,禮部尚書趙君原卻忽然出列,拱手道,“顧大人所言的確句句在理,但一切都建立在地動當真發生的情況下。倘若公布了消息,結果什麼事都沒有,屆時又當如何收場?”
這位趙大人是個魯直的性子,也因此雖然資歷在在座之人中最高,卻只得了禮部這個冷衙門的官。也只有他,才敢當著張太后的面就直接質疑這個託夢的真假。
眾人一時沉默不語。
即使託夢是真的,但是這種警兆本來就真假難辨,說不準的。他們心裡不是沒有疑慮,只是寧信其有罷了。但要將消息公布出去,又不一樣了。萬一什麼都沒發生,皇室只怕會顏面掃地,朝廷也不免失去威信。
莫說張太后沒有做這個夢,就算真的做了,她自己也不免疑心。
因此被趙君原這麼一說,她心下慌亂,下意識的轉頭朝賀卿的方向看去。
這一眼,被站在一旁的顧錚看了個正著,落在賀卿身上的視線便越發意味深長。
託夢真假尚不得而知,但這位無上慧如真師顯然並不真的出塵離世,而且對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不可小覷了。
賀卿微微點頭,張太后深吸一口氣,道,“哀家的確做了這個夢,且不止一次。太-祖皇帝所言,字字在耳。何況還有這幅自畫像為佐證。”
她不能說地震是真是假,只好一口咬定自己做夢是真。
薛知道忽然笑道,“這有何難?咱們做兩手準備便是。若到時候什麼都沒發生,反倒是好事,只需咱們自己造出一點聲勢來,便可以將託夢預警之事揭過。倘若真有地動,那可是免了一場浩劫,救下不知多少性命!”
賀卿不由多看了薛知道幾眼,見他一幅儒雅之相,面白長須,氣度沖和,不由印象大好。
劉牧川的年紀幾乎是顧錚的兩倍,
眼睜睜的看著小子後來居上,要騎到自己頭上去了,
心態如何能不失衡?
但他這一番私心,
也同樣是人人都看在眼中。即便還有人不認同顧錚,
見他跳出來,反倒都不說話了。他們只是覺得公布這個消息不妥,並不想將顧錚往死里得罪,要是順著劉牧川的話說,一不小心就會被打成他那一派,太危險。
結果就是劉牧川的話說完之後,卻並沒有別人接上,陷入了一陣尷尬的沉默。
一旦泄了這第一口氣,緩過神來,眾人的思量和顧慮太多,不論贊同還是反對,都不會輕易開口。
總要看看形勢再說。
薛知道見狀,便含笑道,“劉大人不必急著否定,且先聽聽顧大人的道理,再做決定不遲。”
劉牧川聞言不由咬牙,人人都沒說話,就他一個急沖沖的開口,即便是為了大楚、為了朝堂考慮,也顯得他太過急躁,失了穩重,倒是與他自己指責顧錚的話不謀而合。
偏偏話已出口,連反駁都不能。
這才是真正殺人不用刀子,輕飄飄一句話把他將在這裡,真不愧是“不倒翁”薛知道!
做官的人,宦海沉浮,多少有些起落,尤其這二十年間,換了三位帝王,局勢就更複雜難辨了,即使是最老道的朝臣,也免不了會被波及。
薛知道卻是個例外,歷事三朝,地位一直十分煊赫,因而得了這麼一個綽號。
劉牧川原以為他惡了太皇太后,該會低調些,卻不想行事還是那般恣意,根本沒有半分顧忌。
他卻不知,薛知道主動求去,又舉薦了太皇太后認可的顧錚,如今三人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正處在關係最是融洽的時期,彼此也都有默契:他薛知道會再在朝堂上留個一年半載,然後風光致仕。
如此名也有了,利也有了,朝政交託給可靠的人了,薛知道還有什麼可顧忌的?
劉牧川那一點不滿並沒有表現出來,因為薛知道開口之後,太皇太后也頷首贊同,對顧錚道,“你且說來。”
顧錚沉聲道,“朝廷的職責就是教化天下百姓,凡民固然愚昧,卻可以指點引導。”他先三言兩語反駁了劉牧川的人身攻擊,這才繼續陳述自己的看法,“太-祖皇帝託夢示警,可見此次地動十分嚴重。這麼大的災難,損失難以避免,不過是多或少的問題。”
“與其等地動之後人心惶惶,倒不如提前告知。百姓們或許會慌亂一陣,幸而有足夠多的時間安排,在地動發生之前做好安排,將損失減少到最小。地動來時,提前有所準備,也可及時走避,免傷性命。更何況……”
他抬頭看了張太后一眼,“太后娘娘身懷龍子而得先祖託夢,正是天命帝王的吉兆。消息傳出去,於朝廷有益無害,也可叫那些因為幼主臨朝而心懷忐忑之人安心。”
雖然前面說的那些才是他的目的,但是很顯然,這最後一條,更能夠說動太皇太后。
當初獻帝駕崩,太皇太后被薛知道說動,願意迎立中山王,為的就是“國賴長君”四個字。後來因為賀卿一番話改了主意,心下卻也不是沒有疑慮,只是這樣做對她自己最有好處,也就只能硬著頭皮如此。如今借著這件事為皇室正名,安天下之心,正暗合太皇太后心意。
太皇太后正要點頭同意,禮部尚書趙君原卻忽然出列,拱手道,“顧大人所言的確句句在理,但一切都建立在地動當真發生的情況下。倘若公布了消息,結果什麼事都沒有,屆時又當如何收場?”
這位趙大人是個魯直的性子,也因此雖然資歷在在座之人中最高,卻只得了禮部這個冷衙門的官。也只有他,才敢當著張太后的面就直接質疑這個託夢的真假。
眾人一時沉默不語。
即使託夢是真的,但是這種警兆本來就真假難辨,說不準的。他們心裡不是沒有疑慮,只是寧信其有罷了。但要將消息公布出去,又不一樣了。萬一什麼都沒發生,皇室只怕會顏面掃地,朝廷也不免失去威信。
莫說張太后沒有做這個夢,就算真的做了,她自己也不免疑心。
因此被趙君原這麼一說,她心下慌亂,下意識的轉頭朝賀卿的方向看去。
這一眼,被站在一旁的顧錚看了個正著,落在賀卿身上的視線便越發意味深長。
託夢真假尚不得而知,但這位無上慧如真師顯然並不真的出塵離世,而且對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不可小覷了。
賀卿微微點頭,張太后深吸一口氣,道,“哀家的確做了這個夢,且不止一次。太-祖皇帝所言,字字在耳。何況還有這幅自畫像為佐證。”
她不能說地震是真是假,只好一口咬定自己做夢是真。
薛知道忽然笑道,“這有何難?咱們做兩手準備便是。若到時候什麼都沒發生,反倒是好事,只需咱們自己造出一點聲勢來,便可以將託夢預警之事揭過。倘若真有地動,那可是免了一場浩劫,救下不知多少性命!”
賀卿不由多看了薛知道幾眼,見他一幅儒雅之相,面白長須,氣度沖和,不由印象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