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頁
雖說王家這些貪污得來的錢財,是多來的累積。但只從大理寺所查處出來的王家從鹽政這塊的貪污所得,就已經是一個駭人的數字。
然而王家攏共才掌控鹽政多長時間?自家二郎掌控鹽政又多長時間?更別說,韓徹除了鹽政,他還掌控著漕運、常平倉和茶政。
相對來說,漕運和常平倉能操控的空間是最小的。然而茶引這塊,可是跟鹽引一樣,是屬於掌控者只需稍微放寬點縫隙,就能從中謀取巨大賄賂了。
「我瞧著二郎今日好似不怎麼高興。」回到家裡,齊五郎便跟大娘問道。
「才出了這等事,二郎不高興也是正常。」大娘一臉本該如此的回道。畢竟這要是換了她,大娘覺得自己怕是要比韓徹還要表現得更不高興來。
「可我覺著,二郎並不是在為這事不高興。」齊五郎就又搖頭說道。
「那他是為何事不高興?」大娘聽著都有些胡塗了。
「許是我想錯了吧……」齊五郎說道。
「你想錯了什麼?」大娘追問。
「哎呀,沒什麼。」齊五郎。
「沒什麼,是什麼嘛?」大娘這下有點生氣了。
「就是,我怎麼覺著,二郎是在為那王尚書被處決的事而不高興。」齊五郎無奈,只能把自己的懷疑說了。
「那你絕對是想錯了。」大娘就說了。
她家二郎為那王尚書被判處死刑而感到不高興?這怎麼可能!
然而齊五郎沒感覺錯,韓徹確實是因為這事而心情略有些沉重。
罪有應得?
那不過是世人的理想化。
至少對於眼下的這位皇帝來說,臣子的忠心、能力、好用等這些能讓他的江山和統治權利更為穩固的元素,才是最要緊的。
就像皇帝之前願意數次包容王尚書,是因為他的忠心和好用。而如今,皇帝之所以會這麼果決的下旨處死他,也是源於此。
韓徹也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才會冒著一定會被皇帝猜忌的大風險而實施的這個計劃。
只是知曉歸知曉,當看到皇帝真的如他所預料的那般行事時,韓徹還是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百姓過分渺小而感到悲哀和無奈。
皇帝這邊,近來也在思考這件事。
對韓徹,皇帝一直認為他是能夠完全掌控住的。然而這件事一出,皇帝也是第一次對韓徹生出了幾分忌憚。
因為韓徹這一招,既是算計了王尚書,也同樣是逼迫了皇帝一把。
韓徹以這天下的百姓為籌碼,只要皇帝不想失去了民心,就只剩下順意民意,對王尚書做出嚴厲的懲治這一條路可走。
然而忌憚歸忌憚,韓徹又實在是太過好用。尤其是在理財富國這塊,自從這些年把財政稅收交付給韓徹去管理後,朝廷不僅再也沒有出現過國庫匱乏不足,甚至國家的軍隊和行政都不需再檢點節制。
皇帝思索許久,還是拿不定主意。偏這事還又無法跟任何一個朝臣去做商議,皇帝最後就只能去找皇后。
與一般的帝後不同,如今這對帝後的感情一直都非常的不錯,且彼此扶持又相互能做到信任。
對比起皇帝的這份忌憚,皇后顯然並不是這麼覺得的,反而她對韓徹這次的手段感到欣賞:「那韓徹若連這點手腕能力都沒有,又如何能替陛下分憂解難?」
「這倒也是。」皇帝一想,也不由得點起了頭來。
皇后就又笑道:「其實那韓徹既有能力掌控住權力,又還能在這巨大的財富面前堅守自身,才是最難得的。」
「……」皇帝頓時沉默了。
皇帝此刻的心情是很複雜的,因為就像韓徹所想的一樣,皇帝之前願意數次包容王尚書,正是因為他的忠心和好用。
想當初皇帝剛取得黨派勝利之時,國庫嚴重空虛到導致他登基都不得不因此被拖延。而那時候,皇帝是源於足夠的信任王尚書,才會把最要緊的財政稅收之一的鹽政交於他。
結果卻是僅僅只富了王氏一族。
於是皇帝過去對王尚書有多信任,在大理寺清查王家財產的結果出來後,才會有多憤怒和痛恨。
這麼一對比的話,倒是越發體現出韓徹的難能可貴了。
若說要是因為這次的事情,就真將韓徹捨棄掉,皇帝頓時就覺得除非自己腦子忽然有坑了,才會幹出這等胡塗事。
說起來,韓徹雖然是有能力和手腕,不過到底仍舊是孤家寡人一個。再者,現如今這整個朝堂上,只怕那些世家大族和習慣以交結黨派的朝臣對韓徹的忌憚才是最甚的。
這一點,可以從近來越來越多的言官私下裡跑到皇帝跟前來,對他多次諫言,要求罷免韓徹使職上,十分明確又直觀的看出來了。
那麼縱使韓徹能力再如何強大,手腕再如何厲害,可別說是想做些什麼,只怕韓徹稍微行差踏錯一點點,就會立刻被人抓到把柄,告到自己這裡來。
這些思緒在腦海中這般翻轉一遍後,皇帝也就覺得倒還真不必太在意這事了。
說到底,皇帝其實並不介意韓徹掌握了多少權力。
皇帝真正在意的是,韓徹因權力過於的強大,在朝堂上卻又得不到相對應的制衡,從而會對他皇權的效能帶來隱藏的威脅。
最後,皇帝在很快又提拔了另外一位同樣得他信重的臣子,接替了王尚書的位置的同時,也因著還要繼續重用韓徹,皇帝便還又對韓徹進行了好一番賞賜,用做安撫他在這次事件里受到的委屈。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然而王家攏共才掌控鹽政多長時間?自家二郎掌控鹽政又多長時間?更別說,韓徹除了鹽政,他還掌控著漕運、常平倉和茶政。
相對來說,漕運和常平倉能操控的空間是最小的。然而茶引這塊,可是跟鹽引一樣,是屬於掌控者只需稍微放寬點縫隙,就能從中謀取巨大賄賂了。
「我瞧著二郎今日好似不怎麼高興。」回到家裡,齊五郎便跟大娘問道。
「才出了這等事,二郎不高興也是正常。」大娘一臉本該如此的回道。畢竟這要是換了她,大娘覺得自己怕是要比韓徹還要表現得更不高興來。
「可我覺著,二郎並不是在為這事不高興。」齊五郎就又搖頭說道。
「那他是為何事不高興?」大娘聽著都有些胡塗了。
「許是我想錯了吧……」齊五郎說道。
「你想錯了什麼?」大娘追問。
「哎呀,沒什麼。」齊五郎。
「沒什麼,是什麼嘛?」大娘這下有點生氣了。
「就是,我怎麼覺著,二郎是在為那王尚書被處決的事而不高興。」齊五郎無奈,只能把自己的懷疑說了。
「那你絕對是想錯了。」大娘就說了。
她家二郎為那王尚書被判處死刑而感到不高興?這怎麼可能!
然而齊五郎沒感覺錯,韓徹確實是因為這事而心情略有些沉重。
罪有應得?
那不過是世人的理想化。
至少對於眼下的這位皇帝來說,臣子的忠心、能力、好用等這些能讓他的江山和統治權利更為穩固的元素,才是最要緊的。
就像皇帝之前願意數次包容王尚書,是因為他的忠心和好用。而如今,皇帝之所以會這麼果決的下旨處死他,也是源於此。
韓徹也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才會冒著一定會被皇帝猜忌的大風險而實施的這個計劃。
只是知曉歸知曉,當看到皇帝真的如他所預料的那般行事時,韓徹還是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百姓過分渺小而感到悲哀和無奈。
皇帝這邊,近來也在思考這件事。
對韓徹,皇帝一直認為他是能夠完全掌控住的。然而這件事一出,皇帝也是第一次對韓徹生出了幾分忌憚。
因為韓徹這一招,既是算計了王尚書,也同樣是逼迫了皇帝一把。
韓徹以這天下的百姓為籌碼,只要皇帝不想失去了民心,就只剩下順意民意,對王尚書做出嚴厲的懲治這一條路可走。
然而忌憚歸忌憚,韓徹又實在是太過好用。尤其是在理財富國這塊,自從這些年把財政稅收交付給韓徹去管理後,朝廷不僅再也沒有出現過國庫匱乏不足,甚至國家的軍隊和行政都不需再檢點節制。
皇帝思索許久,還是拿不定主意。偏這事還又無法跟任何一個朝臣去做商議,皇帝最後就只能去找皇后。
與一般的帝後不同,如今這對帝後的感情一直都非常的不錯,且彼此扶持又相互能做到信任。
對比起皇帝的這份忌憚,皇后顯然並不是這麼覺得的,反而她對韓徹這次的手段感到欣賞:「那韓徹若連這點手腕能力都沒有,又如何能替陛下分憂解難?」
「這倒也是。」皇帝一想,也不由得點起了頭來。
皇后就又笑道:「其實那韓徹既有能力掌控住權力,又還能在這巨大的財富面前堅守自身,才是最難得的。」
「……」皇帝頓時沉默了。
皇帝此刻的心情是很複雜的,因為就像韓徹所想的一樣,皇帝之前願意數次包容王尚書,正是因為他的忠心和好用。
想當初皇帝剛取得黨派勝利之時,國庫嚴重空虛到導致他登基都不得不因此被拖延。而那時候,皇帝是源於足夠的信任王尚書,才會把最要緊的財政稅收之一的鹽政交於他。
結果卻是僅僅只富了王氏一族。
於是皇帝過去對王尚書有多信任,在大理寺清查王家財產的結果出來後,才會有多憤怒和痛恨。
這麼一對比的話,倒是越發體現出韓徹的難能可貴了。
若說要是因為這次的事情,就真將韓徹捨棄掉,皇帝頓時就覺得除非自己腦子忽然有坑了,才會幹出這等胡塗事。
說起來,韓徹雖然是有能力和手腕,不過到底仍舊是孤家寡人一個。再者,現如今這整個朝堂上,只怕那些世家大族和習慣以交結黨派的朝臣對韓徹的忌憚才是最甚的。
這一點,可以從近來越來越多的言官私下裡跑到皇帝跟前來,對他多次諫言,要求罷免韓徹使職上,十分明確又直觀的看出來了。
那麼縱使韓徹能力再如何強大,手腕再如何厲害,可別說是想做些什麼,只怕韓徹稍微行差踏錯一點點,就會立刻被人抓到把柄,告到自己這裡來。
這些思緒在腦海中這般翻轉一遍後,皇帝也就覺得倒還真不必太在意這事了。
說到底,皇帝其實並不介意韓徹掌握了多少權力。
皇帝真正在意的是,韓徹因權力過於的強大,在朝堂上卻又得不到相對應的制衡,從而會對他皇權的效能帶來隱藏的威脅。
最後,皇帝在很快又提拔了另外一位同樣得他信重的臣子,接替了王尚書的位置的同時,也因著還要繼續重用韓徹,皇帝便還又對韓徹進行了好一番賞賜,用做安撫他在這次事件里受到的委屈。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