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頁
鍾憑欄答:「陛下就放心吧。」
這夜晚她們究竟達成了怎樣的協議,後世無人能知,然而,這一夜卻註定載入史冊。
以武家為代表,牽連朝中二十餘官員的謀反大案揭開,昭昧亦再度暴露出常為人詬病的冰冷麵目,一聲令下,不顧親緣,將武家滿門抄斬,而參與謀反者,亦全員伏誅,其後牽涉的數個世家自此隕滅。
那些因送子入宮而有意避嫌的人都一聲僥倖的喟嘆,殊不知他們能夠避開,全因昭昧為不大量殺官動搖朝堂根基而有意赦免,那些入宮男子亦可視作隱晦提醒,使得這些平素立場含糊的朝臣逃過一劫,而自此之後,他們自然更是萬分服帖,最多私下裡打聽一句究竟誰做了未來太子她爹,很快,連這私下打聽也不必要了,送出去的兒子被宮裡退回來,他們得以光明正大地問,但不管誰家問自己兒子,都只能發現他根本就一問三不知。
而崔廊中作為真正主動避開這一浩劫的人,不少人預料他將前途光明,但也有人留意,在謀逆者死於鬧市的第二天,一乘馬車將崔煥之送至崔家府邸,一個時辰後,崔煥之走出。
期間不知發生什麼,只有歷史記載,數日後的朝堂之上,崔廊中奏請致仕,昭昧奏可。
那歷史,來自起居廊崔煥之所載實錄。
在崔廊中辭官後不久,崔煥之晉為起居廊,她拈筆作史,既修大周舊史,亦作太平實錄,在她的筆下,後世者得以知曉——
彼時,朝廷終結了一場謀反大案,為十多來君臣的權力拉鋸畫上第一個句號;而遠在北疆,陸凌空與曲芳洲帶兵大勝北域,致北域議和,雙方約定開放邊境榷場互市,奠定了此後二十年的邊境安寧。
其內政外交,並君臣勵精圖治,共啟「太平之治」,而太平諸臣便是在此時,伴隨著內政外交的大獲全勝,在帝王大赦天下的慶賀中,迎來開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封官拜爵。
太平十一年十月,中書侍廊李素節拜相,官中書令,爵太平王,史稱「太平宰相」。
另有江流水、李流景、鍾憑欄、馮廬於同一日晉為各部尚書,爵國母,此四人並之後官拜刑部尚書的沈慧、官拜工部尚書的夏翀,並稱「太平六尚書」。
此外,陸凌空加陷陣營大將軍,曲芳洲加上武軍大將軍,河圖加刀鋒營大將軍,各爵國母,分轄北衙三禁軍,掌宮禁侍衛、上京巡守乃至諸州軍事行營,共築大昭長城。
她們的姓名載入史書,共歷大昭千年國祚,而在崔煥之史筆未及之處,仍有真實發生。
封官拜爵這一日,年剛而立便將開創盛世的昭昧,收到了一份禮物。
宮禁數重,卻有人將這份禮物送到她的面前,仍原封未動。
昭昧翻過包裝,不見任何署名,不禁詫異:「何人置於宮門,竟也不拆開就送到這裡來?」
李素節只明眸淺笑。
昭昧更為狐疑,卻又百分百信任,遂低頭拆解,當包裹慢慢打開,露出當中一角,她頓住了。
她停在那裡一動不動,沒有退縮,也沒有繼續。
良久,緩緩抬頭,眼睫輕顫。
似自她眼中讀出萬千,李素節微微頷首。
昭昧像得到鼓勵,一把撕開包裹,露出了全部的內里。
這是一份禮物,卻分成了兩件,她眼中先只見到了一件。
那是一枚簪子,一枚時隔多年仍眼熟得不能忘卻的簪子。
她曾竭力尋找,卻遍求不見,如今她幾乎放棄,這簪子卻再現在她眼前。
塵封的記憶裹挾埃土襲來,那些以為忘記的曾經又變得分明,她頃刻間想起鍾憑欄的示範,照著記憶中的步驟,燒斷了那枚簪子的尾部。
從中抽出了一張細細的紙條。
那是母親臨別時給予女兒的寄語。
這個女兒,她生於宮闈,十餘年不見天空,幾乎要折斷翅膀時,卻在出宮後學會了飛翔。
但得到這枚簪子時,她還只是個未來一片迷茫的孩童。
母親會說些什麼呢?
得知簪子機密的昭昧曾無數次想過,母親是會安慰她、鼓勵她,還是對她說聲對不起?
可是,這些都沒有。
當昭昧打開那張紙條,讀完那寥寥數字,她突然笑了。
樂不可支,笑得淚水在眼中打轉,本以為該覺得驚訝,卻又覺得本該如此。
竟是天意。
天意叫她在學會了開簪方法時失去了她,在得到它時又已經擁有了一切。
笑聲漸漸止息。她將紙條湊近燭火,看著它一點點化為灰燼,就像她已經歷遍的過往。
是的。她已經歷遍了過往。接下來的每一步,都是在開創。
抖落紙條的最後一角,她將目光轉向包裹中的最後一件禮物。
那是一本書。
繼贈李素節一本書後,武緝熙同樣送了女兒一本書。
前者作為士子教材,代替她本人已做了也將繼續做萬千士子的老師。
而這一本書……
昭昧輕輕翻開書頁,見到了熟悉的署名,亦見到那揮灑自由的五個字。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這夜晚她們究竟達成了怎樣的協議,後世無人能知,然而,這一夜卻註定載入史冊。
以武家為代表,牽連朝中二十餘官員的謀反大案揭開,昭昧亦再度暴露出常為人詬病的冰冷麵目,一聲令下,不顧親緣,將武家滿門抄斬,而參與謀反者,亦全員伏誅,其後牽涉的數個世家自此隕滅。
那些因送子入宮而有意避嫌的人都一聲僥倖的喟嘆,殊不知他們能夠避開,全因昭昧為不大量殺官動搖朝堂根基而有意赦免,那些入宮男子亦可視作隱晦提醒,使得這些平素立場含糊的朝臣逃過一劫,而自此之後,他們自然更是萬分服帖,最多私下裡打聽一句究竟誰做了未來太子她爹,很快,連這私下打聽也不必要了,送出去的兒子被宮裡退回來,他們得以光明正大地問,但不管誰家問自己兒子,都只能發現他根本就一問三不知。
而崔廊中作為真正主動避開這一浩劫的人,不少人預料他將前途光明,但也有人留意,在謀逆者死於鬧市的第二天,一乘馬車將崔煥之送至崔家府邸,一個時辰後,崔煥之走出。
期間不知發生什麼,只有歷史記載,數日後的朝堂之上,崔廊中奏請致仕,昭昧奏可。
那歷史,來自起居廊崔煥之所載實錄。
在崔廊中辭官後不久,崔煥之晉為起居廊,她拈筆作史,既修大周舊史,亦作太平實錄,在她的筆下,後世者得以知曉——
彼時,朝廷終結了一場謀反大案,為十多來君臣的權力拉鋸畫上第一個句號;而遠在北疆,陸凌空與曲芳洲帶兵大勝北域,致北域議和,雙方約定開放邊境榷場互市,奠定了此後二十年的邊境安寧。
其內政外交,並君臣勵精圖治,共啟「太平之治」,而太平諸臣便是在此時,伴隨著內政外交的大獲全勝,在帝王大赦天下的慶賀中,迎來開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封官拜爵。
太平十一年十月,中書侍廊李素節拜相,官中書令,爵太平王,史稱「太平宰相」。
另有江流水、李流景、鍾憑欄、馮廬於同一日晉為各部尚書,爵國母,此四人並之後官拜刑部尚書的沈慧、官拜工部尚書的夏翀,並稱「太平六尚書」。
此外,陸凌空加陷陣營大將軍,曲芳洲加上武軍大將軍,河圖加刀鋒營大將軍,各爵國母,分轄北衙三禁軍,掌宮禁侍衛、上京巡守乃至諸州軍事行營,共築大昭長城。
她們的姓名載入史書,共歷大昭千年國祚,而在崔煥之史筆未及之處,仍有真實發生。
封官拜爵這一日,年剛而立便將開創盛世的昭昧,收到了一份禮物。
宮禁數重,卻有人將這份禮物送到她的面前,仍原封未動。
昭昧翻過包裝,不見任何署名,不禁詫異:「何人置於宮門,竟也不拆開就送到這裡來?」
李素節只明眸淺笑。
昭昧更為狐疑,卻又百分百信任,遂低頭拆解,當包裹慢慢打開,露出當中一角,她頓住了。
她停在那裡一動不動,沒有退縮,也沒有繼續。
良久,緩緩抬頭,眼睫輕顫。
似自她眼中讀出萬千,李素節微微頷首。
昭昧像得到鼓勵,一把撕開包裹,露出了全部的內里。
這是一份禮物,卻分成了兩件,她眼中先只見到了一件。
那是一枚簪子,一枚時隔多年仍眼熟得不能忘卻的簪子。
她曾竭力尋找,卻遍求不見,如今她幾乎放棄,這簪子卻再現在她眼前。
塵封的記憶裹挾埃土襲來,那些以為忘記的曾經又變得分明,她頃刻間想起鍾憑欄的示範,照著記憶中的步驟,燒斷了那枚簪子的尾部。
從中抽出了一張細細的紙條。
那是母親臨別時給予女兒的寄語。
這個女兒,她生於宮闈,十餘年不見天空,幾乎要折斷翅膀時,卻在出宮後學會了飛翔。
但得到這枚簪子時,她還只是個未來一片迷茫的孩童。
母親會說些什麼呢?
得知簪子機密的昭昧曾無數次想過,母親是會安慰她、鼓勵她,還是對她說聲對不起?
可是,這些都沒有。
當昭昧打開那張紙條,讀完那寥寥數字,她突然笑了。
樂不可支,笑得淚水在眼中打轉,本以為該覺得驚訝,卻又覺得本該如此。
竟是天意。
天意叫她在學會了開簪方法時失去了她,在得到它時又已經擁有了一切。
笑聲漸漸止息。她將紙條湊近燭火,看著它一點點化為灰燼,就像她已經歷遍的過往。
是的。她已經歷遍了過往。接下來的每一步,都是在開創。
抖落紙條的最後一角,她將目光轉向包裹中的最後一件禮物。
那是一本書。
繼贈李素節一本書後,武緝熙同樣送了女兒一本書。
前者作為士子教材,代替她本人已做了也將繼續做萬千士子的老師。
而這一本書……
昭昧輕輕翻開書頁,見到了熟悉的署名,亦見到那揮灑自由的五個字。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