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康王在這樣的情況下,卻是依舊堅持完成了祭天的法事才讓太醫來給自己診脈,讓人將自己背去休息。據說,當時康王傷口崩裂,血幾乎染紅了衣裳。那副情形,讓人震撼又欽佩。

  這樣一來,康王本已經低下去的呼聲,卻是再一次的高了起來。這樣的舉動流傳到了焦躁的百姓之中,頓時就讓百姓也對康王敬重愛戴起來。再加上本來康王就是嫡出長子,於是民間更是有了一些呼聲:說康王身具龍氣,絕對有君主之才。

  而與此同時,也有不少文官諫言,請立康王為太子。更道唯有康王才是最佳太子人選。

  陶君蘭嘆了一口氣:「看來這一次,只怕立太子的事情是拖延不過去了。」

  李鄴的神色也不大好看,點點頭苦笑道:「到底是低估了皇后的狠辣了。為了太子之位,她對自己的親兒子都下得去手。」

  顯然,李鄴依舊是認定了這是皇后用的計策。不管是康王遇刺,還是帶傷祈雨,都是如此。

  但是很顯然的,不管是計策還是天意,這樣的舉動都是非常有效的。

  看著李鄴失意懊惱的摸樣,陶君蘭心裡明白只怕他是覺得這是他一手促成了今日這樣的局面,所謂瞌睡遇到送枕頭的。而李鄴就是那個送枕頭的。本意是給康王使絆子,誰知轉眼一變卻是變成了給對方創造機會了。

  陶君蘭伸手握住李鄴的手,輕輕的撓了撓他的手掌心,笑道:「就算他真成了太子,可畢竟還沒得到那個位置。你怕什麼?這般可不是我認識的李鄴。」

  李鄴苦笑一聲:「事到如今,卻是著實沒了法子——一旦他登上太子之位,想要將他拉下來談何容易?」

  「你怕了?」陶君蘭輕聲道,眉頭微微挑了挑,做出一個挑釁的動作:「我以為端親王李鄴是天不怕地不怕的。」

  李鄴只是不言語。出了這事兒,他已經是有些絕望了。

  「總還有機會不是?再艱難又如何?水滴石穿水磨的功夫拿出來就是了。」陶君蘭淺笑著鼓勵李鄴,聲音柔得像是一汪春水:「若是以前你可以放棄服輸,可是現在……想想我,想想拴兒,想想明珠,我絕不允許你服輸喪氣。李鄴,你必須振作起來。我會一直在你身後。夫妻同心,其利斷金。我信你。」

  這一番話,對李鄴的震動是有的。陶君蘭素來都不是什麼十分強勢的人,也從未要他做過什麼。今兒這番話,卻是一下展露出了她平日隱藏的那面。尤其是最後那兩句,更是讓他忍不住心中一顫。

  其實,在和陶君蘭說這些之前,他已是和那些幕僚談過此事了。所有人俱是覺得,機會渺茫,十分灰心喪氣。

  唯獨陶君蘭,卻還是這般篤定的說,她信他,她支持他。她覺得還有機會。

  這好比就像是一人深陷黑暗找不到出路絕望時,卻是驀然看見了前方的亮光。那種感覺,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不管是語氣,還是淺笑,還是雙眸里那一點篤定自信,都像是一汪清泉注入了李鄴的心裡,頓時讓他精神一震。

  李鄴反握住了陶君蘭的手,溫潤一笑:「是了,卻是我自己被自己嚇住了。」縱然到了山窮水盡之時,他也是沒有資格放棄服輸的。是他一手將陶君蘭拉進了這個深淵裡,他若都放棄,陶君蘭又該如何?

  聽他這樣一說,陶君蘭頓時知道李鄴從牛角尖里鑽出來了。當下放鬆一笑:「這就對了,這才是我那個自信溫潤、清冷無塵的端王爺。」就是這股什麼都不在意,什麼都不怕的勁兒。

  陶君蘭忍不住靠在李鄴肩上,柔聲道:「只要有你在,我就天不怕地不怕。」

  李鄴一笑,沒出聲卻是在心頭道:這話其實是該我說的。

  翌日,李鄴也上了請立太子的摺子。自然是替康王求的。

  皇帝看了摺子自是震怒,當場便是將摺子一擲摔在李鄴腳下:「連你也隨著那些無知小兒一起起鬨不成!」

  皇帝顯是不願意立太子的。原因雖然沒人知道,可是態度卻是十分鮮明。

  李鄴低頭,半晌才輕聲闡述道:「大哥此舉感動天地,京城昨日已是降雨,就是行宮這邊,今日也是天陰了,顯然雨水很快就會降下來。而大哥既嫡且長,更是順理成章。如今民心所向,若是父皇執意壓下,恐會導致怨言。且大哥這些年也的確是十分努力,堪當重任。」

  皇帝連連冷笑:「好一個民心所向!好一個即嫡且長!好一個堪當重任!我竟是不知,你還是個以德報怨的好弟弟!」

  皇帝這話的意思有些深意,更有濃厚的失望在裡頭。

  李鄴低下頭去。皇帝這些話讓他想起了皇后和康王暗地裡對他做的那些事兒。一時之間幾乎已是止不住的憤怒起來。

  不過很快他就將這股憤怒壓了下去,讓腦子裡恢復一片清明。他忽然回過味兒來:皇帝這般說,是什麼意思?皇帝這麼說,顯然是知道一些什麼了。不然不會如此說。

  低頭沉吟片刻,再抬頭的時候,李鄴面上的溫潤便是微微有些冷了下去,幾乎是咬著牙才道:「兒子心裡要說沒有怨,那自然是假的。可是在怨,那也是兒子的大哥。而且,兒子並不是為了大哥說話,而是為了父皇。」

  「為了朕?」皇帝微微挑眉,「既是如此,你就不該上這個摺子。」

  「可若不上這個摺子,兒子就只能看著父皇深陷民怨之中。兒子如今十分後悔,就不該有那樣的提議!如今不只是民心所向,文官大儒們也是紛紛上奏。衡國公那頭本就有這樣的意思,肯定會趁機逼迫。父皇,辛攀遇刺不知所蹤,眼下朝廷堪當重任的將領多數都和衡國公府一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萬萬不可鬧僵才是。否則,邊關戰事該如何?萬一……又如何?」李鄴一面說著,一面卻是跪下重重叩首:「所以,兒子不得不上這個摺子!」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