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頁
不僅是屋外的心腹親衛嚴陣以待,屋內的孫宛娘也十分警醒,她面上不見慌亂,一邊輕輕輕輕拍打總角之齡的長子背部,哄他安睡,一邊將目光落在袖間。
她面色冷靜,平素極為秀麗溫婉的女子,也有威嚴的一面。在孫宛娘的袖子裡,左邊是一瓶毒藥,右邊是一把匕首。
若是趙巍衡宮變失敗,親衛會帶走她的長子,為他留存一縷血脈,而她會留下來拖延時間,且絕不苟活。
隨著院子外的腳步聲越來越近,所有人的心都高高掛起,孫宛娘面色不變,卻握緊了袖子。
「拜見衡陽公主!」
屋外心腹們的行禮聲,成功讓屋內人懸起的心放下。
崔舒若推開房門,光線傾灑在暗沉的屋內,霎時明亮。
「恭喜三嫂嫂,一切塵埃落定,三哥贏了!」顧不得虛禮,崔舒若開口便是喜訊,安下孫宛娘她們的心。
和孫宛娘一同等趙巍衡音訊的其他人都喜不勝喜,孫宛娘自然也是歡喜的,卻不及其他女人喜怒形於色,她看向崔舒若,詢問道:「二妹妹,你三哥可有受傷,現今身在何處?」
崔舒若如實回答,當然本也沒什麼好隱瞞的,「三哥不曾受傷,此時應已在湯泉宮內面見阿耶,痛陳太子惡行。」
孫宛娘眼裡的笑意到此時才徹底綻開,放下了心。
而事情的進展也確實如先前所料,最險惡的一關過了,後頭的事就簡單起來。
當日,皇帝就下旨廢除趙仲平的太子之位,立趙巍衡為太子。
又過了三日,皇帝禪位於太子趙巍衡,做起了太上皇。
趙巍衡接了聖旨於玉璽後,頭一件事便是封孫宛娘為皇后,立孫宛娘所處長子為太子,而崔舒若與趙平娘被加封長公主,食邑各加一千五百戶,崔舒若還獲得了戶部實權,掌管皇室多處產業,並且可以像男子一般上朝。
在趙巍衡登基後的第一日,崔舒若身著長公主規制朝服,十二隻鳳鸞金釵,身後跟著以王十九娘為首的女官,浩浩蕩蕩的上朝。
過往崔舒若就已經手握實權,且讓原本只有後宮權力的女官們染指廟堂權勢,但帶著她們一道上朝卻是頭一遭。可誰都清楚趙巍衡這一回登基,崔舒若出了大力,乃是不世功臣。
但趙巍衡登基以後,她沒有世子大開口,所得到的加封賞賜幾乎與趙平娘等同,唯一出格的便是讓女官上朝,占據一席之地。這種行為看似過分,可歷朝歷代並非沒有先例,加上戰亂已久,男丁流逝,民間女子掌家也不少見,民風彪悍,故而雖有非議,卻還能在情理之中。
比起寥寥女官,反倒是舉族遷來的世家與原并州權貴們的矛盾更大些。
一來二去,加上崔舒若的有意為之,女官們的事情反倒是被模糊了起來。
可崔舒若卻沒有勝利者的喜悅,即便趙巍衡成了皇帝,即便她的地位穩固,即便當日參與謀劃害死竇皇后的人都被斬首,但那又怎樣?
竇皇后不會死而復生,原本和和樂樂的趙家人徹底四分五裂。
那個曾在并州給她溫暖的家似乎消散了,一家人在上元節聽爆竹聲,看花燈的場景也永永遠遠只能成為回憶中的一幕,再不復現。
在趙巍衡登基後的第一個休沐日,崔舒若去了太上皇的殿內。
雖說太上皇如今沒有了權力,可他畢竟是趙巍衡的阿耶,有情分與孝道,他的日子不會差,一切待遇都比照往昔,份例上甚至比趙巍衡還高,許多貢品都是先送到太上皇這里的,伺候太上皇的人也不敢疏忽。
崔舒若到時,殿外的空地上,內侍滿頭大汗地放著風箏,有大雁、蟬、老鷹,看畫法圓潤,倒像是小孩子放的風箏。
等進殿內時,便看見太上皇在下棋,時不時望一眼天上的風箏。
他察覺到了崔舒若的到來,卻沒有崔舒若預想中的氣急敗壞,更沒有指責。他的兩鬢都添了白髮,人也消瘦許多,可神情卻從過去的強勢精明變得風淡雲輕,好似什麼都看開了一般。
崔舒若都要以為他看不見自己的時候,太上皇望著天上的風箏突然開口,「是我的錯。
是我的錯。這些日子我一直在想,他們兄弟鬩牆是為什麼,是為了皇位之爭嗎?我一直想一直想,越往前想越清晰,早在并州時就已經有了裂痕,因我的偏心。
這些孩子裡我最喜歡衡兒,但又覺得他心高氣傲,不宜嬌寵,故而分外嚴厲。仲平看出了我的偏心,衡兒看出了我的嚴厲,知光則被我一直忽視。
他們兄弟啊,早就有嫌隙了。
有今日也在情理之中。」
太上皇在對崔舒若說話,眼睛卻始終盯著天上的風箏,那些風箏都是幾個兒女小時候放過的。
崔舒若似乎明白了太上皇的意思,不曾開口,而是靜靜聆聽。
她就這麼安靜聽著太上皇講他們幾個兒時的趣事,講啊講,講到日頭將落。他突然又不見了,只是發怔。在崔舒若以為他不會說話的時候,突然問道:「你說,阿竇會不會怪我?」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她面色冷靜,平素極為秀麗溫婉的女子,也有威嚴的一面。在孫宛娘的袖子裡,左邊是一瓶毒藥,右邊是一把匕首。
若是趙巍衡宮變失敗,親衛會帶走她的長子,為他留存一縷血脈,而她會留下來拖延時間,且絕不苟活。
隨著院子外的腳步聲越來越近,所有人的心都高高掛起,孫宛娘面色不變,卻握緊了袖子。
「拜見衡陽公主!」
屋外心腹們的行禮聲,成功讓屋內人懸起的心放下。
崔舒若推開房門,光線傾灑在暗沉的屋內,霎時明亮。
「恭喜三嫂嫂,一切塵埃落定,三哥贏了!」顧不得虛禮,崔舒若開口便是喜訊,安下孫宛娘她們的心。
和孫宛娘一同等趙巍衡音訊的其他人都喜不勝喜,孫宛娘自然也是歡喜的,卻不及其他女人喜怒形於色,她看向崔舒若,詢問道:「二妹妹,你三哥可有受傷,現今身在何處?」
崔舒若如實回答,當然本也沒什麼好隱瞞的,「三哥不曾受傷,此時應已在湯泉宮內面見阿耶,痛陳太子惡行。」
孫宛娘眼裡的笑意到此時才徹底綻開,放下了心。
而事情的進展也確實如先前所料,最險惡的一關過了,後頭的事就簡單起來。
當日,皇帝就下旨廢除趙仲平的太子之位,立趙巍衡為太子。
又過了三日,皇帝禪位於太子趙巍衡,做起了太上皇。
趙巍衡接了聖旨於玉璽後,頭一件事便是封孫宛娘為皇后,立孫宛娘所處長子為太子,而崔舒若與趙平娘被加封長公主,食邑各加一千五百戶,崔舒若還獲得了戶部實權,掌管皇室多處產業,並且可以像男子一般上朝。
在趙巍衡登基後的第一日,崔舒若身著長公主規制朝服,十二隻鳳鸞金釵,身後跟著以王十九娘為首的女官,浩浩蕩蕩的上朝。
過往崔舒若就已經手握實權,且讓原本只有後宮權力的女官們染指廟堂權勢,但帶著她們一道上朝卻是頭一遭。可誰都清楚趙巍衡這一回登基,崔舒若出了大力,乃是不世功臣。
但趙巍衡登基以後,她沒有世子大開口,所得到的加封賞賜幾乎與趙平娘等同,唯一出格的便是讓女官上朝,占據一席之地。這種行為看似過分,可歷朝歷代並非沒有先例,加上戰亂已久,男丁流逝,民間女子掌家也不少見,民風彪悍,故而雖有非議,卻還能在情理之中。
比起寥寥女官,反倒是舉族遷來的世家與原并州權貴們的矛盾更大些。
一來二去,加上崔舒若的有意為之,女官們的事情反倒是被模糊了起來。
可崔舒若卻沒有勝利者的喜悅,即便趙巍衡成了皇帝,即便她的地位穩固,即便當日參與謀劃害死竇皇后的人都被斬首,但那又怎樣?
竇皇后不會死而復生,原本和和樂樂的趙家人徹底四分五裂。
那個曾在并州給她溫暖的家似乎消散了,一家人在上元節聽爆竹聲,看花燈的場景也永永遠遠只能成為回憶中的一幕,再不復現。
在趙巍衡登基後的第一個休沐日,崔舒若去了太上皇的殿內。
雖說太上皇如今沒有了權力,可他畢竟是趙巍衡的阿耶,有情分與孝道,他的日子不會差,一切待遇都比照往昔,份例上甚至比趙巍衡還高,許多貢品都是先送到太上皇這里的,伺候太上皇的人也不敢疏忽。
崔舒若到時,殿外的空地上,內侍滿頭大汗地放著風箏,有大雁、蟬、老鷹,看畫法圓潤,倒像是小孩子放的風箏。
等進殿內時,便看見太上皇在下棋,時不時望一眼天上的風箏。
他察覺到了崔舒若的到來,卻沒有崔舒若預想中的氣急敗壞,更沒有指責。他的兩鬢都添了白髮,人也消瘦許多,可神情卻從過去的強勢精明變得風淡雲輕,好似什麼都看開了一般。
崔舒若都要以為他看不見自己的時候,太上皇望著天上的風箏突然開口,「是我的錯。
是我的錯。這些日子我一直在想,他們兄弟鬩牆是為什麼,是為了皇位之爭嗎?我一直想一直想,越往前想越清晰,早在并州時就已經有了裂痕,因我的偏心。
這些孩子裡我最喜歡衡兒,但又覺得他心高氣傲,不宜嬌寵,故而分外嚴厲。仲平看出了我的偏心,衡兒看出了我的嚴厲,知光則被我一直忽視。
他們兄弟啊,早就有嫌隙了。
有今日也在情理之中。」
太上皇在對崔舒若說話,眼睛卻始終盯著天上的風箏,那些風箏都是幾個兒女小時候放過的。
崔舒若似乎明白了太上皇的意思,不曾開口,而是靜靜聆聽。
她就這麼安靜聽著太上皇講他們幾個兒時的趣事,講啊講,講到日頭將落。他突然又不見了,只是發怔。在崔舒若以為他不會說話的時候,突然問道:「你說,阿竇會不會怪我?」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