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而且她生了孩子以來,父母也沒說過來看看她跟孩子,那自己也沒必要再顧念什麼了。
見她是真的不在意,錢嬸他們自然也就放心了。
幾個人也就沒再多提,很快將此事揭過。
這日跟錢嬸他們吃過晌午飯,周松就帶著沈清竹回去了,回到屋裡,他跟對方說了王翠香的事。
對此,沈清竹沒什麼異議,讓他自己看著辦,他們不是什麼聖人,但也沒有心硬如鐵,在不給自己惹麻煩的情況下若是能幫別人一把,就當結個善緣。
他沒有怪自己多管閒事,周松也就放心了,幫人鋪了床讓他去補覺。
第六十七章
初二去吳蘭淑那裡串過門,陪人待了一天,順道給隔壁王嬸家也帶了禮,周松他們的親戚就算是走完了。
從初三開始,有些同村人偶爾會來他們家坐坐,閒聊幾句,維持一下鄰里關係,大多都是和善人。
一直到了初五,周松他們才打算去里長家走一趟,這次不只是串門的,也想跟人聊聊關於在村里辦學堂的事。
如今年也算過完了,要不了倆月村里就要忙起來,準備春耕,趁著還閒的時候,看能不能將事情敲定。
里長婆娘看見他們倆過來很是熱情,忙請他們到屋裡去坐。
他們家裡挺安靜,周松問了才知道,今日只有老兩口在,其他小輩這兩日都出去走遠親了,路途遠,沒讓他們跟著一道去折騰。
堂屋裡只有里長坐在爐子邊上剝烤花生吃,看見他們就招招手,「快來,烤烤火。」
周松話不多,但是個懂事兒的,每年都要來他這兒串個門,見著他也就習以為常,等人坐下,還給他們遞了花生。
里長婆娘方才是準備出門去隔壁人家嘮嘮閒嗑,一起做做衣裳的,但他們上門了,就想著留下待待客,跟著他們又坐下。
「沈小郎這還是第一次上門,日後可要常來走動。」
沈清竹笑著應了,邊接過周松剝好遞來的花生,放進嘴裡嘗了嘗,有焦香味,但又保留了生花生的清甜,還挺好吃的。
里長剝了顆花生,看一眼周松,道:「以前每回跟這小子提婚事,他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不願意多聊,誰成想啊,給我悶聲辦了件大事,直接把人沈小郎給娶回去了。」
「所以說這人與人啊,都是緣分。」里長婆娘笑嘆了句。
被長輩調侃,周松還有點不太好意思,轉頭看了眼沈清竹,對方笑著伸手過來,輕拍了拍他的手。
興許是周松先前一個人實在是太獨了,都覺得他怕不是要一個人過一輩子,突然成了親,又是沈清竹這麼個人物,村里熟識的人見了都是要調笑兩句的。
閒話幾句,還逐漸的開始往子嗣上拐了,關心兩人準備什麼時候要孩子。
為了轉移話題,也是為了趕緊辦正事,周松趕忙提起在村里辦學堂的事。
「啥?學堂?」里長一臉詫異,剛剝的花生都掉地上了。
「是,我確有此心,」沈清竹頓了頓,又道:「只是不知,里長對此有何想法?」
里長這會兒回過神,臉上詫異之色卻還未散去。
要問他想不想辦學堂,自然是想,那可是太想了。
前些年隔壁村籌辦了學堂,他心裡別提多羨慕了,村裡的孩子們能讀上書,總會有不一樣的選擇以及更好的出路。
若是真有那麼一個兩個能參加科舉,便是考個童生秀才的,那也是全村的榮光。
為此,也有不少村里人將自家孩子送到隔壁村去求學,可不但路途遠,每日前往實在不便,這束脩比他們本村都翻了一番,除此之外,還有紙張筆墨,以及所需書籍,都是消耗品,兩相疊加,一來,得好幾兩銀子。
這一年兩年的還好說,時日長了實在是掏不起,家裡也有好幾張嘴要吃飯的,不能全把銀錢砸在這看不到前路如何的求學上。
久而久之,也便沒什麼人家送孩子去了,只有那麼一兩家富戶還在堅持。
而且聽孩子說,教書的先生對他們本村孩子更上心,面對這些外村來的,態度敷衍許多。
因為這些事兒,里長不是沒有想過在棲山村辦個學堂,可場地好找,合適的先生卻難尋。
他們村里,沒有那般大學問的人,從別處找,沒有合適的門路,也不知靠不靠譜,而且外頭的讀書人,大多心高氣傲,怎會願意屈居於一個小小的村子。
就隔壁村的那位先生,也是他們自村出來的秀才,因此才能盡心。
到最後,此事便只能作罷了。
現下,卻是有人主動請纓。
里長不禁仔細的打量沈清竹,對方出身京地,多半是大家少爺,先不說學問,便是這氣度談吐,都不知強過隔壁村那位先生多
少倍,唯一的妨礙,也就他這坤澤的身份了。
看他不說話,沈清竹與周松對視一眼,道:「里長可是有何顧慮?」
里長頓了頓,道:「沈小郎,你到底是個坤澤……」
沈清竹聞言,眉梢微揚,直言道:「里長是覺著,我不該如此拋頭露面?」
里長連忙擺手,「不是那意思,我不是那等迂腐之人,沈小郎莫要誤會,只是先生一職看似只是教教書,很是清閒,實則耗力又耗神,你身子單薄,我怕你頂不住辛苦,而且,村里不是所有人都明事理,我擔心到時有什麼閒言碎語,惹了你不快。」
見她是真的不在意,錢嬸他們自然也就放心了。
幾個人也就沒再多提,很快將此事揭過。
這日跟錢嬸他們吃過晌午飯,周松就帶著沈清竹回去了,回到屋裡,他跟對方說了王翠香的事。
對此,沈清竹沒什麼異議,讓他自己看著辦,他們不是什麼聖人,但也沒有心硬如鐵,在不給自己惹麻煩的情況下若是能幫別人一把,就當結個善緣。
他沒有怪自己多管閒事,周松也就放心了,幫人鋪了床讓他去補覺。
第六十七章
初二去吳蘭淑那裡串過門,陪人待了一天,順道給隔壁王嬸家也帶了禮,周松他們的親戚就算是走完了。
從初三開始,有些同村人偶爾會來他們家坐坐,閒聊幾句,維持一下鄰里關係,大多都是和善人。
一直到了初五,周松他們才打算去里長家走一趟,這次不只是串門的,也想跟人聊聊關於在村里辦學堂的事。
如今年也算過完了,要不了倆月村里就要忙起來,準備春耕,趁著還閒的時候,看能不能將事情敲定。
里長婆娘看見他們倆過來很是熱情,忙請他們到屋裡去坐。
他們家裡挺安靜,周松問了才知道,今日只有老兩口在,其他小輩這兩日都出去走遠親了,路途遠,沒讓他們跟著一道去折騰。
堂屋裡只有里長坐在爐子邊上剝烤花生吃,看見他們就招招手,「快來,烤烤火。」
周松話不多,但是個懂事兒的,每年都要來他這兒串個門,見著他也就習以為常,等人坐下,還給他們遞了花生。
里長婆娘方才是準備出門去隔壁人家嘮嘮閒嗑,一起做做衣裳的,但他們上門了,就想著留下待待客,跟著他們又坐下。
「沈小郎這還是第一次上門,日後可要常來走動。」
沈清竹笑著應了,邊接過周松剝好遞來的花生,放進嘴裡嘗了嘗,有焦香味,但又保留了生花生的清甜,還挺好吃的。
里長剝了顆花生,看一眼周松,道:「以前每回跟這小子提婚事,他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不願意多聊,誰成想啊,給我悶聲辦了件大事,直接把人沈小郎給娶回去了。」
「所以說這人與人啊,都是緣分。」里長婆娘笑嘆了句。
被長輩調侃,周松還有點不太好意思,轉頭看了眼沈清竹,對方笑著伸手過來,輕拍了拍他的手。
興許是周松先前一個人實在是太獨了,都覺得他怕不是要一個人過一輩子,突然成了親,又是沈清竹這麼個人物,村里熟識的人見了都是要調笑兩句的。
閒話幾句,還逐漸的開始往子嗣上拐了,關心兩人準備什麼時候要孩子。
為了轉移話題,也是為了趕緊辦正事,周松趕忙提起在村里辦學堂的事。
「啥?學堂?」里長一臉詫異,剛剝的花生都掉地上了。
「是,我確有此心,」沈清竹頓了頓,又道:「只是不知,里長對此有何想法?」
里長這會兒回過神,臉上詫異之色卻還未散去。
要問他想不想辦學堂,自然是想,那可是太想了。
前些年隔壁村籌辦了學堂,他心裡別提多羨慕了,村裡的孩子們能讀上書,總會有不一樣的選擇以及更好的出路。
若是真有那麼一個兩個能參加科舉,便是考個童生秀才的,那也是全村的榮光。
為此,也有不少村里人將自家孩子送到隔壁村去求學,可不但路途遠,每日前往實在不便,這束脩比他們本村都翻了一番,除此之外,還有紙張筆墨,以及所需書籍,都是消耗品,兩相疊加,一來,得好幾兩銀子。
這一年兩年的還好說,時日長了實在是掏不起,家裡也有好幾張嘴要吃飯的,不能全把銀錢砸在這看不到前路如何的求學上。
久而久之,也便沒什麼人家送孩子去了,只有那麼一兩家富戶還在堅持。
而且聽孩子說,教書的先生對他們本村孩子更上心,面對這些外村來的,態度敷衍許多。
因為這些事兒,里長不是沒有想過在棲山村辦個學堂,可場地好找,合適的先生卻難尋。
他們村里,沒有那般大學問的人,從別處找,沒有合適的門路,也不知靠不靠譜,而且外頭的讀書人,大多心高氣傲,怎會願意屈居於一個小小的村子。
就隔壁村的那位先生,也是他們自村出來的秀才,因此才能盡心。
到最後,此事便只能作罷了。
現下,卻是有人主動請纓。
里長不禁仔細的打量沈清竹,對方出身京地,多半是大家少爺,先不說學問,便是這氣度談吐,都不知強過隔壁村那位先生多
少倍,唯一的妨礙,也就他這坤澤的身份了。
看他不說話,沈清竹與周松對視一眼,道:「里長可是有何顧慮?」
里長頓了頓,道:「沈小郎,你到底是個坤澤……」
沈清竹聞言,眉梢微揚,直言道:「里長是覺著,我不該如此拋頭露面?」
里長連忙擺手,「不是那意思,我不是那等迂腐之人,沈小郎莫要誤會,只是先生一職看似只是教教書,很是清閒,實則耗力又耗神,你身子單薄,我怕你頂不住辛苦,而且,村里不是所有人都明事理,我擔心到時有什麼閒言碎語,惹了你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