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
藺昭連連擺手,言不敢當。
眾人又開始你一言我一語,藺昭聽不清苦笑,楊遠昌見狀抬了抬手:「肅靜,一人說,一人說!」
「咱們這樣相爺聽不清楚!」
藺昭亦笑:「諸位大人,不妨去正堂慢慢道來?」
諸人便隨藺昭轉到正堂,沏了茶,推舉楊遠昌告知藺昭太子和吳王的變故,楊遠昌語氣沉重,藺昭聽著聽著,漸鎖兩眉。
「怎會如此。」他唏噓。
「所以下官等人才來找相爺拿主意!」
藺昭聽著,微微點頭,楊遠昌續道:「咱們這趟來,唉,太子與吳王俱去,身有疾者不可繼位——」
楚王難擔大統,按理惠王最合適,但惠王是個傻子……
楊遠昌要再講下去,藺昭卻怒目打斷:「楊大人!」
他太過激動,言罷咳嗽,一臉惶恐:「這全依聖意,非是在下可以議論的!」
藺昭拂袖:「藺某無禮,要送客了!」
「相爺,藺相——咱們幾個真心糾結啊!」諸人視藺昭為主心骨,這才眼巴巴跑來,央求不肯方,藺昭卻態度堅決,表明自己縱容不賦閒,也不絕參與。
他被攔得狠了,無法脫身,竟急得咳嗽起來,身往前顫,公孫明方慌張扶住:「公子!」
藺昭駝起背,一場病白了頭髮,憔悴了面容,令他瞧著老了許多。身後掉光葉子的海棠樹枯枝搖晃,公孫蹙眉央求諸客:「諸位大人,咱家公子這身子您們也是眼見了的,就別為難他了!」
楊遠昌等人默默佇了會,知不能再堅持,溫聲告辭,不忘囑咐藺昭好生修養,袁聰亦混在人群里附議:「藺相好好養身體。」
眾人辭別,其中有四、五人住在東市附近,順路同行,路上聽得線報,吳王餘黨竟又戕害麗陽公主。眾人急匆匆折返,由楊其遠帶頭,再次奔赴藺府。
而府內,送走訪客的藺昭一臉倦意,吩咐公孫:「我躺著睡會。」
公孫點頭:「公子辛苦,要多歇息。」
妙儀要跟,卻被公孫伸臂攔住,擋在門外。
公孫立定,守在門外,右指默默捻動佛珠。
藺昭獨回房中。
抬手抽掉發簪,正準備上床「養病」,卻定住身,盯看床幔,良久,藺昭手往枕下探去——枕頭的位置也變了。
另有訪客至。
藺昭轉開機關,拾級往下密室,不待到底便抽出袖裡劍,朝那背身正面對牌位的不速之客刺去。
只耀兩個劍花,劍鋒就被訪客二指夾住。
來人轉身,衣衫襤褸,竟是司馬立清。
第69章 圓九
司馬立清眯著眼, 笑盈盈望藺昭,藺昭卻並不想同他笑,別過頭去。
司馬見狀, 負手望天, 將天頂上的昴日星官打量,接著又環視周遭, 牌位挨個看了一圈——他剛才也曾看過,沒有藺獲的。
藺同僚可真大度。
司馬立清記起早年拜訪藺府的事,笑道:「藺相,你小時候,老夫還曾聽你彈過一回琴。」
相府後院的小公子,連彈好幾首曲子,無論宮商徵羽, 竟皆聽出不平。
那時候他想,七、八歲小孩, 能有什麼心氣不順呢?
「現在還彈嗎?」司馬又問。
藺昭發現有一隻白燭滅了, 近前點火, 披髮遮住半邊面頰, 不見神色,亦不作答。
司馬追了兩步,站在藺昭身後,幽幽嘆道:「前年我去了趟淮西,陛下休養生息,這二十年來,已草木重綠, 歲有餘糧,」司馬頓了頓, 「已經鮮少見流民了。」
淮西一帶重歸富足安定,司馬不禁想起魏婉,她這一代已經不大知道游家事了,何況眼下淮西,活著的還有比魏婉更年輕的一代。
「今日淮西已非昨日淮西。」
「藺相何不放下?」
藺昭唇抿一線,勸人成佛,天打雷劈。
他自然知道昨事今非,成王敗寇。如今提起淮西一役,只有《桃花媒》里唱的,「諸將收復淮西,捷報頻傳,壯士挽天河」
新點的那隻燭燃高了,他剪去半截火苗,淡淡回道:「花木不明人事,青山猶哭。」
司馬知會被嗆聲,並不氣餒,繼續勸道:「藺相若信佛向道,心境興許會平和許多。」
像他這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不在乎萬物,便能放下名利,亦放屠刀。
藺昭卻似乎聽茬了司馬的話,轉身指向正中央一排排牌位,青絲微揚,勾唇笑問:「司馬將軍是建議在這裡立尊菩薩,或者天尊?」
司馬一愣,少傾,前邁一步,從佇立藺昭身後改為並立,回應道:「未嘗不可。」
藺昭卻嗤之以鼻,若菩薩真能顯靈,當年為何不保佑游氏一族?
更何況司馬擅自闖入密室許久,張望了好幾回,卻不上香,不敬酒,不跪拜。他手上可是血債纍纍。
藺昭不滿,輕呵:「我可不是你這樣的懦夫。」
遭了那麼多孽,殺了那麼多淮西人,上又混不出明堂,人生一敗塗地,便遁入空門。
這樣的出家,與逃避何異?
司馬又楞了會,忖藺昭為何會有此一說。
反應過來,繼續勸道:「非也、非也,貧道遁入妙門,只因道家無為,佛家不執,皆講的是一個無私無偏、無痴無嗔、無欲無求、無舍無棄,無為無我的道理。」
眾人又開始你一言我一語,藺昭聽不清苦笑,楊遠昌見狀抬了抬手:「肅靜,一人說,一人說!」
「咱們這樣相爺聽不清楚!」
藺昭亦笑:「諸位大人,不妨去正堂慢慢道來?」
諸人便隨藺昭轉到正堂,沏了茶,推舉楊遠昌告知藺昭太子和吳王的變故,楊遠昌語氣沉重,藺昭聽著聽著,漸鎖兩眉。
「怎會如此。」他唏噓。
「所以下官等人才來找相爺拿主意!」
藺昭聽著,微微點頭,楊遠昌續道:「咱們這趟來,唉,太子與吳王俱去,身有疾者不可繼位——」
楚王難擔大統,按理惠王最合適,但惠王是個傻子……
楊遠昌要再講下去,藺昭卻怒目打斷:「楊大人!」
他太過激動,言罷咳嗽,一臉惶恐:「這全依聖意,非是在下可以議論的!」
藺昭拂袖:「藺某無禮,要送客了!」
「相爺,藺相——咱們幾個真心糾結啊!」諸人視藺昭為主心骨,這才眼巴巴跑來,央求不肯方,藺昭卻態度堅決,表明自己縱容不賦閒,也不絕參與。
他被攔得狠了,無法脫身,竟急得咳嗽起來,身往前顫,公孫明方慌張扶住:「公子!」
藺昭駝起背,一場病白了頭髮,憔悴了面容,令他瞧著老了許多。身後掉光葉子的海棠樹枯枝搖晃,公孫蹙眉央求諸客:「諸位大人,咱家公子這身子您們也是眼見了的,就別為難他了!」
楊遠昌等人默默佇了會,知不能再堅持,溫聲告辭,不忘囑咐藺昭好生修養,袁聰亦混在人群里附議:「藺相好好養身體。」
眾人辭別,其中有四、五人住在東市附近,順路同行,路上聽得線報,吳王餘黨竟又戕害麗陽公主。眾人急匆匆折返,由楊其遠帶頭,再次奔赴藺府。
而府內,送走訪客的藺昭一臉倦意,吩咐公孫:「我躺著睡會。」
公孫點頭:「公子辛苦,要多歇息。」
妙儀要跟,卻被公孫伸臂攔住,擋在門外。
公孫立定,守在門外,右指默默捻動佛珠。
藺昭獨回房中。
抬手抽掉發簪,正準備上床「養病」,卻定住身,盯看床幔,良久,藺昭手往枕下探去——枕頭的位置也變了。
另有訪客至。
藺昭轉開機關,拾級往下密室,不待到底便抽出袖裡劍,朝那背身正面對牌位的不速之客刺去。
只耀兩個劍花,劍鋒就被訪客二指夾住。
來人轉身,衣衫襤褸,竟是司馬立清。
第69章 圓九
司馬立清眯著眼, 笑盈盈望藺昭,藺昭卻並不想同他笑,別過頭去。
司馬見狀, 負手望天, 將天頂上的昴日星官打量,接著又環視周遭, 牌位挨個看了一圈——他剛才也曾看過,沒有藺獲的。
藺同僚可真大度。
司馬立清記起早年拜訪藺府的事,笑道:「藺相,你小時候,老夫還曾聽你彈過一回琴。」
相府後院的小公子,連彈好幾首曲子,無論宮商徵羽, 竟皆聽出不平。
那時候他想,七、八歲小孩, 能有什麼心氣不順呢?
「現在還彈嗎?」司馬又問。
藺昭發現有一隻白燭滅了, 近前點火, 披髮遮住半邊面頰, 不見神色,亦不作答。
司馬追了兩步,站在藺昭身後,幽幽嘆道:「前年我去了趟淮西,陛下休養生息,這二十年來,已草木重綠, 歲有餘糧,」司馬頓了頓, 「已經鮮少見流民了。」
淮西一帶重歸富足安定,司馬不禁想起魏婉,她這一代已經不大知道游家事了,何況眼下淮西,活著的還有比魏婉更年輕的一代。
「今日淮西已非昨日淮西。」
「藺相何不放下?」
藺昭唇抿一線,勸人成佛,天打雷劈。
他自然知道昨事今非,成王敗寇。如今提起淮西一役,只有《桃花媒》里唱的,「諸將收復淮西,捷報頻傳,壯士挽天河」
新點的那隻燭燃高了,他剪去半截火苗,淡淡回道:「花木不明人事,青山猶哭。」
司馬知會被嗆聲,並不氣餒,繼續勸道:「藺相若信佛向道,心境興許會平和許多。」
像他這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不在乎萬物,便能放下名利,亦放屠刀。
藺昭卻似乎聽茬了司馬的話,轉身指向正中央一排排牌位,青絲微揚,勾唇笑問:「司馬將軍是建議在這裡立尊菩薩,或者天尊?」
司馬一愣,少傾,前邁一步,從佇立藺昭身後改為並立,回應道:「未嘗不可。」
藺昭卻嗤之以鼻,若菩薩真能顯靈,當年為何不保佑游氏一族?
更何況司馬擅自闖入密室許久,張望了好幾回,卻不上香,不敬酒,不跪拜。他手上可是血債纍纍。
藺昭不滿,輕呵:「我可不是你這樣的懦夫。」
遭了那麼多孽,殺了那麼多淮西人,上又混不出明堂,人生一敗塗地,便遁入空門。
這樣的出家,與逃避何異?
司馬又楞了會,忖藺昭為何會有此一說。
反應過來,繼續勸道:「非也、非也,貧道遁入妙門,只因道家無為,佛家不執,皆講的是一個無私無偏、無痴無嗔、無欲無求、無舍無棄,無為無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