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立德篇》,老師敕神
乘勝追擊,洪有志率領兵甲進駐大屯山村寨,接管了蔡通判的一切,最後押解著數十口箱子回城。
箱內裝載著的,都是金銀財寶。
如此大的數目,足以表明蔡通判搜颳得是何等狠厲。
這些錢財全部充公,然後用作擴建學堂、重修府城、修築新碼頭等。
一系列工程,皆有助於民生。
羅剎海洲物產豐饒,乃是一大寶地,只是長期以來,被四大神部落把持控制,難以得到發展。
陳晉他們要做的,就是打破限制,開墾良田,建設果園,發掘山上的藥材木料,推動貿易……
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
而當這些行業蓬勃發展起來後,所繳納的稅賦又能反哺回府衙這邊,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這般可持續性的做法,和以前四大神們只會利用信仰教義,拼命壓榨百姓民眾的供奉,截然不同。
所能取得的成效也完全不同。
當過了秋,過了冬,過了年。
一座煥然一新的羅剎府城拔地而起,占地面積比以前整整大了一圈,城牆高了兩倍有餘,城裡頭,街區規劃整齊,房屋排列美觀,街道也不再是黃泥路,而是夯實的青磚路。
比起巨大變化的街道民居,府衙反而幾無改變,依然顯得簡陋。
皆因陳晉有令,要把錢都用在民生上,官府衙門,只是個辦事機構,用不著高大輝煌。
如此做法,更讓民眾歸心。
到了如今,滿城百姓,除了海王龍神外,幾無其他的神像供奉了。
府城翻天覆地的變化,產生了橋頭堡的作用,以此為中心,不斷朝周邊輻射,影響到了眾多的土人村寨。
在其中,陳晉主推學堂私塾,宣揚文廟,以《三字經》等為教材,開始不設限額地招收童子學生。
孩子才是真正的未來,把他們教化好了,就等於占據了真正的陣地。
……
在羅剎海洲,四季常春,季節上的變化並不明顯。
不過看著府衙後宅那株新種的棗樹生機勃勃地長出了綠芽,陳晉就感受得到:
春天來了!
新的一年,新的一春,萬物換新。
譬如這樹、譬如這城、譬如這地,以及千山萬水。
還有內景觀中的文廟!
陳晉甚至記不得具體是哪一天的晚上,當他進入內景觀,來到廟裡,就見到裡頭豎立起了一座聖人神像。
此像和羅剎府城隔壁的文廟神像如出一轍,高冠博帶,面目模糊。
兩者互為鏡像,仿佛不分彼此。
在這一瞬間,陳晉對於觀想法門的領悟躍然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在以前,他觀想的都是世上既有的事物,而或人群。
在主觀意識範疇內,外在的人與事物,基本都屬於成品,也就是說它們的屬性大都是為固定,很難再進行改變。
如此情況下,你去觀想它們,惟有接受它們。
但這一次不同。
雖然聖人神像的胚體是老胡等人打造雕刻而成,可最後裝髒、加持開光等最重要的部分,卻都是陳晉親自完成的。
他造出來的聖人神像,然後自己再來觀想,最後誕生在內景觀中。
這就形成了一種閉環。
儼然有了造物的意味。
更代表著從此以後,在這些事情上,不再受制於外人,而能做到自產自銷了。
這是一種質的飛躍,進入了「神」的範圍。
<div class="contentadv"><div id="txtmid">
陳晉隨即在這尊聖人神像上找到了新的修行法門:《立德篇》。
《三立經》,三個篇幅,立功立言立德。
至此,全部變現。
其中《立功篇》對應著《永字八劍》;《立言篇》對應的是文氣神韻;
那最後的《立德篇》呢?
通過仔細研讀參詳,陳晉得出一個名叫「道德錢」的概念。
之所以說是概念,皆因其獲得的難度簡直非人所想。
俗話常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所謂「完人」,那就是聖人了。
只有品德高尚到極高的程度,才能成為聖人。
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陳晉自我感覺,自己算是個好人,但捫心自問,距離「思無邪」的境界還相差甚遠,難以做不到。
立功練劍,立言寫詩詞文章,立德就是要言行如一,躬行踐履。
其中難度不言而喻。
就說他這趟自動請纓來羅剎海洲上任當官,初衷亦非是來改造土人,帶領這裡的老百姓發家致富的。
他的出發點,本就是為了探討發掘出《立德篇》。
此為私心。
大公無私,談何容易?
私德與公德,兩者還要合二為一,不存瑕疵……
難怪儒道千百年來的追求和宣揚,到了如今,往往虛有其表,甚至背道而馳了。
因為做不到,所以乾脆只套了個皮,打著「仁義」的旗號,卻來為非作歹,中飽私囊。
正如當初顧樂遊說的「天下貪官污吏,哪個不是讀書人」?
陳晉想得更多,更遠,他想起了變質的江州文廟,那裡的「聖人」是不是也因此而陷入自我懷疑的境地,從而導致各種妄想,狂想,而最終墮落腐化?
才變成了充滿惡意的樣子?
原來仙佛大道破碎,聖人之道,也是前程斷折了的。
把《立德篇》的法門口訣讀完熟記之後,陳晉不禁長長嘆了口氣。
要在這俗世濁流中當聖人,根本不可能。
倒不是說這《立德篇》就失去了意義,沒了用處,在前期,與文廟結合,依然有著諸多實用的功效。
首要一個,正是敕神!
陳晉現學現用,開始嘗試,而對象正是老師蘇孝文。
敕神之權,十分重要,在俗世中,向來由朝廷把持,不容別人染指。
總之一句話,不得朝廷認可同意,那就是淫祀野神,不得進行祭祀供奉。
但有發現,必將剷除。
不過對於現在的乾朝,已然出現了失控的跡象,地方亂象叢生,俗神多如牛毛,爭奪祭祀香火。
朝廷原本成立的巡捕司來進行管治,但隨著巡捕司在與內廠的鬥爭中失敗,這些事情就失去了控制,變得亂糟糟了。
天下大勢,陳晉無力來管,眼下他要做的,是把老師敕神,讓他徹底擺脫孤魂野鬼的狀態,凝聚成鬼神相。
學了《立德篇》後,此事便不再難。
自家文廟,英靈入供,順理成章。
難的是如何把老師的神像在現實世界中推出來,並被大眾接受,給予香火祭拜。
第一步,陳晉把蘇孝文的畫像畫出,交給老胡等工匠,挑選良木,雕刻成一尊神像;
第二步,陳晉親力親為,給老師的神像裝髒開光,隨後擺放進文廟中,立在聖人神像左側;
第三步,陳晉給老師編撰故事,其實都是事實,以蘇孝文在高州府教書育人的事跡為藍本……
只可惜這裡是羅剎海洲,而不是嶺南,如果在嶺南,該事跡故事會更好地被接受和傳誦。
不過陳晉身為蘇孝文的親傳弟子,親身下場來給老師做宣傳,以其現在的威望聲名,效果卓著。
蘇孝文的神位,穩了。
箱內裝載著的,都是金銀財寶。
如此大的數目,足以表明蔡通判搜颳得是何等狠厲。
這些錢財全部充公,然後用作擴建學堂、重修府城、修築新碼頭等。
一系列工程,皆有助於民生。
羅剎海洲物產豐饒,乃是一大寶地,只是長期以來,被四大神部落把持控制,難以得到發展。
陳晉他們要做的,就是打破限制,開墾良田,建設果園,發掘山上的藥材木料,推動貿易……
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
而當這些行業蓬勃發展起來後,所繳納的稅賦又能反哺回府衙這邊,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這般可持續性的做法,和以前四大神們只會利用信仰教義,拼命壓榨百姓民眾的供奉,截然不同。
所能取得的成效也完全不同。
當過了秋,過了冬,過了年。
一座煥然一新的羅剎府城拔地而起,占地面積比以前整整大了一圈,城牆高了兩倍有餘,城裡頭,街區規劃整齊,房屋排列美觀,街道也不再是黃泥路,而是夯實的青磚路。
比起巨大變化的街道民居,府衙反而幾無改變,依然顯得簡陋。
皆因陳晉有令,要把錢都用在民生上,官府衙門,只是個辦事機構,用不著高大輝煌。
如此做法,更讓民眾歸心。
到了如今,滿城百姓,除了海王龍神外,幾無其他的神像供奉了。
府城翻天覆地的變化,產生了橋頭堡的作用,以此為中心,不斷朝周邊輻射,影響到了眾多的土人村寨。
在其中,陳晉主推學堂私塾,宣揚文廟,以《三字經》等為教材,開始不設限額地招收童子學生。
孩子才是真正的未來,把他們教化好了,就等於占據了真正的陣地。
……
在羅剎海洲,四季常春,季節上的變化並不明顯。
不過看著府衙後宅那株新種的棗樹生機勃勃地長出了綠芽,陳晉就感受得到:
春天來了!
新的一年,新的一春,萬物換新。
譬如這樹、譬如這城、譬如這地,以及千山萬水。
還有內景觀中的文廟!
陳晉甚至記不得具體是哪一天的晚上,當他進入內景觀,來到廟裡,就見到裡頭豎立起了一座聖人神像。
此像和羅剎府城隔壁的文廟神像如出一轍,高冠博帶,面目模糊。
兩者互為鏡像,仿佛不分彼此。
在這一瞬間,陳晉對於觀想法門的領悟躍然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在以前,他觀想的都是世上既有的事物,而或人群。
在主觀意識範疇內,外在的人與事物,基本都屬於成品,也就是說它們的屬性大都是為固定,很難再進行改變。
如此情況下,你去觀想它們,惟有接受它們。
但這一次不同。
雖然聖人神像的胚體是老胡等人打造雕刻而成,可最後裝髒、加持開光等最重要的部分,卻都是陳晉親自完成的。
他造出來的聖人神像,然後自己再來觀想,最後誕生在內景觀中。
這就形成了一種閉環。
儼然有了造物的意味。
更代表著從此以後,在這些事情上,不再受制於外人,而能做到自產自銷了。
這是一種質的飛躍,進入了「神」的範圍。
<div class="contentadv"><div id="txtmid">
陳晉隨即在這尊聖人神像上找到了新的修行法門:《立德篇》。
《三立經》,三個篇幅,立功立言立德。
至此,全部變現。
其中《立功篇》對應著《永字八劍》;《立言篇》對應的是文氣神韻;
那最後的《立德篇》呢?
通過仔細研讀參詳,陳晉得出一個名叫「道德錢」的概念。
之所以說是概念,皆因其獲得的難度簡直非人所想。
俗話常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所謂「完人」,那就是聖人了。
只有品德高尚到極高的程度,才能成為聖人。
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陳晉自我感覺,自己算是個好人,但捫心自問,距離「思無邪」的境界還相差甚遠,難以做不到。
立功練劍,立言寫詩詞文章,立德就是要言行如一,躬行踐履。
其中難度不言而喻。
就說他這趟自動請纓來羅剎海洲上任當官,初衷亦非是來改造土人,帶領這裡的老百姓發家致富的。
他的出發點,本就是為了探討發掘出《立德篇》。
此為私心。
大公無私,談何容易?
私德與公德,兩者還要合二為一,不存瑕疵……
難怪儒道千百年來的追求和宣揚,到了如今,往往虛有其表,甚至背道而馳了。
因為做不到,所以乾脆只套了個皮,打著「仁義」的旗號,卻來為非作歹,中飽私囊。
正如當初顧樂遊說的「天下貪官污吏,哪個不是讀書人」?
陳晉想得更多,更遠,他想起了變質的江州文廟,那裡的「聖人」是不是也因此而陷入自我懷疑的境地,從而導致各種妄想,狂想,而最終墮落腐化?
才變成了充滿惡意的樣子?
原來仙佛大道破碎,聖人之道,也是前程斷折了的。
把《立德篇》的法門口訣讀完熟記之後,陳晉不禁長長嘆了口氣。
要在這俗世濁流中當聖人,根本不可能。
倒不是說這《立德篇》就失去了意義,沒了用處,在前期,與文廟結合,依然有著諸多實用的功效。
首要一個,正是敕神!
陳晉現學現用,開始嘗試,而對象正是老師蘇孝文。
敕神之權,十分重要,在俗世中,向來由朝廷把持,不容別人染指。
總之一句話,不得朝廷認可同意,那就是淫祀野神,不得進行祭祀供奉。
但有發現,必將剷除。
不過對於現在的乾朝,已然出現了失控的跡象,地方亂象叢生,俗神多如牛毛,爭奪祭祀香火。
朝廷原本成立的巡捕司來進行管治,但隨著巡捕司在與內廠的鬥爭中失敗,這些事情就失去了控制,變得亂糟糟了。
天下大勢,陳晉無力來管,眼下他要做的,是把老師敕神,讓他徹底擺脫孤魂野鬼的狀態,凝聚成鬼神相。
學了《立德篇》後,此事便不再難。
自家文廟,英靈入供,順理成章。
難的是如何把老師的神像在現實世界中推出來,並被大眾接受,給予香火祭拜。
第一步,陳晉把蘇孝文的畫像畫出,交給老胡等工匠,挑選良木,雕刻成一尊神像;
第二步,陳晉親力親為,給老師的神像裝髒開光,隨後擺放進文廟中,立在聖人神像左側;
第三步,陳晉給老師編撰故事,其實都是事實,以蘇孝文在高州府教書育人的事跡為藍本……
只可惜這裡是羅剎海洲,而不是嶺南,如果在嶺南,該事跡故事會更好地被接受和傳誦。
不過陳晉身為蘇孝文的親傳弟子,親身下場來給老師做宣傳,以其現在的威望聲名,效果卓著。
蘇孝文的神位,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