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朋友們在祝青臣剛剛批覆過的文書里,找到了他對自己喪禮的安排。

  停靈在文淵殿,棺材去西街鋪子定一個,十兩銀子的就夠了,鋪子裡還會送香燭和紙錢。

  朋友們不必太過悲痛,若是實在思念,想起他時,給他寫一篇祭文就好。

  下葬之時,更不需要什麼陪葬品,把他小時候玩過的玩具、寫過的文章,還有小時候李鉞幫他修好的那個木馬,和他放在一起就好了。

  他說自己跑不動,要靠那個木馬帶著他。

  他還說自己命淺福薄,年紀輕輕,受不起排場太大的喪禮。

  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只是想省錢。

  前線戰事吃緊,他不想在這種事情上花費太多。

  一切按照他的意願進行,唯有一件——

  朋友們還是派人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遠在前線的李鉞。

  他們都清楚李鉞和祝青臣的情意,也知道李鉞的脾氣。

  若是不告訴李鉞,等李鉞回來之後,只怕會瘋魔。

  結果,他們派去送信的人前腳剛出去,李鉞後腳就回來了。

  原來早在前幾天,李鉞得知祝青臣被困雪地,纏綿病榻的時候,就已經安排好了一切,馬不停蹄往回趕。

  只可惜,還是遲了一步。

  祝青臣被送到文淵殿,安頓下來之後,李鉞才趕回來。

  終究沒能見到最後一面。

  李鉞扶著棺材,不敢置信地伸出手,去觸碰祝青臣冰冷的臉頰。

  隨後力氣加重,他揉搓著祝青臣的臉頰,捧著他的臉,用自己的臉頰緊緊地貼著祝青臣的臉。

  在燭火照不見的地方,趁所有人都看不見,李鉞緊緊地抱著祝青臣的臉,細碎的親吻落在他的臉頰上。

  直到親衛上前,把他拉開。

  緊跟著,李鉞拿著祝青臣穿過的官服,爬到屋頂傷、城牆上招魂,又請了方士道士來作法。

  折騰了三天,屋頂上積雪厚重,李鉞站在白茫茫一片之中,痛哭出聲。

  哭過之後,李鉞打起精神,開始操持祝青臣的喪禮。

  原先那個十兩銀子的棺材不能再用,附贈的香燭和紙錢也不能再用。

  李鉞給祝青臣換了一個十六人抬的厚重棺材,殿中粗布全部換成了絲綢,蠟燭也換成了長生燭。

  朋友們把祝青臣臨終前批寫的文書給他看,李鉞只看了一眼,便暴跳如雷。

  「什麼福薄命淺?祝卿卿是天底下福氣最深厚的人!我說他配得上,他就配得上!」

  為了配得上祝青臣,李鉞在鳳翔城匆匆祭天登基,給祝青臣擬了一個長長長的封號。

  三日三夜,他坐在文淵殿裡,抱著一塊厚重名貴的木頭,拿著刻刀,一筆一划將封號刻上去。

  他又召見了城裡的幾個文官,讓他們給祝青臣寫一篇文章。

  他說,祝青臣出生之時,天降異象。

  他還說,祝青臣是神仙下凡,如今不過是回天上去了。

  官員們都是和他們一起長大的,對李鉞的話有所懷疑,李鉞便道:「我和祝卿卿從小一起長大,他是不是神仙,我能不知道嗎?」

  沒有辦法,官員們只能按照李鉞說的來寫。

  喪禮法事持續了七七四十九天。

  李鉞派人在鳳翔城外緊急開鑿了一個陵寢,暫時把祝青臣的棺槨放在裡面。

  李鉞在陵寢前起誓,不到三年,一定把祝青臣接去京城。

  做完這些事情,李鉞便帶著祝青臣小時候用過的一截短短的毛筆,重新奔赴戰場。

  祝青臣從前就叮囑過他,凡事莫出頭,韜光養晦為上策。

  可是如今,各路人馬之中,李鉞率先稱帝。

  這同時引起了各路叛軍和朝廷的注意。

  他們一起向李鉞發難,同時將矛頭對準李鉞。

  最嚴重的一次,是敵方將領嘲笑李鉞。

  他們說,就死了個祝青臣,他怎麼跟死了姘頭似的?

  李鉞騎在戰馬上,戴著頭盔,手持長戟,登時紅了眼睛,策馬入陣,把敵軍將領全部斬落馬下。

  最後一個將領,正巧就是嘲笑得最厲害的那個。

  他跌在馬下,屁滾尿流地求李鉞放過他。

  李鉞沒有猶豫,手起刀落,那人圓滾滾的腦袋落在地上,滾得很遠。

  這下子,所有人都知道了,死掉的那個祝青臣是李鉞的逆鱗。

  陣前叫罵,就算是罵李鉞本人,也不能罵祝青臣。

  可就算他們什麼都不說,李鉞照樣戰無不勝。他率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

  好幾次被暗算,身受重傷,也攻城不誤。

  三年後,李鉞攻下京城。

  他把前朝皇族、貪官污吏斬殺殆盡,安排好京城守衛,便馬不停蹄地趕往鳳翔。

  他要把祝卿卿接過來。

  另外,他要在祝卿卿的那串封號中間,再加一個——

  皇后。

  在京城眾人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李鉞已經把祝青臣的棺槨接到宮裡了。

  從鳳翔城來的官員們,雖然震驚,卻不意外。

  李鉞和祝青臣感情深厚,李鉞做出這樣的事情,很荒唐,卻並不在他們的意料之外。

  他們和祝青臣也是極好的朋友,縱使震驚,也絕不會插手。

  這是祝青臣應該得到的。

  但京城裡的世家就不是這麼想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