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阿巧正幸福地閉上雙眼,等待著刻骨銘心的那一刻的到來,忽然,阿明像只卸去內臟的麵粉袋,一下子癱軟了下來,翻坐在一邊。阿巧好詫異,睜大雙眼向阿明看去,只見阿明羞愧地低下了腦袋,轉過了身子。月光下,阿明的短褲門襟上,一片晶亮,一片水濕……
“我從來沒有過……”阿明羞愧難言,說不出口。
阿巧很快明白這是怎麼回事,略一愣怔,她不由輕輕地抽拉了起來,她像換了個人似的,溫柔地緊緊依偎在阿明的身邊,伸出藕節似的雙手,用力圈住了阿明的頸脖,湊在阿明耳邊呢喃道:“阿明,我是我害了你……”
“不,阿巧,是我害了你……”阿明也無聲地哭了,大顆大顆的淚珠像斷了線的珍珠似的接連而下。
這時,阿明發現手裡多了件東西,硬綁綁、圓鼓鼓的,定睛一看,一隻繡花手繃!
阿明像狼似的嗥叫了一聲,一撒手,把阿巧手中的那把蒲扇與那個手繃扔到了遠遠的牆角里,緊接著,他再一次瘋也似的把阿巧沒頭沒腦地死死地擁抱在懷抱里……
第28章 善結緣消淡矛盾心,勇少年義懲邪惡人
自從柴屋那晚後,姚阿巧一旦平下心來,心中總有隱隱一種褻罪感,尤其是當她每天早晚坐進佛堂,面對觀音菩薩像時,這種心情更為強烈。發誓這是最後一次,從此與阿明一刀兩斷。但是,當她一看到阿明的身影時,她好不容易立下的決心便頃刻讓土崩瓦解了。與此同時,另一個姚阿巧在她心中執拗地勸說著:憑什么姓蔣的可以三妻四妾,在外邊尋花問柳,無法無天,而你阿巧就非要死守著什麼貞節苦熬一輩子呢?難道你就為了這豪華的住宅與優越的生活,甘心情願守一輩子活寡嗎?
每每想到這裡,姚阿巧心裡就得到了些許安慰,她就再也舉不起斬斷自己與阿明之間的那把刀了。她只能以更加虔誠的心理,向佛祖祈褥,懇求佛祖原諒她的過過失,減輕她的罪孽。
於是,她更加信奉佛教了。
她在奉化時就學著婆婆王夫人和蔣介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的樣子,吃齋念佛,並把這一習慣帶到了蘇州,特意在南園家裡建造了這座佛堂。自與阿明那晚後,她更是長年茹素,平時飯菜更為簡單,每餐僅兩到三個素菜。信奉佛教的人認為雞蛋、牛奶沒有血,也屬素菜,所以阿巧也不忌口,照吃不誤。
佛堂里供奉著一尊觀音菩薩,自從阿明來後,她去得更勤了,一日三餐前先要到佛堂念幾遍經,然後再進餐。逢到菩薩生日和其它齋日,阿巧不但令下人把菜餚特別豐盛,還特意多做上幾份。她常叫女傭根妹把煎得油花奶黃的老豆腐分送給對弄桑園裡的幾戶居民,以示廣結善緣。有時,她還讓人從市場上買來活魚活鱔,送到西園戒幢律寺去“放生”。果園裡的桃李杏梅成熟後,也要採下分送給一些附近的小孩。為了潛心修行,姚阿巧經張家瑞之子張紀雲的介紹,拜城外木瀆靈岩山寺院的高僧印光法師為師父。參加佛事時,念經人的點心都是她包下來的。她還常常購買毛巾等生活用品,分發給善男信女們。她把印光法師送給她的一串佛珠整天到晚掛在頸脖間,因此,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她嘴裡喃喃念經,手裡不停地數撥著佛珠的情景。
小緯國已經長大,早與養母分室而睡。姚阿巧一人獨寢。隨著天氣的漸漸變涼,小柴屋已不能再容她與阿明幽會了,阿巧一不做,二不休,自忖有佛祖保佑,乾脆於更深人靜之際,將阿明放進她的寢室里去了。然而,雖說姚阿巧獨身單住,但小寢室里也不時有人來人往,不甚方便。為恐家眼不見野眼見,暴露了她與阿明之間的馬腳,細心的阿巧又與阿明定下了暗號:她在緊臨後花園的窗戶上,擺上了一盆文竹,文竹在,房裡則有人;文竹不在,阿明則可以放心大膽地前去幽會了。
如此這般,一晃半年過去了,居然也沒人發現阿巧與阿明之間的秘密。
花開兩朵,各表一支。回過頭來再說蔣緯國。
在火車上與父親相見的那一年夏天,蔣緯國考取了蘇州東吳大學物理系。從此,漸漸懂事的小緯國與遠在南京的父親開始了書信往來。
蔣介石很關心緯國的學業,常來信問及緯國的情況。有時在信中的字裡行間也透露出一點對姚阿巧的關懷,意在表示他並沒有完全把姚阿巧忘掉。姚氏雖說在家庭老師陳志堅的輔導下也識了不少字,但要她執筆回信還是寫不來。所以,每次回信總由小緯國執筆。小緯國每次寫好回信後,姚阿巧總要他再念一遍給她聽,甚至不厭其煩地親自吃力地一字一句檢查過去。起先,小緯國對母親的這種做法感到不可理解,認為母親多此一舉。直到後來,小緯國才漸漸明白,這一切都是善良的母親了父親的安寧。蔣姚之間的書信來往都是以父子之間的口氣表達的,無論內容如何,來信都寫著“緯國吾兒”,去信都寫著“父親大人”。這樣做,是預防萬一書信落在宋美齡手中,從而引起蔣介石與宋美齡之間的矛盾。
在養母(當時,蔣緯國還並不知姚氏是他的養母)的言傳身教下,蔣緯國小小年紀便有了正義感與顆善良的心。例如他每天上下學都是由家裡雇用的一名黃包車夫接送的,有時,他看到黃包車夫喘氣吃力時,小緯國竟走下車,叫車夫坐上去,自己拉起車來。為此,“少爺拉車”一時成為街坊四鄰與同學們茶餘飯後的笑談資料。
“我從來沒有過……”阿明羞愧難言,說不出口。
阿巧很快明白這是怎麼回事,略一愣怔,她不由輕輕地抽拉了起來,她像換了個人似的,溫柔地緊緊依偎在阿明的身邊,伸出藕節似的雙手,用力圈住了阿明的頸脖,湊在阿明耳邊呢喃道:“阿明,我是我害了你……”
“不,阿巧,是我害了你……”阿明也無聲地哭了,大顆大顆的淚珠像斷了線的珍珠似的接連而下。
這時,阿明發現手裡多了件東西,硬綁綁、圓鼓鼓的,定睛一看,一隻繡花手繃!
阿明像狼似的嗥叫了一聲,一撒手,把阿巧手中的那把蒲扇與那個手繃扔到了遠遠的牆角里,緊接著,他再一次瘋也似的把阿巧沒頭沒腦地死死地擁抱在懷抱里……
第28章 善結緣消淡矛盾心,勇少年義懲邪惡人
自從柴屋那晚後,姚阿巧一旦平下心來,心中總有隱隱一種褻罪感,尤其是當她每天早晚坐進佛堂,面對觀音菩薩像時,這種心情更為強烈。發誓這是最後一次,從此與阿明一刀兩斷。但是,當她一看到阿明的身影時,她好不容易立下的決心便頃刻讓土崩瓦解了。與此同時,另一個姚阿巧在她心中執拗地勸說著:憑什么姓蔣的可以三妻四妾,在外邊尋花問柳,無法無天,而你阿巧就非要死守著什麼貞節苦熬一輩子呢?難道你就為了這豪華的住宅與優越的生活,甘心情願守一輩子活寡嗎?
每每想到這裡,姚阿巧心裡就得到了些許安慰,她就再也舉不起斬斷自己與阿明之間的那把刀了。她只能以更加虔誠的心理,向佛祖祈褥,懇求佛祖原諒她的過過失,減輕她的罪孽。
於是,她更加信奉佛教了。
她在奉化時就學著婆婆王夫人和蔣介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的樣子,吃齋念佛,並把這一習慣帶到了蘇州,特意在南園家裡建造了這座佛堂。自與阿明那晚後,她更是長年茹素,平時飯菜更為簡單,每餐僅兩到三個素菜。信奉佛教的人認為雞蛋、牛奶沒有血,也屬素菜,所以阿巧也不忌口,照吃不誤。
佛堂里供奉著一尊觀音菩薩,自從阿明來後,她去得更勤了,一日三餐前先要到佛堂念幾遍經,然後再進餐。逢到菩薩生日和其它齋日,阿巧不但令下人把菜餚特別豐盛,還特意多做上幾份。她常叫女傭根妹把煎得油花奶黃的老豆腐分送給對弄桑園裡的幾戶居民,以示廣結善緣。有時,她還讓人從市場上買來活魚活鱔,送到西園戒幢律寺去“放生”。果園裡的桃李杏梅成熟後,也要採下分送給一些附近的小孩。為了潛心修行,姚阿巧經張家瑞之子張紀雲的介紹,拜城外木瀆靈岩山寺院的高僧印光法師為師父。參加佛事時,念經人的點心都是她包下來的。她還常常購買毛巾等生活用品,分發給善男信女們。她把印光法師送給她的一串佛珠整天到晚掛在頸脖間,因此,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她嘴裡喃喃念經,手裡不停地數撥著佛珠的情景。
小緯國已經長大,早與養母分室而睡。姚阿巧一人獨寢。隨著天氣的漸漸變涼,小柴屋已不能再容她與阿明幽會了,阿巧一不做,二不休,自忖有佛祖保佑,乾脆於更深人靜之際,將阿明放進她的寢室里去了。然而,雖說姚阿巧獨身單住,但小寢室里也不時有人來人往,不甚方便。為恐家眼不見野眼見,暴露了她與阿明之間的馬腳,細心的阿巧又與阿明定下了暗號:她在緊臨後花園的窗戶上,擺上了一盆文竹,文竹在,房裡則有人;文竹不在,阿明則可以放心大膽地前去幽會了。
如此這般,一晃半年過去了,居然也沒人發現阿巧與阿明之間的秘密。
花開兩朵,各表一支。回過頭來再說蔣緯國。
在火車上與父親相見的那一年夏天,蔣緯國考取了蘇州東吳大學物理系。從此,漸漸懂事的小緯國與遠在南京的父親開始了書信往來。
蔣介石很關心緯國的學業,常來信問及緯國的情況。有時在信中的字裡行間也透露出一點對姚阿巧的關懷,意在表示他並沒有完全把姚阿巧忘掉。姚氏雖說在家庭老師陳志堅的輔導下也識了不少字,但要她執筆回信還是寫不來。所以,每次回信總由小緯國執筆。小緯國每次寫好回信後,姚阿巧總要他再念一遍給她聽,甚至不厭其煩地親自吃力地一字一句檢查過去。起先,小緯國對母親的這種做法感到不可理解,認為母親多此一舉。直到後來,小緯國才漸漸明白,這一切都是善良的母親了父親的安寧。蔣姚之間的書信來往都是以父子之間的口氣表達的,無論內容如何,來信都寫著“緯國吾兒”,去信都寫著“父親大人”。這樣做,是預防萬一書信落在宋美齡手中,從而引起蔣介石與宋美齡之間的矛盾。
在養母(當時,蔣緯國還並不知姚氏是他的養母)的言傳身教下,蔣緯國小小年紀便有了正義感與顆善良的心。例如他每天上下學都是由家裡雇用的一名黃包車夫接送的,有時,他看到黃包車夫喘氣吃力時,小緯國竟走下車,叫車夫坐上去,自己拉起車來。為此,“少爺拉車”一時成為街坊四鄰與同學們茶餘飯後的笑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