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正糾結著要不要去田間看看,門外忽然有下人急急趕來尋衛蓁,言說有聖旨到了府上,請她速往前廳去。
第68章
八月中旬, 天光正好,今歲糧食的豐產讓所有人都沉浸在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之下,百姓們望著自家滿滿當當的糧缸樂得合不攏嘴, 官員們則心花怒放於已經可以預料到的翻倍稅收, 能讓自己的政績再添一筆。
穰穰滿家,時和歲稔。
但總有些事情,就是會在平和的日子裡猝不及防地襲來。
衛蓁到前廳的時候, 燕景雲已經在等著了,同時, 廳內還站著兩位面生的官員, 其中一位手持寬約十寸、明黃色的綾錦——他們即是來宣讀聖上旨意的。
見衛蓁到了, 那位官員展開了手中的綾錦……
他的聲音充斥在空氣中,快速而響亮。
廳堂內明明還是那樣的寬敞,卻無端讓人感覺到壓抑。
旨意通篇聽下來,內里修飾用語很多,但主題明確, 言說聖上病重,本應召儀安公主回宮,但因路途遙遠, 奔波不易, 聖上體恤公主體弱,因而讓其留在涼州為父祈福, 鎮北侯燕景雲代儀安公主回京探望。
說直白點, 不過是拿衛蓁作筏子, 要燕景雲進京。
只怕……這次皇帝召他入京, 就沒打算讓他活著回來。
哪怕太子監國,他是沒有權力下發旨意的, 這道聖旨無疑是皇帝的手筆。
在皇帝病重幾個月後,突然下達的旨意卻是這樣一條消息,是否說明皇帝的身體真的已經不行了,而在他彌留之際,他要解決掉讓他忌憚了許久的燕家,既是為了結他的心事,也是為繼任者掃平可能存在的隱患。
可是,皇帝有沒有考慮到,燕景雲如果離開,又會給西北邊事帶來怎樣的變動?
畢竟,匈奴一直在旁虎視眈眈,即使最近大半年左右賢王沉湎於內鬥,但春種秋收時節的小規模劫掠一直都是存在的,今歲諸郡收穫頗豐,匈奴人會不會眼饞?
衛蓁還在整理思緒,身旁的燕景雲已經從容地接旨了,只是他的鎮定在看在別人的眼裡或許是另有謀劃的一種表現。
兩個負責宣旨的官員見他接旨,然後急匆匆地就離開了,生怕晚一步自己的性命就像那道聖旨一樣被留在侯府。
他們從京中而來,對危險的嗅覺更加敏銳,對皇帝的想法也能把握到毫釐。如今聖上的這一舉動,要是把鎮北侯逼急了,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當時皇帝的旨意出來後,整個內廷你推我我推你,沒人願意去往西北頒旨,就怕聖旨宣讀完畢,鎮北侯大怒,當場起兵,宣旨人就是個拿來祭旗立威的下場。
好在眼下鎮北侯看著還算冷靜,他們得趕緊離開西北地界,最起碼得趕緊撤離涼州才行。
……
宣旨的官員走後,燕景雲送衛蓁回房,衛蓁有意問問他的想法,可一路上,燕景雲都默不作聲,不知在思索些什麼。
「你是到底是怎麼想的?」
到了屋門前,衛蓁才終於問出口。
但燕景雲只道:「再等等看。」
要等什麼他沒說,但衛蓁很快就親身感受到了……
那道聖旨的頒布僅僅只是一個開始,之後的短短兩天裡,共有六道聖旨先後下達鎮北侯府,不同的傳召官來了又走,他們用不同的聲音傳達著一個相同的指令——召鎮北侯燕景雲回京。
甚至後面的旨意修飾越來越少,內容越來越不加掩飾。
宣旨人的動靜很快就傳了出去,府中一時風聲鶴唳,涼州城內山雨欲來,整個西北八郡面對秋收的喜悅平白蒙上了一層陰影。
倒是身處漩渦之中燕景雲,仍舊十分鎮定,面不改色地領旨謝恩。
與他一同經歷這一切的衛蓁只感覺非常魔幻,一個鎮守邊境多年、戰功赫赫的侯爵,竟然會成為當朝掌權者心裡一種近似於心魔、絕對要將其消滅的存在……她不相信燕景雲是真的無動於衷。
當天晚上,到了用晚膳的點,燕景雲卻沒能按時過來,衛蓁若有所感,知道他在府里後,就自己去找他。
可是他長待的書房沒有人,後院兩人一起品過茶的涼亭、賞過雪景的湖邊都沒有……
在府里轉了一大圈,最後衛蓁是在祠堂中找到燕景雲的。
他站在祠堂中央,背脊挺拔,面前的牌位架上安置著許多靈牌,四周香火繚繞,似乎將過往的一切榮耀都淹沒其中,這是一個家族的起興,也是一群英魂的隕落。
隔著一道門的距離,衛蓁默默地看著他的背影,過了一會兒,也走進祠堂里。
她站在燕景雲的旁邊,什麼都沒說沒問。
她只不過不想讓他一個人而已。
兩人的衣袖蹭在一起,偶有線香燃起的香氣從中穿過,使其更加貼近。
過了許久,燕景雲打破了沉默。
「我從來都沒有過不臣之心。」
他的聲調平靜,言辭不像是在對話,而只是在單純的傾訴。
「亂臣賊子?狼子野心?旁人怎麼說都無所謂,當面不還是要對我畢恭畢敬的,背後的那些議論彈劾,不過是弱者的叫囂。我不在乎背負惡名,只是……我不能讓父輩的名聲蒙羞,所以我不會做謀逆之事。」
第68章
八月中旬, 天光正好,今歲糧食的豐產讓所有人都沉浸在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之下,百姓們望著自家滿滿當當的糧缸樂得合不攏嘴, 官員們則心花怒放於已經可以預料到的翻倍稅收, 能讓自己的政績再添一筆。
穰穰滿家,時和歲稔。
但總有些事情,就是會在平和的日子裡猝不及防地襲來。
衛蓁到前廳的時候, 燕景雲已經在等著了,同時, 廳內還站著兩位面生的官員, 其中一位手持寬約十寸、明黃色的綾錦——他們即是來宣讀聖上旨意的。
見衛蓁到了, 那位官員展開了手中的綾錦……
他的聲音充斥在空氣中,快速而響亮。
廳堂內明明還是那樣的寬敞,卻無端讓人感覺到壓抑。
旨意通篇聽下來,內里修飾用語很多,但主題明確, 言說聖上病重,本應召儀安公主回宮,但因路途遙遠, 奔波不易, 聖上體恤公主體弱,因而讓其留在涼州為父祈福, 鎮北侯燕景雲代儀安公主回京探望。
說直白點, 不過是拿衛蓁作筏子, 要燕景雲進京。
只怕……這次皇帝召他入京, 就沒打算讓他活著回來。
哪怕太子監國,他是沒有權力下發旨意的, 這道聖旨無疑是皇帝的手筆。
在皇帝病重幾個月後,突然下達的旨意卻是這樣一條消息,是否說明皇帝的身體真的已經不行了,而在他彌留之際,他要解決掉讓他忌憚了許久的燕家,既是為了結他的心事,也是為繼任者掃平可能存在的隱患。
可是,皇帝有沒有考慮到,燕景雲如果離開,又會給西北邊事帶來怎樣的變動?
畢竟,匈奴一直在旁虎視眈眈,即使最近大半年左右賢王沉湎於內鬥,但春種秋收時節的小規模劫掠一直都是存在的,今歲諸郡收穫頗豐,匈奴人會不會眼饞?
衛蓁還在整理思緒,身旁的燕景雲已經從容地接旨了,只是他的鎮定在看在別人的眼裡或許是另有謀劃的一種表現。
兩個負責宣旨的官員見他接旨,然後急匆匆地就離開了,生怕晚一步自己的性命就像那道聖旨一樣被留在侯府。
他們從京中而來,對危險的嗅覺更加敏銳,對皇帝的想法也能把握到毫釐。如今聖上的這一舉動,要是把鎮北侯逼急了,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當時皇帝的旨意出來後,整個內廷你推我我推你,沒人願意去往西北頒旨,就怕聖旨宣讀完畢,鎮北侯大怒,當場起兵,宣旨人就是個拿來祭旗立威的下場。
好在眼下鎮北侯看著還算冷靜,他們得趕緊離開西北地界,最起碼得趕緊撤離涼州才行。
……
宣旨的官員走後,燕景雲送衛蓁回房,衛蓁有意問問他的想法,可一路上,燕景雲都默不作聲,不知在思索些什麼。
「你是到底是怎麼想的?」
到了屋門前,衛蓁才終於問出口。
但燕景雲只道:「再等等看。」
要等什麼他沒說,但衛蓁很快就親身感受到了……
那道聖旨的頒布僅僅只是一個開始,之後的短短兩天裡,共有六道聖旨先後下達鎮北侯府,不同的傳召官來了又走,他們用不同的聲音傳達著一個相同的指令——召鎮北侯燕景雲回京。
甚至後面的旨意修飾越來越少,內容越來越不加掩飾。
宣旨人的動靜很快就傳了出去,府中一時風聲鶴唳,涼州城內山雨欲來,整個西北八郡面對秋收的喜悅平白蒙上了一層陰影。
倒是身處漩渦之中燕景雲,仍舊十分鎮定,面不改色地領旨謝恩。
與他一同經歷這一切的衛蓁只感覺非常魔幻,一個鎮守邊境多年、戰功赫赫的侯爵,竟然會成為當朝掌權者心裡一種近似於心魔、絕對要將其消滅的存在……她不相信燕景雲是真的無動於衷。
當天晚上,到了用晚膳的點,燕景雲卻沒能按時過來,衛蓁若有所感,知道他在府里後,就自己去找他。
可是他長待的書房沒有人,後院兩人一起品過茶的涼亭、賞過雪景的湖邊都沒有……
在府里轉了一大圈,最後衛蓁是在祠堂中找到燕景雲的。
他站在祠堂中央,背脊挺拔,面前的牌位架上安置著許多靈牌,四周香火繚繞,似乎將過往的一切榮耀都淹沒其中,這是一個家族的起興,也是一群英魂的隕落。
隔著一道門的距離,衛蓁默默地看著他的背影,過了一會兒,也走進祠堂里。
她站在燕景雲的旁邊,什麼都沒說沒問。
她只不過不想讓他一個人而已。
兩人的衣袖蹭在一起,偶有線香燃起的香氣從中穿過,使其更加貼近。
過了許久,燕景雲打破了沉默。
「我從來都沒有過不臣之心。」
他的聲調平靜,言辭不像是在對話,而只是在單純的傾訴。
「亂臣賊子?狼子野心?旁人怎麼說都無所謂,當面不還是要對我畢恭畢敬的,背後的那些議論彈劾,不過是弱者的叫囂。我不在乎背負惡名,只是……我不能讓父輩的名聲蒙羞,所以我不會做謀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