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
這些醫師一方面對她的殘暴感到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又覺著從她嘴裡隨便漏點內容都讓人大有裨益,他們不敢拒絕, 慢慢的變成不想拒絕,只好甜蜜又痛苦地繼續學業。
總的來說,這是各方面都比較平靜的一個月。
但平靜的表面下卻有暗流涌動,在無風無雨的日子裡, 醞釀著比想像中更大的風暴。
太和殿中,顧疏仙躬身請安。
「陛下, 東廠的探子近日在城裡探聽到一首童謠,請陛下過目。」說著他將一卷布帛呈上。
趙問一掃上朝時沒骨頭的懶樣子, 鴉色的睫毛濃密,卻因為他冷靜的神態不顯輕浮, 唇角微微抿起,透出一絲堅毅。
他展開布帛,見上面赫然寫著——
陳家一心當皇帝,多行不義必自斃。貪婪心,墳頭青,剋扣軍備幫敵軍。百姓苦,心不古,冀河決堤難彌補。正義光,照萬方,陳家貪污終將亡。
皇帝眸子半眯,擋住眼底的精光,「這不是我們的手筆,是誰放出來的童謠?」
無論是軍備還是冀河款項都是辛秘,只有極少數人知曉此事,更別提膽子大到直接在陳氏勢力最強的京畿附近散播歌謠。
顧疏仙思索了會兒,道:「奴才覺得,不是淮陰王就是問龍城。」
趙問雖然沒有明確表達態度,但顯然認可他的猜測,又幫他排除了其中一個選項,「不是九叔。」
趙霽現在正被陳氏嚴密監控中,就算他有這個能力,也不會在關鍵時刻輕舉妄動打草驚蛇。
「那就只剩下……」顧疏仙輕聲說,「問龍城。」
「莫非是容妃娘娘出手了?」
他半個月前才知道容妃已經離開京城的消息,這件事皇帝和陳家瞞得很好,即便他處在東廠督公的位置上,也遲了很久才了解來龍去脈,足以說明容妃身份的重要性,以及京畿對問龍城的忌憚之意。
提起那個沒良心的女人,趙問嗤笑了聲。
「沈稚秋恨的是趙家,可沒好心到幫我們這麼大的忙。依朕說,她緩過神後不把朕給滅口就算好的了。」在皇帝陛下嘴裡聽不出對容妃的半點好感,但身為天子近臣,顧疏仙卻比普通人看得更深一層——若非心中還有殘存的親密感,這位城府極深的帝王不會用如此語氣說話。
他可能自己都沒察覺話里的埋怨。
提到沈稚秋,趙問不知道想起了點什麼,心情不是很好,轉移了話題。
「不用管她,她現在在問龍城吃香的喝辣的,除非想殺朕,否則這輩子還有沒有見面的機會都不知道。」
「諾。陛下可有什麼需要奴才做的事情?」他是皇帝的鷹犬,一切都要以皇命為令,所以哪怕本身有再多想法,顧疏仙也始終以趙問的命令為尊。
毫無疑問,趙問喜歡他的聰明,這才有了他如今的身份和地位。
皇帝說:「既然有人想幫我們的忙,這麼大的禮物沒有不收的道理。清臣,你把這首童謠傳得再遠些,朕倒要看看陳家狗急跳牆是什麼樣子。」
顧疏仙應下來。
花園裡的寒梅已逐漸呈現凋零之景,他甚至沒有多給一個眼神,目不斜視地路過花叢。
有什麼好看的呢?
在皇權之下,深宮之中,奢侈無度,權勢滔天。任何事情哪怕只是表現出衰落的兆頭,很快就會被新生的力量席捲裹挾。
明早便看不見這些梅花了,又有新的顏色在枝頭。
*
童謠的力量不容小覷,或者說不是童謠本身帶來了震撼,而是裡面的內容激起民憤。
老百姓的生活和達官貴人不同,他們不在意這個朝代誰做皇帝,不在意大慶朝姓趙還是姓張。他們的日常是一碗粥、一碗茶,是今日的雨水明天的收成。
對他們來說,過日子無非求一個「安居樂業」,只要能保證平靜的日子不被打破,哪怕平時受些剝削壓榨也都沒關係,忍忍便過去了,多半不會拼死相爭。
可事情都有兩面性,為了安穩的日子,老百姓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同樣,一旦有人威脅到他們生存的根本,這群貴人眼中的螻蟻也會迸發出瘋狂的力量。
今年的冬天似乎格外冷,凍死很多人,包括也凍死了北方的牧草。為了攫取更多的糧食,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頻率越加頻繁起來。先皇的三皇子原先鎮守涼州,大有皇室守國門的意思。他在的時候北方還稍微安定點,自打幾個月前趙鄔失蹤,北狄更加無所顧忌,僅這個月就來了涼州十餘次。
聖上體恤民情,先前特地撥款讓邊疆戰士增添了軍備,購置新的甲冑和一些禦寒的衣物。
冬日漸遠,早春時卻還有場要命的倒春寒。先前傳得熱火朝天的童謠不知不覺又改了詞,竟變成了「軍中將士多凍死,剖開衣物盡少棉」。
這些事雖然被朝廷藏得死死的,但誰身邊沒有一個當兵的親戚朋友?這麼嚴重的情況,就算離得再遠,也像長了翅膀似的在京中瘋傳。
這日上朝發生了一件大事。
諫官文隨心冒死進諫,請求徹查邊疆戰士凍死一事,並且將矛頭直指陳氏。
「吾皇萬歲。」文隨心取帽叩地,「如今有人貪污軍備一事已鬧得滿城皆知,吾等身為慶朝臣子卻要從百姓口中得知國事,到底是誰有此等力量可以瞞天過海、顛倒是非?」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總的來說,這是各方面都比較平靜的一個月。
但平靜的表面下卻有暗流涌動,在無風無雨的日子裡, 醞釀著比想像中更大的風暴。
太和殿中,顧疏仙躬身請安。
「陛下, 東廠的探子近日在城裡探聽到一首童謠,請陛下過目。」說著他將一卷布帛呈上。
趙問一掃上朝時沒骨頭的懶樣子, 鴉色的睫毛濃密,卻因為他冷靜的神態不顯輕浮, 唇角微微抿起,透出一絲堅毅。
他展開布帛,見上面赫然寫著——
陳家一心當皇帝,多行不義必自斃。貪婪心,墳頭青,剋扣軍備幫敵軍。百姓苦,心不古,冀河決堤難彌補。正義光,照萬方,陳家貪污終將亡。
皇帝眸子半眯,擋住眼底的精光,「這不是我們的手筆,是誰放出來的童謠?」
無論是軍備還是冀河款項都是辛秘,只有極少數人知曉此事,更別提膽子大到直接在陳氏勢力最強的京畿附近散播歌謠。
顧疏仙思索了會兒,道:「奴才覺得,不是淮陰王就是問龍城。」
趙問雖然沒有明確表達態度,但顯然認可他的猜測,又幫他排除了其中一個選項,「不是九叔。」
趙霽現在正被陳氏嚴密監控中,就算他有這個能力,也不會在關鍵時刻輕舉妄動打草驚蛇。
「那就只剩下……」顧疏仙輕聲說,「問龍城。」
「莫非是容妃娘娘出手了?」
他半個月前才知道容妃已經離開京城的消息,這件事皇帝和陳家瞞得很好,即便他處在東廠督公的位置上,也遲了很久才了解來龍去脈,足以說明容妃身份的重要性,以及京畿對問龍城的忌憚之意。
提起那個沒良心的女人,趙問嗤笑了聲。
「沈稚秋恨的是趙家,可沒好心到幫我們這麼大的忙。依朕說,她緩過神後不把朕給滅口就算好的了。」在皇帝陛下嘴裡聽不出對容妃的半點好感,但身為天子近臣,顧疏仙卻比普通人看得更深一層——若非心中還有殘存的親密感,這位城府極深的帝王不會用如此語氣說話。
他可能自己都沒察覺話里的埋怨。
提到沈稚秋,趙問不知道想起了點什麼,心情不是很好,轉移了話題。
「不用管她,她現在在問龍城吃香的喝辣的,除非想殺朕,否則這輩子還有沒有見面的機會都不知道。」
「諾。陛下可有什麼需要奴才做的事情?」他是皇帝的鷹犬,一切都要以皇命為令,所以哪怕本身有再多想法,顧疏仙也始終以趙問的命令為尊。
毫無疑問,趙問喜歡他的聰明,這才有了他如今的身份和地位。
皇帝說:「既然有人想幫我們的忙,這麼大的禮物沒有不收的道理。清臣,你把這首童謠傳得再遠些,朕倒要看看陳家狗急跳牆是什麼樣子。」
顧疏仙應下來。
花園裡的寒梅已逐漸呈現凋零之景,他甚至沒有多給一個眼神,目不斜視地路過花叢。
有什麼好看的呢?
在皇權之下,深宮之中,奢侈無度,權勢滔天。任何事情哪怕只是表現出衰落的兆頭,很快就會被新生的力量席捲裹挾。
明早便看不見這些梅花了,又有新的顏色在枝頭。
*
童謠的力量不容小覷,或者說不是童謠本身帶來了震撼,而是裡面的內容激起民憤。
老百姓的生活和達官貴人不同,他們不在意這個朝代誰做皇帝,不在意大慶朝姓趙還是姓張。他們的日常是一碗粥、一碗茶,是今日的雨水明天的收成。
對他們來說,過日子無非求一個「安居樂業」,只要能保證平靜的日子不被打破,哪怕平時受些剝削壓榨也都沒關係,忍忍便過去了,多半不會拼死相爭。
可事情都有兩面性,為了安穩的日子,老百姓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同樣,一旦有人威脅到他們生存的根本,這群貴人眼中的螻蟻也會迸發出瘋狂的力量。
今年的冬天似乎格外冷,凍死很多人,包括也凍死了北方的牧草。為了攫取更多的糧食,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頻率越加頻繁起來。先皇的三皇子原先鎮守涼州,大有皇室守國門的意思。他在的時候北方還稍微安定點,自打幾個月前趙鄔失蹤,北狄更加無所顧忌,僅這個月就來了涼州十餘次。
聖上體恤民情,先前特地撥款讓邊疆戰士增添了軍備,購置新的甲冑和一些禦寒的衣物。
冬日漸遠,早春時卻還有場要命的倒春寒。先前傳得熱火朝天的童謠不知不覺又改了詞,竟變成了「軍中將士多凍死,剖開衣物盡少棉」。
這些事雖然被朝廷藏得死死的,但誰身邊沒有一個當兵的親戚朋友?這麼嚴重的情況,就算離得再遠,也像長了翅膀似的在京中瘋傳。
這日上朝發生了一件大事。
諫官文隨心冒死進諫,請求徹查邊疆戰士凍死一事,並且將矛頭直指陳氏。
「吾皇萬歲。」文隨心取帽叩地,「如今有人貪污軍備一事已鬧得滿城皆知,吾等身為慶朝臣子卻要從百姓口中得知國事,到底是誰有此等力量可以瞞天過海、顛倒是非?」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