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頁
大家無不在這塵世打磨許久,歷盡千帆,看穿人之本性,可陛下這一份情深重海的愛意,再一次刷新認知,令人啞然失言。
很難想像,怎麼會有陛下這樣的人,他身上有盡致的冷漠無情,又有極致的濃烈熱愛,矛盾無比,中和的恰到好處。
「走吧,陛下決心走這條路,我們做臣子的,便要為陛下開道,讓路上少些荊棘。」
第116章
於是他們開始鋪道,朝廷百官皆是眾志成城,滿目慳然,眾人已經聽過了牧相幾人所言,多番爭論猶豫之後,最後還是決定滿足陛下此願。
知曉這是大罪,也顧及不得,還是希望陛下如願,能夠開心,不再孤寂。
他們慢慢放出風聲,先大肆宣揚陛下這幾年的功績,引起百姓的共振和感激,進一步加深忠誠虔敬,繼而鋪揚陛下的孤苦,尤其是大量講述陛下先前過勞昏睡之事,讓民眾深刻明白陛下的不容易,體諒陛下,發自內心地心疼陛下。
每一步都出不得任何差錯,都在時時刻刻把著關,生怕哪一個地方出了岔子。
民眾本就心疼陛下,同樣希望陛下身側有人陪伴,這幾年底線也在下降,亦擔憂陛下先前的昏睡,幸好陛下平安無事,才讓大家放下心來。
接著他們又很隱晦地透露出陛下醒來之後,陰差陽錯之下對一人有了些許心動之意,只是對方乃男子,這於理不合,違背人常,陛下感到憂懼,日夜不能安睡,他不能做出此等大罪大孽之事。
此消息一出,大家是不相信的,是無法接受的,這實在太過荒唐,一國之君怎能愛好男子,可大家的反抗並沒有大到沸反盈天的地步,因為他們的陛下沒有執意如此,也感到難過,不願如此,不願讓蒼生失望,只是心意不遂人。
這時群臣派人混入其中,明里暗裡道陛下只是凡人,情感豈是能由自身主導的,況且陛下身邊一直沒有人陪伴,又遭逢七日昏迷,已是比誰都孤苦,現今不過是喜愛了一人,為何不能滿足陛下此願?
各地都有許多人混入其中,每一句都十分小心仔細,不著痕跡地為陛下說話,天子亦有七情六慾,況且這盛世是陛下多年辛勞才有的,陛下並未對不起蒼生,未辜負過任何人,陛下待蒼生好,蒼生為何不能讓陛下開心一些。
同時為這名男子說盡好話,此人良善溫和,對陛下十分誠摯,真心相待,是難得的品性高潔之人,身上亦有錚錚傲骨,非蓄意蠱惑陛下,而是勸諫陛下,知曉此事乃是罪孽,兩人皆感到憂愁,不願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讓百姓寒心。
另外也有一些人自發出來維護陛下,他們仰慕陛下,忠誠陛下,陛下看上了一個人,那為何就不行?身為天子,僅僅這一個心愿,怎麼就要阻攔!再者那位公子也未傳出有何不佳之處,同樣感到煎熬,沒有刻意蠱惑陛下,只是兩人生出了真情,人之情感豈能由理智決定!
陛下是聖君,亦是有七情六慾的人,亦有喜怒哀樂,難道要見陛下身側無人,孤寂一世嗎?
在這一日日的各種觀點爭論中,百姓們慢慢地轉變著自己的觀念,從原本的荒謬,不能接受到沉默不語,捫心自問,陛下待他們極好,沒有陛下,便沒有現在的安樂生活。
他們幸福,陛下也該幸福。
又過了許多時日,陛下降了一道聖旨,將睿親王的嫡子立為太子,稱是為了國祚安穩,睿親王本是陛下的四弟,當初離京回了漠北,聽聞陛下昏睡,心急如焚趕了回來,之後一直居住在京都。
江山後繼有人,百姓最後一重擔心與顧慮被打消,儘管還是有些難受,但沒有之前那般不能接受,畢竟他們是真誠地希望陛下能好,聽說那易公子也未有不端之處,大家一初始確實遷怒於易輕舟,大有辱罵,可又被提醒著,若他們這樣做,只會寒了陛下的心。
陛下為國勞心費神,造福桑梓,他們辱罵陛下心悅之人,陛下怎能不感到寒心憂思,先前本就昏睡過,若再添上此憂,陛下身子只怕會更加不好。
百姓感激陛下為蒼生做的一切,陛下也著實孤苦,本就無以為報,萬不可再傷了陛下的身與心,否則真是萬死都不能辭其咎!
易輕舟見到了尹子衛,他面容變得堅毅,朝易輕舟笑了笑,「本王總覺你似曾相識,因此本王不反對此事。」
易輕舟也笑了一下,眼眶有些燙,他沒有想過還能看見尹子衛,「你怎麼又會回來?」
尹子衛垂了垂眼,「我曾怨過皇兄,可皇兄這幾年過得不好,哪怕身在邊疆,我也能從人們口中知曉他過得很苦,聽說他昏睡不醒的那一刻,我什麼也無法思考了,只想去看看他,想替他減輕一些壓力。」
看向前方的日光,「人總要往前看,要珍惜擁有的,逸兒當不當太子我不在意,只是皇兄需要,逸兒也願意,我便不會阻止。」
他輕輕笑了一下,暖和的陽光打在身上,仿佛能看見當初那個少年齊王的影子,「三哥溫柔了很多,也會對我溫言露笑,雖然不多,但我已心滿意足,時間或許真的能治癒一切。」
那天他們聊了很久,易輕舟給了尹子衛一個擁抱,「或許我們真的曾經認識過。」
尹子衛說不清這種感覺,分明記憶里沒有易輕舟這個人,他卻感到很親切,不由自主回抱了一下易輕舟,「現在認識也不晚。」
很難想像,怎麼會有陛下這樣的人,他身上有盡致的冷漠無情,又有極致的濃烈熱愛,矛盾無比,中和的恰到好處。
「走吧,陛下決心走這條路,我們做臣子的,便要為陛下開道,讓路上少些荊棘。」
第116章
於是他們開始鋪道,朝廷百官皆是眾志成城,滿目慳然,眾人已經聽過了牧相幾人所言,多番爭論猶豫之後,最後還是決定滿足陛下此願。
知曉這是大罪,也顧及不得,還是希望陛下如願,能夠開心,不再孤寂。
他們慢慢放出風聲,先大肆宣揚陛下這幾年的功績,引起百姓的共振和感激,進一步加深忠誠虔敬,繼而鋪揚陛下的孤苦,尤其是大量講述陛下先前過勞昏睡之事,讓民眾深刻明白陛下的不容易,體諒陛下,發自內心地心疼陛下。
每一步都出不得任何差錯,都在時時刻刻把著關,生怕哪一個地方出了岔子。
民眾本就心疼陛下,同樣希望陛下身側有人陪伴,這幾年底線也在下降,亦擔憂陛下先前的昏睡,幸好陛下平安無事,才讓大家放下心來。
接著他們又很隱晦地透露出陛下醒來之後,陰差陽錯之下對一人有了些許心動之意,只是對方乃男子,這於理不合,違背人常,陛下感到憂懼,日夜不能安睡,他不能做出此等大罪大孽之事。
此消息一出,大家是不相信的,是無法接受的,這實在太過荒唐,一國之君怎能愛好男子,可大家的反抗並沒有大到沸反盈天的地步,因為他們的陛下沒有執意如此,也感到難過,不願如此,不願讓蒼生失望,只是心意不遂人。
這時群臣派人混入其中,明里暗裡道陛下只是凡人,情感豈是能由自身主導的,況且陛下身邊一直沒有人陪伴,又遭逢七日昏迷,已是比誰都孤苦,現今不過是喜愛了一人,為何不能滿足陛下此願?
各地都有許多人混入其中,每一句都十分小心仔細,不著痕跡地為陛下說話,天子亦有七情六慾,況且這盛世是陛下多年辛勞才有的,陛下並未對不起蒼生,未辜負過任何人,陛下待蒼生好,蒼生為何不能讓陛下開心一些。
同時為這名男子說盡好話,此人良善溫和,對陛下十分誠摯,真心相待,是難得的品性高潔之人,身上亦有錚錚傲骨,非蓄意蠱惑陛下,而是勸諫陛下,知曉此事乃是罪孽,兩人皆感到憂愁,不願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讓百姓寒心。
另外也有一些人自發出來維護陛下,他們仰慕陛下,忠誠陛下,陛下看上了一個人,那為何就不行?身為天子,僅僅這一個心愿,怎麼就要阻攔!再者那位公子也未傳出有何不佳之處,同樣感到煎熬,沒有刻意蠱惑陛下,只是兩人生出了真情,人之情感豈能由理智決定!
陛下是聖君,亦是有七情六慾的人,亦有喜怒哀樂,難道要見陛下身側無人,孤寂一世嗎?
在這一日日的各種觀點爭論中,百姓們慢慢地轉變著自己的觀念,從原本的荒謬,不能接受到沉默不語,捫心自問,陛下待他們極好,沒有陛下,便沒有現在的安樂生活。
他們幸福,陛下也該幸福。
又過了許多時日,陛下降了一道聖旨,將睿親王的嫡子立為太子,稱是為了國祚安穩,睿親王本是陛下的四弟,當初離京回了漠北,聽聞陛下昏睡,心急如焚趕了回來,之後一直居住在京都。
江山後繼有人,百姓最後一重擔心與顧慮被打消,儘管還是有些難受,但沒有之前那般不能接受,畢竟他們是真誠地希望陛下能好,聽說那易公子也未有不端之處,大家一初始確實遷怒於易輕舟,大有辱罵,可又被提醒著,若他們這樣做,只會寒了陛下的心。
陛下為國勞心費神,造福桑梓,他們辱罵陛下心悅之人,陛下怎能不感到寒心憂思,先前本就昏睡過,若再添上此憂,陛下身子只怕會更加不好。
百姓感激陛下為蒼生做的一切,陛下也著實孤苦,本就無以為報,萬不可再傷了陛下的身與心,否則真是萬死都不能辭其咎!
易輕舟見到了尹子衛,他面容變得堅毅,朝易輕舟笑了笑,「本王總覺你似曾相識,因此本王不反對此事。」
易輕舟也笑了一下,眼眶有些燙,他沒有想過還能看見尹子衛,「你怎麼又會回來?」
尹子衛垂了垂眼,「我曾怨過皇兄,可皇兄這幾年過得不好,哪怕身在邊疆,我也能從人們口中知曉他過得很苦,聽說他昏睡不醒的那一刻,我什麼也無法思考了,只想去看看他,想替他減輕一些壓力。」
看向前方的日光,「人總要往前看,要珍惜擁有的,逸兒當不當太子我不在意,只是皇兄需要,逸兒也願意,我便不會阻止。」
他輕輕笑了一下,暖和的陽光打在身上,仿佛能看見當初那個少年齊王的影子,「三哥溫柔了很多,也會對我溫言露笑,雖然不多,但我已心滿意足,時間或許真的能治癒一切。」
那天他們聊了很久,易輕舟給了尹子衛一個擁抱,「或許我們真的曾經認識過。」
尹子衛說不清這種感覺,分明記憶里沒有易輕舟這個人,他卻感到很親切,不由自主回抱了一下易輕舟,「現在認識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