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有的讀書人才華橫溢、落筆千言,結果讓他們去幹個縣尉都干不好,誰能放心把朝堂大事交託給他們?

  像這個叫李白的,才思敏捷,寫得一手錦繡文章,可若論經世治國的想法那是一點都看不出來。若是要用他,估摸著只能讓他當個翰林供奉,讓他寫寫詔書或者寫些新詞給梨園弟子們唱。

  這樣的翰林供奉多了去了,也不差他一個。

  李隆基並不打算馬上用其中哪個人。

  入冬以後,天氣越發冷了,百孫院的課在第一場雪落下後便停了。三娘出門的次數也少了,每日在家中與兄弟姐妹一起安心讀書,不過經常堅持不懈地給朋友們寫信。

  不管人家回不回,只要她讀書或者寫文章想到了對方,便會給對方寫一封信託人捎過去。

  得虧她認識的人多,要不然很難找到能順路送信的人!

  入了臘月,三娘收到李白的信,李白說他想念妻兒,與孟浩然一起先歸家去了。他們這次入京求仕依然無功而返,孟浩然已經心生退意,怕是不會再到兩京來了。

  三娘讀後有些悵然,依稀有些明白李白唱「天生我材必有用」時到底是什麼心情。

  之所以說「必有用」,大抵是因為還沒派上用場。

  連他們這樣才華橫溢的人都有懷才不遇的慨嘆,尋常人想要有所成就肯定更不容易。

  三娘給李白回了信,頗為悵然地與家裡人一起過了個年。

  年底王維就被張九齡引薦回朝,官拜右拾遺,年後便能上任。也不是什麼大官,只是從八品而已,不過算是中書省的屬官,可以直接和中書令以及皇帝交流,幹得好了很容易升官。

  三娘很為王維高興,特地冒著小雪跑去祝賀王維順利回朝。

  王維倒是寵辱不驚,並沒有因為再次為官而太歡喜,還趁著空閒教了三娘兩首新曲。

  三娘這般跳脫的性情,遇上心靜無比的王維也變得沉靜下來了,跟著練了許久的琴才歸家。

  過了年,三娘就從李俅信中聽聞了發生在寧王府中的一件事。

  說是王維在寧王府赴宴時寫了首新詩。

  這首詩還和早前鍾紹京與她講過的賣餅夫妻倆有關。

  寧王也不知出於什麼心思,過年宴客把那位賣餅人的妻子喊出來待客,還當著王維等文士的面詢問那已經淪為王府姬妾的女子:「你想你那賣餅的丈夫嗎?」那女子不敢說話。

  在場不少人都覺得寧王有些過分,卻也沒人敢開口指責寧王的行為。

  寧王哈哈大笑,讓眾人賦詩作樂。

  場中一片寂靜,王維最先要來紙筆寫下四句詩:「莫以今時寵,寧忘舊日恩。看花滿目淚,不共楚王言。」

  這詩寫的是息夫人的典故,說是楚王把息國國君的夫人給搶進宮,她為楚王生了兩個孩子,但面對楚王的時候總是一語不發。楚王明知她國破家亡,卻還是要問她「你為什麼從不主動和我說話」。

  寧王的行為和這位楚王何其相像!

  他甚至沒有給這個賣餅人的妻子像息夫人那樣的尊榮,只是把她當成拿來取樂的玩物。

  王維這詩一出,本來想寫詩應付一下的人都不敢寫了。

  寧王讀了這詩也不知是真心還是假意,竟是當場命人把那賣餅人的妻子送回家去與丈夫團聚了。

  三娘細細讀完李俅信中所寫的內容,又把王維這首《息夫人》重讀了兩遍。

  她本來有些茫然,覺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個人所能做到的事實在太少了。如今知曉王維憑一首詩讓那對夫妻,她忽然又有了振作起來的勁頭:就算只能改變一點點,那也是極有意義的。

  也許這麼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對於許多人來說是影響她們一輩子的事呢?

  說不定將來某天連她們手中的筆都有意想不到的用處。

  不知不覺便是幾個冬去春來。

  開元二十九年冬,寧王李憲病故,李隆基有感於當初寧王李憲讓出太子之位,追封寧王李憲為「讓皇帝」。

  因為五王宅中同甘共苦過的最後一位兄弟都已離世,李隆基感覺自己越發衰老了。恰逢有官員聲稱挖出了寶物,李隆基以「天賜異寶」為由改元為「天寶」,圖個新年號新氣象。

  第二年春天便是天寶元年。

  這個春天三娘剛滿十四歲,已經是個亭亭玉立的小娘子。

  第65章

  天寶元年正月, 大唐出了許多新鮮舉措。

  先是因為改元大赦天下,不管到底犯了什麼罪行,一概放歸家中與親人團聚。那些被流放或罷官的貪官污吏, 也酌情起用或者追贈官銜。

  這樣做自然是為了顯示聖人澤被天下的胸懷。

  還有一些則是朝堂上的改變。

  諸如天下各州改稱各郡,刺史也隨之改稱太守,那些不中聽的郡縣名也一概改掉。

  朝廷還在兩京及各郡縣設立了崇玄學, 光是兩京就招收生員一百人,專門學習道家經典並設立對應的出仕通道。

  道士們的春天來了,光是崇玄學就給他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各方人士都活絡起來,積極舉薦自己認識的道士入朝, 一來可以讓朝中多幾個自己人, 二來可以散一波人情出去。

  隨著一道道政令傳達開去,正月的長安比往年更為熱鬧。

  這日曲江河畔遊人如織, 除了外人不能進入皇家池苑以外到處都是出來遊玩的男男女女。<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