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泌說道:「你們都是用這種法子印佛經的嗎?」

  老僧道:「就我所知的情況來看,會這麼幹的人應該挺少。」

  三娘最擅長的就是舉一反三,她興高采烈地和老僧商量起來:「您能幫我們多找些會雕這個的人嗎?或者我們雇些木匠過來,您能幫忙教會他們嗎?我想把我們整理好的應急冊子印出來,這樣想看的人都能拿到書了!」

  她出發前還在發愁抄不出那麼多書來著,現在有了這個法子可太棒了!

  三娘目光灼灼地和老僧商量起進一步的合作來:「不是所有人都看得上書的,若是講吳博士幫忙畫的圖紙印大一些,每逢寺中開俗講的時候拿出來幫忙宣講一二,豈不是能救更多人?」

  末了她還反客為主地和老僧講起佛理來,直說什麼「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什麼「佛祖那麼慈悲肯定很希望你們這麼做」。

  若她是個男娃娃,老僧怕是都要把自己的僧衣脫下來套她身上,表示「你與佛有緣,日後這大奉先寺的住持你來當吧」。

  ……就沒見過這麼能說的小傢伙。

  想到自己那些故去的同門,老僧最終還是嘆了口氣,應下了三娘的請求。

  就像這小孩說的那樣,哪怕十個裡頭有一個用上了,那也是救人一命的好事。

  三娘得了老僧點頭,又開始琢磨該去哪兒找人來學這門本領。

  李泌看了眼旁邊的李儼,提議道:「不如由皇孫去向聖人秉明此事,由朝廷派遣人手來學習。等朝廷派來的匠人們都學會了,印我們的應急冊子自然不在話下。」

  三娘聽後覺得很有道理,立刻轉頭望向李儼:「可以嗎?」

  李儼道:「當然可以。」

  三娘起身拉他往回走:「那我們這就求見聖人去!」

  小孩子都是性急的,兩人都想著要快些落實這件事,走著走著竟是直接跑了起來。

  繞樑等人忙追了上去。

  李泌沒跟著跑,他不緊不慢地綴在眾人後頭,心裡想著此法獻上去會引起什麼變化。

  皇孫若是得天子看重,太子的地位是否會穩固一些?

  張九齡是儒家出身,最講究正統,遇事肯定是要力保太子的,所以最好的局面便是李瑛的太子之位不會被武惠妃她們撬動。

  朝中當真出現什麼儲位之爭,張九齡的相位恐怕也不會穩固。

  李泌輕輕吁了口氣,正要邁步追上三娘她們,卻意外撞見了迎面走來的李林甫。

  李林甫朝李泌笑了笑,調侃道:「怎麼不見另一個神童?」

  其實神童不算特別稀罕,李泌更不是開元年間頭一個神童,只是像李泌這樣無官無職卻時常出入宰相家的少年郎著實不多,李林甫不免都多關注他幾分。

  李泌禮數周到地朝李林甫叉手見禮:「李侍郎。」

  至於阿晗她們的去向,他卻是沒有和李林甫多提。

  李林甫不是士林出身,在士林的名聲甚至不怎麼好,年輕時給人的印象是「不學無術」,連親戚都不想舉薦他出任要職。

  實際上李林甫辦事能力很不錯。

  帝王治國大多喜歡外儒內法,平時會抬幾個聲譽高的人出來充當門面,實際上卻更愛用李林甫這種「實用型人才」。

  這幾年當今聖上的用人傾向已經越來越明顯,他喜歡能為他辦事的、能叫他省心的。

  就像他去年嘴上感慨說韓休每天追著他說些不中聽的話可真不錯、是個能讓「君瘦國肥」的良相,行動上卻是沒過幾個月就把韓休踢下相位。

  所謂的「君瘦國肥」也就是隨口說說而已,他如今還是更傾向於「無為而治」。

  而且得是字面意思上的「無為而治」——什麼都不用干就能縱享大唐盛世。

  李林甫的機會興許快要來了。

  張九齡該怎麼和這樣一個人共事?

  李泌心中思緒萬千,面上卻沒有表露出來。

  他靜立在殿外等候三娘她們結束這次面聖。

  李林甫沒太在意李泌這麼個半大少年,徑直入內回歸黃門侍郎該在的位置,畢恭畢敬地陪侍在李隆基左右。

  這時李儼已經把他們發現雕版印刷法的始末囫圇著講給李隆基聽。

  第41章

  佛道二教的盛行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政治最昏暗的時期, 那時候不僅百姓為了逃避戰亂和苛政而選擇出家避禍,許多讀書人以及世家子弟也時常因世道不平而遁入佛門或潛心修道。

  這便讓佛門中湧現不少詩僧、畫僧、書僧、琴僧等等人才,而不少朝中的達官貴人也非常樂意與他們往來, 許多著名人物都會有個和尚朋友。

  像王羲之的後代中就有個極有名的智永禪師,他繼承了二王筆法,於佛寺之中潛心練習書法, 曾經手書八百份《千字文》散送出去,為《千字文》的推廣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前往江南諸寺都能欣賞智永禪師的《千字文》真跡。

  更重要的是,和尚道士大多都是免除賦稅徭役的, 他們有的是空閒做點自己想做的事。

  佛門經過這麼多的蓬勃發展, 隨便逛哪個佛寺都有可能出現幾個有文化的和尚,所以三娘她們能在奉先寺中發現那麼個老僧倒也不算特別稀奇。

  李隆基聽皇孫李儼詳細地稟報完雕版印刷的事, 頓時也來了興趣。<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