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玄宗大怒謾罵。羅公遠便遁入殿柱之中。
玄宗命人將柱破開,羅公遠又遁入柱下礎石中。
玄宗火更大了,讓人取出礎石。只見羅公遠之影長寸余,映現在明瑩的礎石之上。玄宗命將礎石擊碎。可十數塊碎片中,皆有羅公遠之形。
此時,玄宗方覺恐懼,連忙謝罪。羅公遠也至此失蹤。
直至落魄的玄宗入蜀之時,羅公遠又出現在劍門迎接,一路護送至成都才拂衣而去。
據不空譯《毗沙門儀軌》尾題後的一段記事,一行與不空也有段交集。當時安西城被五國聯軍圍困,上表求援。可安西距長安一萬二千里,遠水不解近渴。玄宗請教一行禪師。一行說不空和尚可請得北方毗沙門天王神兵救援。不空三藏讓玄宗執香爐入道場,請得北方毗沙門王第二子獨健領天兵救援安西,解了番兵之圍。
毗沙門王,即寺廟中常見的北方多聞天王,在藏傳佛教中為財寶天王。其法器原本為塔,但明以後北方多聞天王多持傘,為“風調雨順”中的雨。而持塔的形象與唐初名將李靖相混合,形成“托塔李天王”的中國化神祗。
毗沙門王受佛囑託護持佛法,也被視為財神、戰神。毗沙門天王信仰在中唐以後廣為流行。唐元和年間,蜀地地痞趙高,好勇鬥狠,為害市井。只因滿背刺有毗沙門天王的紋身,官吏抓到他也不敢施以杖刑。民間崇信之深可見一斑。
5.一行08:祈雨
一行祈雨也非常在行。某年大旱,玄宗令一行祈雨。一行說必須要有一件器物,上面有龍狀裝飾。得之方可致雨。
丹增嘉措活佛在《事業秘訣寶冊》中曾說:“無論欲修何種事業,都要事先準備具有緣起性的物品。”這龍狀器物也就是祈雨的緣起物。
玄宗讓他在內庫中遍尋,翻找了許多庫房都沒有找到合適的緣起物。數日之後,終於找到一枚古鏡,鏡背面的鏡鼻處盤有一條龍。一行指鏡大喜:“此有龍矣!”
持此境進入道場,僅過一晚就普降甘霖。
祈雨似乎是唐密的強項。比如一行的上師善無畏三藏善召龍致雨術。某年洛陽大旱,玄宗正好在東都,便遣高力士召善無畏請雨。
善無畏讓高力士回復皇帝:“今年大旱,數當如此。如果強行召龍行雨,則必然會烈風暴雨,反而成災。不可為之。”
但皇帝不肯,說:“天氣暑熱,人苦之已久。有疾風暴雨,豈不快意!”
善無畏無奈,只能奉詔請雨。
有關部門也按慣例,為其準備好了請雨之具,幡幢神像,光彩華麗,一應俱全。善無畏一笑,“整那玩意兒幹啥?”,讓把這些沒用的東西都撤下。
只見善無畏只盛水一缽,一邊念咒,一邊用小刀子攪旋。須臾有條赤色的小龍出現在缽中。這條龍不過拇指長,頭伸出水面,俄而又沒於缽中。
他又攪水念咒再三,頃刻間有如煙的白氣從缽中升起,徑上數尺,飄至講堂之外。
善無畏讓高力士趕緊回去,大雨將至。
高力士絕馳而去,回顧空中,白氣旋繞,有如白練。既而天空昏霾,暗如暮色。隨即大風雷震,暴雨如注,東都天衢大道之大樹多被連根拔起。
高力士馬雖快,但風雨呼嘯而來的速度更快。才至天津橋南,風雨已隨馬而至。等到高力土回復玄宗之時,全身已經濕透!
善無畏能召龍行雨或許是因為他曾入龍宮講法。此事載於唐朝名相裴度的《三藏無畏不空法師塔記》,而《佛祖歷代通載》中的記載尤詳:善無畏過龍河時,一頭背負經書的駱駝沒入水中。善無畏怕珍貴無比的經書沉沒,急忙隨駝入水。水下龍王邀善無畏入龍宮講法。善無畏本不許,無奈龍王堅請,最後答應講三天。留住龍宮三宿後,善無畏帶著駱駝走出水面,駱駝所載梵夾居然不濕一字!
《佛祖歷代通載》卷13中也曾記載一行的另一位上師金剛智三藏祈雨之事。當時夏旱,玄宗詔金剛智祈雨。金剛智結壇城,繪七俱胝像,說此像開眸即雨。三日後,七俱胝像眼睛果然睜開。似有一物自壇城散布雲氣至空中,須臾而雨。
5.一行09:北斗七星
祈雨雖然神奇,但與一行的移星換斗相比,卻又不足道了。
一行受玄宗敬遇,在皇帝面前說得上話,鄉里故舊自然會來請託。這一次是老鄰居王姥找到了他。
一行幼年家貧,王姥前後曾接濟他們家數十萬錢。一行自然常常想著報答這位恩人。可一聽其要求,一行也犯了難。原來王姥的兒子犯殺人罪,已經下獄,還未最終判決。王姥此行的目的是希望一行施予援手。
一行說:“王家姆媽,明君執法,難以請求,我也無可奈何。不如我多給您些金帛,讓您能安享晚年。”
王老太太救子心切,哪聽得進這些,只是戟手大罵,語言極其刺耳難聽。
一行聞之有如春風拂面,只是敬謝而不顧。
待王姥走後,一行命寺中工役空出一室,搬入一個大瓮。
隨後,他密選常住僕人二名,授之以布囊,並口述密計:“某坊某角有一處廢園,你們潛伺其中。從午後到昏夜前,必有七隻動物來此園。你們盡數捉來,不可漏掉一隻!”
兩個僕人如言而往,等到酉時,果然有一群小豬前來。二人將其悉數捕獲,帶來見一行。
玄宗命人將柱破開,羅公遠又遁入柱下礎石中。
玄宗火更大了,讓人取出礎石。只見羅公遠之影長寸余,映現在明瑩的礎石之上。玄宗命將礎石擊碎。可十數塊碎片中,皆有羅公遠之形。
此時,玄宗方覺恐懼,連忙謝罪。羅公遠也至此失蹤。
直至落魄的玄宗入蜀之時,羅公遠又出現在劍門迎接,一路護送至成都才拂衣而去。
據不空譯《毗沙門儀軌》尾題後的一段記事,一行與不空也有段交集。當時安西城被五國聯軍圍困,上表求援。可安西距長安一萬二千里,遠水不解近渴。玄宗請教一行禪師。一行說不空和尚可請得北方毗沙門天王神兵救援。不空三藏讓玄宗執香爐入道場,請得北方毗沙門王第二子獨健領天兵救援安西,解了番兵之圍。
毗沙門王,即寺廟中常見的北方多聞天王,在藏傳佛教中為財寶天王。其法器原本為塔,但明以後北方多聞天王多持傘,為“風調雨順”中的雨。而持塔的形象與唐初名將李靖相混合,形成“托塔李天王”的中國化神祗。
毗沙門王受佛囑託護持佛法,也被視為財神、戰神。毗沙門天王信仰在中唐以後廣為流行。唐元和年間,蜀地地痞趙高,好勇鬥狠,為害市井。只因滿背刺有毗沙門天王的紋身,官吏抓到他也不敢施以杖刑。民間崇信之深可見一斑。
5.一行08:祈雨
一行祈雨也非常在行。某年大旱,玄宗令一行祈雨。一行說必須要有一件器物,上面有龍狀裝飾。得之方可致雨。
丹增嘉措活佛在《事業秘訣寶冊》中曾說:“無論欲修何種事業,都要事先準備具有緣起性的物品。”這龍狀器物也就是祈雨的緣起物。
玄宗讓他在內庫中遍尋,翻找了許多庫房都沒有找到合適的緣起物。數日之後,終於找到一枚古鏡,鏡背面的鏡鼻處盤有一條龍。一行指鏡大喜:“此有龍矣!”
持此境進入道場,僅過一晚就普降甘霖。
祈雨似乎是唐密的強項。比如一行的上師善無畏三藏善召龍致雨術。某年洛陽大旱,玄宗正好在東都,便遣高力士召善無畏請雨。
善無畏讓高力士回復皇帝:“今年大旱,數當如此。如果強行召龍行雨,則必然會烈風暴雨,反而成災。不可為之。”
但皇帝不肯,說:“天氣暑熱,人苦之已久。有疾風暴雨,豈不快意!”
善無畏無奈,只能奉詔請雨。
有關部門也按慣例,為其準備好了請雨之具,幡幢神像,光彩華麗,一應俱全。善無畏一笑,“整那玩意兒幹啥?”,讓把這些沒用的東西都撤下。
只見善無畏只盛水一缽,一邊念咒,一邊用小刀子攪旋。須臾有條赤色的小龍出現在缽中。這條龍不過拇指長,頭伸出水面,俄而又沒於缽中。
他又攪水念咒再三,頃刻間有如煙的白氣從缽中升起,徑上數尺,飄至講堂之外。
善無畏讓高力士趕緊回去,大雨將至。
高力士絕馳而去,回顧空中,白氣旋繞,有如白練。既而天空昏霾,暗如暮色。隨即大風雷震,暴雨如注,東都天衢大道之大樹多被連根拔起。
高力士馬雖快,但風雨呼嘯而來的速度更快。才至天津橋南,風雨已隨馬而至。等到高力土回復玄宗之時,全身已經濕透!
善無畏能召龍行雨或許是因為他曾入龍宮講法。此事載於唐朝名相裴度的《三藏無畏不空法師塔記》,而《佛祖歷代通載》中的記載尤詳:善無畏過龍河時,一頭背負經書的駱駝沒入水中。善無畏怕珍貴無比的經書沉沒,急忙隨駝入水。水下龍王邀善無畏入龍宮講法。善無畏本不許,無奈龍王堅請,最後答應講三天。留住龍宮三宿後,善無畏帶著駱駝走出水面,駱駝所載梵夾居然不濕一字!
《佛祖歷代通載》卷13中也曾記載一行的另一位上師金剛智三藏祈雨之事。當時夏旱,玄宗詔金剛智祈雨。金剛智結壇城,繪七俱胝像,說此像開眸即雨。三日後,七俱胝像眼睛果然睜開。似有一物自壇城散布雲氣至空中,須臾而雨。
5.一行09:北斗七星
祈雨雖然神奇,但與一行的移星換斗相比,卻又不足道了。
一行受玄宗敬遇,在皇帝面前說得上話,鄉里故舊自然會來請託。這一次是老鄰居王姥找到了他。
一行幼年家貧,王姥前後曾接濟他們家數十萬錢。一行自然常常想著報答這位恩人。可一聽其要求,一行也犯了難。原來王姥的兒子犯殺人罪,已經下獄,還未最終判決。王姥此行的目的是希望一行施予援手。
一行說:“王家姆媽,明君執法,難以請求,我也無可奈何。不如我多給您些金帛,讓您能安享晚年。”
王老太太救子心切,哪聽得進這些,只是戟手大罵,語言極其刺耳難聽。
一行聞之有如春風拂面,只是敬謝而不顧。
待王姥走後,一行命寺中工役空出一室,搬入一個大瓮。
隨後,他密選常住僕人二名,授之以布囊,並口述密計:“某坊某角有一處廢園,你們潛伺其中。從午後到昏夜前,必有七隻動物來此園。你們盡數捉來,不可漏掉一隻!”
兩個僕人如言而往,等到酉時,果然有一群小豬前來。二人將其悉數捕獲,帶來見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