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國哲學的為數不多的著作之一。在這部巨著中,他自稱為“釋古派”而與胡適的

  “疑古派”相區別。他著力論證了儒家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正統地位。這為他後

  來創立新理學思想體系積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論準備。

  在清華任教期間,馮友蘭曾於1934年應邀出席在布拉格召開的“第八次國際哲

  學會議”,並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哲學在現代中國》的學術報告。會後,他又通過

  申請獲准訪問蘇聯。他懷著極大的興趣和探究事實真相的心理,踏上了蘇聯的國土。

  馮先生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關於蘇聯革命後的情況,有人把它說成是天國

  樂園,有人把它說成是人間地獄,我想親自去看看究竟是個什麼樣子。”通過耳聞

  目睹,他得出了如下結論:“蘇聯既不是人間地獄,也不是天國樂園,它不過是一

  個在變化中的人類社會,這種社會可能通向天國樂園,但眼前還不是。”(《三松

  堂自序》)馮生先的這種印象是比較真實而不帶任何偏見的。他還通過橫向比較,

  得出了另外一種結論:封建社會“貴貴”,資本主義社會“尊富”,社會主義社會

  “尚賢”。回國後,馮先生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作了兩次正式演講。一次是漫談蘇

  聯見聞;另一次是在北大哲學系,以“秦漢歷史哲學”為題,提出了以歷史唯物主

  義的某些思想為基本要素的“新三統五德論”,集中論述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的觀點,這次講演引起了官方的懷疑與不滿。次年十月

  底十一月初,他竟被國民黨政府警方視作政治嫌疑犯予以逮捕、審訊。國民黨此舉

  引起全國譁然,人們紛紛提出抗議。迫於全國的民主勢力,馮在被關押、審查數天

  後,遂被釋放。對於這次事件,魯迅先生曾在一封書信中憤然說到:“安分守己如

  馮友蘭,且要被逮,可以推知其他了。”(《魯迅書信集》)這次事件對馮的震動

  也頗大,但他並未因此而與國民黨決裂,而是選擇了更加謹小慎微的道路。

  1937年至1946年,是馮友蘭學術生涯的關鍵十年,其新理學體系即在此間創製

  而成。

  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後,抗日戰爭全面展開,清華大學被迫南遷。先遷往湖

  南長沙嶽麓山下,後又遷往雲南昆明,並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組成西南聯

  合大學。馮友蘭任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同當時大多數學者一樣,馮友

  蘭雖身處後方,卻心繫國事,常為中華民族之存亡而憂心如焚,感慨淒涼。在暫避

  長沙時,他曾寫過這樣一首詩:“二賢祠里拜朱張,一會千秋嘉會堂。公所可游南

  岳耳,江山半壁太淒涼。”其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到昆明後不久,他又為剛創

  立的西南聯大寫了校歌的歌詞,調寄《滿江紅》:“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

  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檄移栽禎干質,九洲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

  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需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

  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歌詞充分表現出

  作者鮮明的愛國主義立場和終將戰勝日寇、收復祖國失地的信心。他始終有一種不

  可動搖的信念在一直支撐著他,他堅信:有著五千年文明之深厚基礎的中華民族絕

  不會滅亡,困厄只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過去,抗日戰爭勝利之日,就是中華民族及

  其文化復興之時!正是憑此堅定信念,馮氏更加勤奮地鑽研學問,埋首著述,潛心

  整理中國傳統文化。從1939年起,他先後出版了《新理學》、《新事論》(1940年)、

  《新事訓》(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4年)、《新知

  言》(1946年)。這六部書,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新理學”哲學思想體系,馮先生

  將這些著作總稱為“貞元之際所著書”或“貞元六書”,表示其中華民族一定要復

  興的堅定信念。關於馮友蘭著此六書的深意,他在《新原人》自序中曾有明確的表

  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此哲學家所

  應自期許者也。況我國家民族,值貞元之會,當絕續之交,通天人之際,達古今之

  變,明內聖外王之道者,豈可不盡所欲言,以為我國家致水平,我億兆安身立命之

  用乎?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非日能之,願學焉。此《新理學》、《新事論》、

  《新世訓》,及此書所由作也。”這充分展現了馮氏的宏大抱負和深切願望。

  1946年,西南聯大因抗戰勝利而解散,清華大學亦遷回北京。同年,馮友蘭應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邀請,赴美作為期一年的講學,講授中國哲學史,並將講稿整

  理成《中國哲學簡史》一書由紐約麥克米倫公司出版。在美講學期間,馮友蘭深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