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1924年,面對一個“一團漆黑”、“沉悶的時代”,他在寫下《毒藥》等詛咒詩之後,“心頭的緊張才漸漸的緩和下去”。1928年,他痛罵國民黨中央政府是“昏庸老朽的收容所”。1929年冬天,他在蘇州女中演講,痛斥當道的“妖魔”——“他們的貪,他們的毒,他們的野心,他們的威靈,他們手擎著全體民族的命運當作一擲孤注。”
滿腦子理想主義的徐志摩沒能用頭顱撞開地獄之門。1931年11月19日,他乘坐的飛機不幸在山東濟南附近的党家莊上空撞上了一座山,剎那之間,一代詩人化鶴歸去,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年僅33歲。
面對徐志摩的死,他的朋友們無比沉痛,他們忘不了那個生氣勃勃的志摩,忘不了那個渾身有使不完勁的志摩。1931年底,《新月》的“志摩紀念專號”刊出朋友們對他的懷念文章,算是永久的告別。但他的朋友又如何能忘得了他的熱忱和活力。葉公超總是想起志摩生前閃爍的眼睛,嘴唇兩端的曲線,稍微前傾的頭部,想起他的靈敏和同情的幽默,特別是他的風趣,認為他和雪萊一樣,一面對自己不滿、對人生不滿,一面卻仍然充滿了“勃勃的生氣和不敗的興致”。“志摩與人認識十分鐘就像二十年老友,從跑堂、司機、理髮師……什麼人都是朋友,看起來他好像是從來沒有受過挫折和痛苦的人,永遠充溢了蓬勃的生氣和不敗的興致。因此,沒有了他,《新月》也就失去了靈魂;《新月》原本固定每次兩桌的飯局,在他死後也就沒有了。”
徐志摩自稱是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他所信仰的“德謨克拉西”在他看來就是普遍的個人主義,“在各個人自覺的意識與自覺的努力中涵有真純德謨克拉西的精神:我要求每一朵花實現它可能的色香,我也要求各個人實現他可能的色香。”1923年10月28日,徐志摩即將離開西湖,吃蟹,喝酒,大誇冬筍真好吃。他在日記中寫下:“一天的繁星,我放平在船上看星。沉沉的宇宙,我們的生命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我又摸住了我的傷痕。星光呀,仁善些,不要張著這樣譏諷的眼,倍增我的難受!”他短短的一生,上下求索,反覆折騰,寫詩作文,辦刊結社開書店,他所求的在根本上就是“靈魂的自由”,這是他生命的理想,他使盡所有的力氣生活,想做一個“平常人”,他全身心地追求“美與愛與自由”,去擁抱那天邊的一鉤新月。在他的生命中,生活本身是高於詩,高於散文和一切藝術、一切學問的。“我們的生命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他其實已經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回答這個問號,他已實現了“他可能的色香”。
春去春又來,今天,就算我們想再寄一袋西湖邊的桃花給徐志摩,也已無處可寄。一如二十多年前,海峽對岸,一盞孤燈之下,衰邁病弱的葉公超謝世前夕,再次想起永遠年輕的志摩時所說的——
“世界上只有他這樣一個人,再沒有第二個了。”
本文主要參考書目:
1.虞坤林整理,《徐志摩未刊日記》,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
2.來鳳儀編,《徐志摩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3.顧永棣編,《徐志摩詩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4.《徐志摩全集》,香港文化圖書公司,1983年版。
5.張新穎編,《儲安平文集》,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6.陳子善編,《葉公超批評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滿腦子理想主義的徐志摩沒能用頭顱撞開地獄之門。1931年11月19日,他乘坐的飛機不幸在山東濟南附近的党家莊上空撞上了一座山,剎那之間,一代詩人化鶴歸去,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年僅33歲。
面對徐志摩的死,他的朋友們無比沉痛,他們忘不了那個生氣勃勃的志摩,忘不了那個渾身有使不完勁的志摩。1931年底,《新月》的“志摩紀念專號”刊出朋友們對他的懷念文章,算是永久的告別。但他的朋友又如何能忘得了他的熱忱和活力。葉公超總是想起志摩生前閃爍的眼睛,嘴唇兩端的曲線,稍微前傾的頭部,想起他的靈敏和同情的幽默,特別是他的風趣,認為他和雪萊一樣,一面對自己不滿、對人生不滿,一面卻仍然充滿了“勃勃的生氣和不敗的興致”。“志摩與人認識十分鐘就像二十年老友,從跑堂、司機、理髮師……什麼人都是朋友,看起來他好像是從來沒有受過挫折和痛苦的人,永遠充溢了蓬勃的生氣和不敗的興致。因此,沒有了他,《新月》也就失去了靈魂;《新月》原本固定每次兩桌的飯局,在他死後也就沒有了。”
徐志摩自稱是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他所信仰的“德謨克拉西”在他看來就是普遍的個人主義,“在各個人自覺的意識與自覺的努力中涵有真純德謨克拉西的精神:我要求每一朵花實現它可能的色香,我也要求各個人實現他可能的色香。”1923年10月28日,徐志摩即將離開西湖,吃蟹,喝酒,大誇冬筍真好吃。他在日記中寫下:“一天的繁星,我放平在船上看星。沉沉的宇宙,我們的生命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我又摸住了我的傷痕。星光呀,仁善些,不要張著這樣譏諷的眼,倍增我的難受!”他短短的一生,上下求索,反覆折騰,寫詩作文,辦刊結社開書店,他所求的在根本上就是“靈魂的自由”,這是他生命的理想,他使盡所有的力氣生活,想做一個“平常人”,他全身心地追求“美與愛與自由”,去擁抱那天邊的一鉤新月。在他的生命中,生活本身是高於詩,高於散文和一切藝術、一切學問的。“我們的生命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他其實已經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回答這個問號,他已實現了“他可能的色香”。
春去春又來,今天,就算我們想再寄一袋西湖邊的桃花給徐志摩,也已無處可寄。一如二十多年前,海峽對岸,一盞孤燈之下,衰邁病弱的葉公超謝世前夕,再次想起永遠年輕的志摩時所說的——
“世界上只有他這樣一個人,再沒有第二個了。”
本文主要參考書目:
1.虞坤林整理,《徐志摩未刊日記》,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
2.來鳳儀編,《徐志摩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3.顧永棣編,《徐志摩詩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4.《徐志摩全集》,香港文化圖書公司,1983年版。
5.張新穎編,《儲安平文集》,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6.陳子善編,《葉公超批評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