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頁
王允之(40),死因未知。
謝尚(50),病篤一年後病逝。
殷浩(54),兵敗兩年後病逝。
謝萬(42),兵敗兩年後病逝。
到王導五世孫王儉,年僅三十八,上書便自稱「盛年已老,孫孺巾冠」,與其說是謙辭,倒不如說高門士族壽命不長已成為王謝子弟的共識。而王儉本人也確實三十八歲就得疾病突然身亡。
消息傳到宮中,齊武帝說他「年德富盛,志用方隆」,這種壽命觀才是大眾的壽命觀,即民間正常男子壽命應該有六十,四十正值壯年,王謝以四十為壽終的觀念是六朝特異產物。
第88章 終
王允之對妹妹次日登門的提議興趣缺缺, 他垂下眼帘摩挲杯壁,待車快趕入角門方開口:「幾時落葬?」
王琅覷他神色不佳,不再做任何建議, 簡省回道:「按支公占卜,應在清明前十日。」
「那便趕不上落葬, 等逸少到了再去弔唁罷, 總不過這幾日, 集中些更省心, 也不必越過伊家子侄。」
車駕減緩速度, 在院子裡停穩,他一口飲盡杯中殘茶,看向王琅:「賻金可給了?」
王琅道:「按舊例給了一份。」
舊例指王舒去世時王彬給的助喪禮金, 幾個成家出仕的兒子都還算在他名下,由他一人代表一支整體給出。
王允之、王琅兄妹情況不同。
兩人年紀輕輕,都是兩千石的高官, 各自府衙前廳養著一批佐吏幕僚辦公, 即使王舒還健在, 也不得不分家單過,否則容納不下那麼多人。
之所以至今沒有明確分家, 不過是兄妹二人常年外放, 關係又好,偶爾回建康仍同住在父親舊宅, 遺產收入大半給早逝長兄晏之的孩子存著, 剩餘用作公中支出, 各自名下的產業與俸祿已經單獨結算。於是王琅昨日登門弔唁時單獨給了一份, 算作她與謝安的禮金。
王允之對妹妹的處理沒有異議。在他印象里, 這些事本就歸妹妹管, 妹妹的處理也一直妥當周到,頷首肯定道:「那我再出一份。」
耳房裡按王琅臨走前的吩咐燒著蘭湯,燃著香爐,維持隨時可用。
一大一小兩個石池溫度不同,讓肌體能夠循序漸進適應蒸浴,避免驟冷驟熱。待王允之進了院子,又泡入一盤新鮮橘柚,既利用水溫將橘柚燙至適合入口,同時為水中增加清甜果香。
王允之漸漸放鬆,手下無意識將木盤裡的澡豆捏來捏去,等回過神看到盤子裡的小馬,不由有些愕然。好在房內沒有他人,他將小馬握進掌心捏回小丸,浸入水中磨搓乾淨,順手拽了條浴巾擦拭,當做無事發生。
耳房邊是主屋臥房,原先由王舒夫婦居住,兩人過世後閒置了一段時間,因王允之沒有另外擇地開府而挪給他住。原有的家具衣物大多已隨主人入土陪葬,便從王允之屋裡挪了補上,對他而言均是熟悉的舊物。
他一邊對著鏡子整理袷袍,一邊隨意打量房間裡的陳設。
父母的痕跡,幼年的痕跡,以及妹妹在共同生活里施加的強烈個人色彩——
像是床榻邊的面盆架,剛才耳房裡的巾架,王允之從未在別家見過,也不覺得有必要。在他想來,只有銅爐之類重物或易皺的衣裳才需要設架,面盆也好,布巾也好,自有僕從準備妥帖,根據主人的習慣傳喚隨時奉上。
賤口便宜好用。
奴婢、馬牛、田宅的價格逐級遞增,奴婢最低,不要工錢請求收留的勞力年年不絕。
對富家而言,需要時出現、不需要時消失的僮僕顯然比放置在屋子裡的巾架盆架優雅得多,一個眼神、一聲吩咐便能使用如意。
對比之下,那些器物就顯得格外粗笨愚蠢,浪費空間。
至於僮僕們端著水盆手巾累不累,他們是不在乎的。
王允之接受這些古怪家具出現在自己房間,起先是當成妹妹送的擺件裝飾,用來放置器物。後來心事沉重,杯弓蛇影,逐漸發覺這些死物的妙處,原樣又找人打了一批帶到江州府邸。
妹妹愛用工具,更愛用人,腦子裡五花八門的奇思妙想都要靠人來實現,因此家裡的器物越添越多,奴婢僮僕反而越來越忙,順著她的指揮團團起舞。
王允之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被她搖著手臂,拉著衣袖求這求那,他替她瞞著父母長兄,有求必應。
後來領兵出仕,他的支持至關重要,世人都以為她依賴他,猶如花朵依賴枝幹,飛燕寄身屋樑,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被依賴的究竟是誰。
王彬一走,琅邪王氏在丞相王導以下權位最高者竟成了他。他做了整晚噩夢,醒來頭痛欲裂,想起安期在大將軍病逝後的醜態與被開棺斬首的白蠟屍體,胸中一陣絞痛噁心,伏到案邊乾嘔,又因為前夜沒有食慾不曾進食,嘔出來的都是酸水。
躲開妻子幼子,關在書房裡歇息了半日,精神勉強恢復,他叫來信使詢問細節,定下去建康的行程。
#
「南桁人流如織,規模尤勝以往,可以聯繫中人留意附近園宅,有合適的先買下,省得日後越來越貴還有市無價。」
窗外綠竹猗猗,寒梅橫斜,屋內一雙璧人,神采秀徹。
王允之看著看著心情變好,說起家常話題。不料妹妹聽到以後瞥了謝安一眼,神色變得古怪。
王允之挑眉:「安石也中意此巷?」<hr>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傳送門: | |
謝尚(50),病篤一年後病逝。
殷浩(54),兵敗兩年後病逝。
謝萬(42),兵敗兩年後病逝。
到王導五世孫王儉,年僅三十八,上書便自稱「盛年已老,孫孺巾冠」,與其說是謙辭,倒不如說高門士族壽命不長已成為王謝子弟的共識。而王儉本人也確實三十八歲就得疾病突然身亡。
消息傳到宮中,齊武帝說他「年德富盛,志用方隆」,這種壽命觀才是大眾的壽命觀,即民間正常男子壽命應該有六十,四十正值壯年,王謝以四十為壽終的觀念是六朝特異產物。
第88章 終
王允之對妹妹次日登門的提議興趣缺缺, 他垂下眼帘摩挲杯壁,待車快趕入角門方開口:「幾時落葬?」
王琅覷他神色不佳,不再做任何建議, 簡省回道:「按支公占卜,應在清明前十日。」
「那便趕不上落葬, 等逸少到了再去弔唁罷, 總不過這幾日, 集中些更省心, 也不必越過伊家子侄。」
車駕減緩速度, 在院子裡停穩,他一口飲盡杯中殘茶,看向王琅:「賻金可給了?」
王琅道:「按舊例給了一份。」
舊例指王舒去世時王彬給的助喪禮金, 幾個成家出仕的兒子都還算在他名下,由他一人代表一支整體給出。
王允之、王琅兄妹情況不同。
兩人年紀輕輕,都是兩千石的高官, 各自府衙前廳養著一批佐吏幕僚辦公, 即使王舒還健在, 也不得不分家單過,否則容納不下那麼多人。
之所以至今沒有明確分家, 不過是兄妹二人常年外放, 關係又好,偶爾回建康仍同住在父親舊宅, 遺產收入大半給早逝長兄晏之的孩子存著, 剩餘用作公中支出, 各自名下的產業與俸祿已經單獨結算。於是王琅昨日登門弔唁時單獨給了一份, 算作她與謝安的禮金。
王允之對妹妹的處理沒有異議。在他印象里, 這些事本就歸妹妹管, 妹妹的處理也一直妥當周到,頷首肯定道:「那我再出一份。」
耳房裡按王琅臨走前的吩咐燒著蘭湯,燃著香爐,維持隨時可用。
一大一小兩個石池溫度不同,讓肌體能夠循序漸進適應蒸浴,避免驟冷驟熱。待王允之進了院子,又泡入一盤新鮮橘柚,既利用水溫將橘柚燙至適合入口,同時為水中增加清甜果香。
王允之漸漸放鬆,手下無意識將木盤裡的澡豆捏來捏去,等回過神看到盤子裡的小馬,不由有些愕然。好在房內沒有他人,他將小馬握進掌心捏回小丸,浸入水中磨搓乾淨,順手拽了條浴巾擦拭,當做無事發生。
耳房邊是主屋臥房,原先由王舒夫婦居住,兩人過世後閒置了一段時間,因王允之沒有另外擇地開府而挪給他住。原有的家具衣物大多已隨主人入土陪葬,便從王允之屋裡挪了補上,對他而言均是熟悉的舊物。
他一邊對著鏡子整理袷袍,一邊隨意打量房間裡的陳設。
父母的痕跡,幼年的痕跡,以及妹妹在共同生活里施加的強烈個人色彩——
像是床榻邊的面盆架,剛才耳房裡的巾架,王允之從未在別家見過,也不覺得有必要。在他想來,只有銅爐之類重物或易皺的衣裳才需要設架,面盆也好,布巾也好,自有僕從準備妥帖,根據主人的習慣傳喚隨時奉上。
賤口便宜好用。
奴婢、馬牛、田宅的價格逐級遞增,奴婢最低,不要工錢請求收留的勞力年年不絕。
對富家而言,需要時出現、不需要時消失的僮僕顯然比放置在屋子裡的巾架盆架優雅得多,一個眼神、一聲吩咐便能使用如意。
對比之下,那些器物就顯得格外粗笨愚蠢,浪費空間。
至於僮僕們端著水盆手巾累不累,他們是不在乎的。
王允之接受這些古怪家具出現在自己房間,起先是當成妹妹送的擺件裝飾,用來放置器物。後來心事沉重,杯弓蛇影,逐漸發覺這些死物的妙處,原樣又找人打了一批帶到江州府邸。
妹妹愛用工具,更愛用人,腦子裡五花八門的奇思妙想都要靠人來實現,因此家裡的器物越添越多,奴婢僮僕反而越來越忙,順著她的指揮團團起舞。
王允之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被她搖著手臂,拉著衣袖求這求那,他替她瞞著父母長兄,有求必應。
後來領兵出仕,他的支持至關重要,世人都以為她依賴他,猶如花朵依賴枝幹,飛燕寄身屋樑,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被依賴的究竟是誰。
王彬一走,琅邪王氏在丞相王導以下權位最高者竟成了他。他做了整晚噩夢,醒來頭痛欲裂,想起安期在大將軍病逝後的醜態與被開棺斬首的白蠟屍體,胸中一陣絞痛噁心,伏到案邊乾嘔,又因為前夜沒有食慾不曾進食,嘔出來的都是酸水。
躲開妻子幼子,關在書房裡歇息了半日,精神勉強恢復,他叫來信使詢問細節,定下去建康的行程。
#
「南桁人流如織,規模尤勝以往,可以聯繫中人留意附近園宅,有合適的先買下,省得日後越來越貴還有市無價。」
窗外綠竹猗猗,寒梅橫斜,屋內一雙璧人,神采秀徹。
王允之看著看著心情變好,說起家常話題。不料妹妹聽到以後瞥了謝安一眼,神色變得古怪。
王允之挑眉:「安石也中意此巷?」<hr>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傳送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