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是……

  海瑞同時也知道,如果亂世不結束,人命只會損耗得越來越多。

  諸國征戰那麼多年,填進去的人命可不止那一二百萬。

  「始皇帝統一海內之功,無人可置喙。」

  ……

  三皇五帝時期。

  蚩尤聲音帶笑:「好兇的一個人!好兇的一個將領!好兇的一個國家!」

  儘管天幕沒有明說,但蚩尤憑藉本能,立刻鎖定了白起,目露讚嘆:「白起!好一個白起!定然是你在做如此人屠之事。不錯!戰爭就該用兇殘讓敵人膽怯!敵人沒了膽子,往後的仗就好打了。」

  ……

  秦國。

  白起望著天幕,這時候,看著這些人命,他竟依然能夠含著笑。

  他的溫和謙遜之下,藏的是一個冷酷的靈魂。

  秦昭襄王心臟跳得更厲害了。

  不是在懼怕,而是在振奮。

  秦國唯有先成為虎狼,先威壓六國,才能談仁義。

  一個從頭到尾都仁義的人,旁人可能會讚嘆,可能會不屑,可能會敬佩,但在世俗大多數人眼中,終究不如一個惡人。

  為甚?

  秦昭襄王玩味地笑。

  惡人從善,那些時刻被惡人屠刀威脅的人,才會跪下來感激涕零,齊聲高唱惡人的仁慈啊!

  來吧,秦國的惡已經說了,讓寡人看看,秦國的『善』能起到什麼作用?

  【而義兵之策,便是當時秦相向秦莊襄王提議,放棄「計首授爵」的政策,開始約束戰爭,不再搞大屠殺。】

  ——呂不韋的臉,也很榮幸在秦昭襄王時期,蒙上了馬賽克。

  【商鞅的計首授爵讓秦國強大,但同時也增大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阻力。】

  天幕簡單介紹一下阻力是什麼後,繼續播放畫面。

  【計首授爵的計首可不單單是殺死敵人就可以了,還需要先扣除己方將官陣亡人數。】

  【也就是倘若陣亡一名將官,己方小隊需要殺兩人,才能計那一個人頭的功勞。】

  【而且,百將、屯長在作戰時,如果得不到敵人首級,自己就要被斬首。】

  【因此,秦兵無不拼死作戰。秦將無不竭盡全力獲取人首。不然,秦軍奮戰一場,人首不夠數量,使士兵無法晉升,在秦律緊壓下的秦軍恐怕要先兵變了。】

  【在計首授爵出現後,秦每次大戰都出現了斬首記錄。】

  【例如秦孝公八年,秦魏元里之戰,斬首七千。】

  【秦惠文王七年,秦魏河西之戰,斬首八萬。】

  【秦武王四年,秦韓甘茂之戰、宜陽之戰,斬首六萬。】

  【秦昭襄王十四年,秦韓伊闕之戰,斬首二十四萬。】

  這些戰役只是舉例而已,從天幕所列出人數來看,死者遠遠不足「一百六十一萬七千人」。

  某個長平之戰後的世界。

  秦兵圍邯鄲,趙王正猶豫著要不要聽魏國那邊的勸說,投降尊秦為帝算了。

  然而一看到這個屠殺數量,再聯想到長平之戰,秦軍是真的殺俘,趙王整個人都不好了。

  「不行!不能投降!堅守待援!必須堅守待援!」

  而邯鄲之民亦是剡木為矛矢、炊骨易子而食,寧死不降。

  秦軍太殘暴了,他們害怕啊。

  【遍觀秦攻地之景,往往占城後,秦國都不得不將殘存的本地之民或是逐出去,或是歸還本國。】

  難道是秦國人多,不屑於接收他國民眾?

  【只因計首授爵之策,令天下之民皆惡秦,秦國只能忍受人少之患,將這些不穩定因素趕走。】

  【這給秦國造成什麼危患呢?】

  【商鞅曾說秦國田數不滿百萬。名山大川之寶亦無法竭盡其用,便是因著秦地少民。】

  【秦國初時還能依靠發布優惠政策,比如賜給黔首田地住宅,免除其三代的徭役賦稅,來吸引其他國家的人,但隨著秦國虎狼之說傳遍九州後,秦國打下來的新地想要有民眾,只能徙秦民、遷秦罪人了。】

  商鞅看到這裡,臉色已經沉得很難看了。

  不是因為覺得自己的政策完美無缺,而是……

  「居然走到了這一步。」

  商鞅嘆氣。

  他不傻,不會覺得自己能拿出一個完全沒有缺陷的國策,適用千年萬年,只是沒想到缺陷會大到這個地步。

  看來不止是始皇帝一個人懸崖走絲線,是整個秦國前期發展時,都在豪賭。

  賭——

  秦國在徹底無人之前,有人二次變法,修正計首授爵的弊端。

  秦孝公對此倒是接受良好:「計首授爵弊端大,但利益也大。除此之外,再沒有一個政策能比它更適合秦國積攢國力了。」

  現在就搞義兵?六國之民抵抗倒是不深了,但秦國也打不贏其他國家了啊。

  【而秦莊襄王實施義兵之策後,往後,一直到秦朝滅亡,僅有兩次斬首,分別是秦始皇二年與秦始皇十三年。】

  【正因義兵之策,秦始皇攻六國,一統天下時期,少有民反,與前期秦國攻下土地後,時不時有當地民眾反叛,形成鮮明對比。】

  【而且,許多國君在發現打不過秦國後,並不糾結過多便請降了。】

  【義兵之策大大加快了秦一統天下的步伐。】

  始皇帝一邊看天幕,一邊微微頷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