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歷代周天子紛紛揉搓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再次看向天幕。

  「……」

  很好,這個倒霉鬼確實是周天子,從袍服上就能看出來。

  部分周天子還沒封秦國,眼皮不由顫了顫,胸口滿是鬱悶。

  「秦國……秦國……」

  「我們該如何是好?」

  難道就平白放那麼大一塊地不要?

  而且,天幕未提及,也無法分辨究竟誰是第一任秦王啊!天下人多若牛毛,莫非讓他們去卜筮,將對方揪出來?

  至於往後那些周天子,更是遲疑。

  ——這其中,就分為打得過秦國和打不過秦國。

  比如周孝王,是他將秦邑封出去,秦國如今還反抗不了他。此刻就很遲疑不決:「非子養馬有功,吾若清算他,反而會使諸侯惶恐不安。」

  「何況……」

  沖天幕講述秦國時,隱約透露其餘國家的動向,就能看出來,那時候不止秦國有異心。

  除掉一個秦嬴,還有其他「秦」。除掉一個國,還有其他國。子孫後代自己不硬起來,弄死誰都沒辦法。

  周孝王左思右想,終是嘆氣一聲:「先使周強大到無人敢犯,再考慮秦嬴之事吧。」

  對於打不過秦國的周天子:「……」

  我都打不過了,我還能有什麼想法?

  躺平,隨便吧,誰滅周不是滅?這年頭說著「尊王」,不過是扯大旗而已。

  【隨後,秦武王欲舉龍文赤鼎,因舉鼎,被鼎砸中臏骨而死。】

  【與天命無關,只是鼎重,他沒拿穩。】

  歷代周天子啞口無言。

  周孝王微微揚眉:「可惜……」

  倘若天幕不說秦武王之死與天命無關,他可以對外宣傳:從秦武王舉龍文赤鼎卻身死可以看出,秦無天命,方在大一統後,二世而亡。

  天命,有時候也能影響大局。

  ……

  秦武王本人一怔。

  「舉鼎而亡?」

  他急切地追問:「寡人無子,後繼者是誰!秦國又如何了!」

  哪怕他知曉秦是最終贏家,這時候亦無法避免對國家的憂心。

  【秦武王為人雖任性,任性之下,卻保留著理智。】

  【其在位四年,從未輕易對外發動戰爭,僅有那幾次戰爭也絕不冒進,而是先穩定後方,再進攻中原。而且,每一場戰爭,都有其戰略目的,不胡亂消耗國力。】

  【是以,其弟秦昭襄王繼位後,接手了一個國力不弱的大國。】

  【而秦昭襄王,並未辜負這份國力。】

  在未說到秦昭襄王功績這小半段時間中,秦武王都把自己急得汗衫濕重,得知秦昭襄王是位雄主,才微微鬆口氣。

  好險好險,如果繼任者不行,我要成為秦國罪人啊!

  要不……以後不舉鼎了?

  秦武王想到這裡,難免傷心起來。

  我就這一個愛好!也罷也罷,以後多出征幾次,行軍打仗我也喜歡。就當彌補我自己!

  唔……我去打仗!打仗期間,由阿弟監國!完美!

  想通後,秦武王那雙眼睛又亮閃起來,抬頭去看天幕,要看看這「秦昭襄王」究竟如何治國!

  【其在位十四年後,便有他國說客對其言:齊秦乃雄雌之國,勢不兩立,為雄,雄者得天下矣。】

  【此話雖有誇大之嫌,卻也存著七分真實。】

  【而秦昭襄王的對手——】

  【是進行胡服騎射變革,實力大增的趙國。】

  【是任用樂毅,一心齊國,且在後來攻占齊國七十餘城的燕國。】

  【是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

  【秦國一度被逼到割河北與封陵向韓、魏議和的地步。】

  【但兩年後,秦國就斬首韓、魏二十四萬,還占領了韓、魏大部分地區。】

  【這一戰,稱為伊闕之戰,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白起的成名之戰。】

  少年白起忍不住用手去比劃,比劃出菱形小框,將天幕中那個白起圈外框裡,擺在他眯起的眼睛前面。

  「白起?我也叫白起。」少年白起微微笑,十分自信:「天幕里這位白起,必定是我。」

  除了我,不會有別人!

  ……

  「戰國四大名將?」

  范雎一聽就明白,肯定是後人排列,天幕將之搬過來。

  他看向白起。

  這人今年已經六十七歲了,但凡由他統帥秦軍,幾乎每戰必勝,而且必斬首至少十數萬。倘若後世要為他起稱號,比起什麼「仙」「聖」「神」,想來「屠」「殺」「凶」這些字眼更適合他。

  也不一定。

  范雎又想:還能組合,比如屠聖、殺神之類。

  但這樣一個人,氣質竟然十分文質彬彬,平日裡待人接物皆是面帶微笑。

  此刻這人就面帶微笑看過來,禮貌頷首,詢問:「應侯?」

  ——范雎封地在應城,便被稱為應侯。

  范雎也微笑:「武安君認為,戰國四大名將里,除你之外,還有誰呢?」

  武安君謙遜地笑:「起哪敢評天下英雄。征戰多年,也只能看見趙之廉頗而已。」

  范雎道:「如此看來,他日滅趙,必先滅廉頗。」

  「亦可。」

  這話語,說得好聲好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