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頁
杜巍聽至此,忍不住道:「姜夫人早在四十年前便死了,她的藥方與永寧公主的藥方有何干係?」
秦纓眯眸,「用藥相似,便代表患病相似,而就在發現此事的第二日,我徹底的想通了一切關竅,那日我去給一位老人家送藥,忽然看到他們府上,還掛著上元節的燈籠,我的婢女便問,上元節已過了月余,為何還要掛這樣久?那府上小廝道,燈籠詩文寓意極好,乃是為了求個好意頭,當時我並未放在心上,等到了謝大人府上,又看到他在對比他父親的畫作,他父親畢生臨摹《陸元熙夜宴圖》,只憑此技便名動京城,也因此頗得陛下愛重,可誰敢相信,他出事前兩月有幾幅畫,竟然畫錯了——」
說起謝正瑜的畫,秦纓看向貞元帝:「當年老謝大人一家出事之後,宮裡的昭文館曾著過一場大火,所有帝妃御像、宮廷御畫,皆被付之一炬,起初我懷疑過,這大火燒了御像,莫不是御像有何古怪?可後來我又得知,自從真元四年後,陛下並未讓先謝大人畫過御像,那如此便奇怪了,我彼時苦思數日不解,直到謝大人告訴我他父親畫錯了何地!」
說至此,秦纓呼吸一重,快速道:「也在此時,我記起了我婢女與小廝的對答,按照他們的說辭,我忽然想到了南下去慈山時,聽到過的一種說法,在慈山,無論是過什麼節日,其他地方慶祝三五天,他們那裡,則都要慶祝月余,重陽的茱萸要掛上月余,端午的艾草也要戴上月余,便是過年的習俗,也要保持到二月,也是在此時,我記起了永寧公主在永壽宮一個不甚起眼之行——」
秦纓繞了一圈,又說回了永寧身上,眾人疑惑不定,而德妃卻驟然變了臉色,「你是說那日……」
秦纓看向她,「娘娘還記得,那日在永壽宮,公主殿下將玉簪扔進了牆角的雪堆里,你看到之後,上前呵斥她不珍惜寶物,可實際上,你只是在遮掩此事。」
「公主扔玉簪,並非是不愛惜玉簪,她,其實是在為太后祈福!而娘娘你還不知,此行其實是慈善縣的過年習俗,名為『扔愁帽』,於大年三十,要將戴過的帷帽、頭巾,或是女子髮簪、絹花等飾物扔到院子角落,待二月將這些掃出與其他雜物一併燒掉,如此便可拋舊愁換新喜,公主不記年月,只以為還在過年,這才將簪子仍在院角。」
德妃面色一白,但崔曜卻不明白,「可公主怎會慈山的習俗?!」
秦纓看看德妃,再看看貞元帝,推測道:「我猜測,是陛下在某個重要時刻,對娘娘提起過此習俗,娘娘待陛下痴情,將此習俗記下,偶然教給了公主,雖交代公主不可露於人前,可公主神思不敏,將此事給忘了……」
德妃不敢看貞元帝,只咬牙道:「不錯,這是當年在豐州過年之時,陛下扔掉自己的帷帽替我祈福,從而被我記下的,就算這習俗是慈山的,可那又如何?陛下或許是從臣子內侍那裡聽說過,這又能證明什麼?」
秦纓道:「那當年陛下如此,可曾交代娘娘,此事不可露於人前?」
德妃唇角緊抿,答不出話,秦纓便瞭然道:「若此習俗無古怪,陛下不可能如此交代,我既想通了此處,再看著先謝大人畫錯的夜宴圖,又加上姜夫人與永寧的藥方,那一切,便都可說得通了,而其實早在半年之前,公主殿下便告訴過大家她患了何病。」
眾人眉頭擰起,皆向永寧看去——
永寧紅著眼眶有些害怕,卻因德妃被挾持不敢靠近,只能緊巴巴地拽著秦纓的裙袂。
秦纓攬著她的肩膀,沉聲道:「去歲的中秋宮宴,宴後皇后娘娘帶著大家賞菊,當時,公主給淑妃娘娘獻花,卻竟然分不清墨荷與碧雲,也是那日,太后娘娘讓把羊脂白玉的鶴鹿回春送給陛下,說陛下獨獨喜歡羊脂玉,碧玉送給他他也不會賞玩,而賞雪宴那日,公主竟將我髮髻上的碧色玉蘭簪認成了梅花簪,給她做宮燈之時,她分明說過喜歡青鳥,可我做的青鸞逐月燈籠,卻不是她第一個放飛的,她第一個放飛的,乃是赤紅的三足金烏,我還想到,公主小時候被發現患病,乃是因她總認錯人與物……」
太后驟然道:「你說了這樣多,都只在說永寧的病,這和那些人的死有何干係?!」
秦纓冷冷一笑,「太后娘娘不是最知道有何干係嗎?畢竟這所有命案的真相,您早就在那兩首童謠之中給出了答案,也因此,陛下對那童謠分外痛恨!他既懷疑是你們有心為之,可他更怕的,卻當真是天降民諺,因為童謠揭示的太過準確!」
李琨剛聽懂幾分,一聽此言,又混亂起來,「怎又扯到了童謠上?那兩首童謠忤逆亂國,無論誰是帝王都會害怕——」
秦纓斷然搖頭:「不,忤逆亂國是其次,陛下最惱怒的,乃是那『緋衣小兒當殿坐,兔兒不仁患赤瘕』兩句,赤瘕是眼疾,緋與赤皆是顏色,而這『兔兒』二字,不是孩童們容易想到兔子,這是屬相!這是陛下真實的屬相!」
崔曜倒吸一口涼氣,「眼疾?屬相?陛下眼睛好好的,且陛下是永泰二年生人,乃是屬虎,怎會屬兔?你說了這樣多,可結論卻如此荒謬!」
秦纓神色一振,揚聲道:「不是只有眼瞎眼翳才是眼疾,倘若有人不能分辯顏色,那亦是眼疾,陛下此疾,尤其難辨青紅之色,因此陛下獨愛羊脂玉,不喜碧玉,因碧玉亦出錯,他也賞不來碧玉妙處。」<hr>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傳送門: | |
秦纓眯眸,「用藥相似,便代表患病相似,而就在發現此事的第二日,我徹底的想通了一切關竅,那日我去給一位老人家送藥,忽然看到他們府上,還掛著上元節的燈籠,我的婢女便問,上元節已過了月余,為何還要掛這樣久?那府上小廝道,燈籠詩文寓意極好,乃是為了求個好意頭,當時我並未放在心上,等到了謝大人府上,又看到他在對比他父親的畫作,他父親畢生臨摹《陸元熙夜宴圖》,只憑此技便名動京城,也因此頗得陛下愛重,可誰敢相信,他出事前兩月有幾幅畫,竟然畫錯了——」
說起謝正瑜的畫,秦纓看向貞元帝:「當年老謝大人一家出事之後,宮裡的昭文館曾著過一場大火,所有帝妃御像、宮廷御畫,皆被付之一炬,起初我懷疑過,這大火燒了御像,莫不是御像有何古怪?可後來我又得知,自從真元四年後,陛下並未讓先謝大人畫過御像,那如此便奇怪了,我彼時苦思數日不解,直到謝大人告訴我他父親畫錯了何地!」
說至此,秦纓呼吸一重,快速道:「也在此時,我記起了我婢女與小廝的對答,按照他們的說辭,我忽然想到了南下去慈山時,聽到過的一種說法,在慈山,無論是過什麼節日,其他地方慶祝三五天,他們那裡,則都要慶祝月余,重陽的茱萸要掛上月余,端午的艾草也要戴上月余,便是過年的習俗,也要保持到二月,也是在此時,我記起了永寧公主在永壽宮一個不甚起眼之行——」
秦纓繞了一圈,又說回了永寧身上,眾人疑惑不定,而德妃卻驟然變了臉色,「你是說那日……」
秦纓看向她,「娘娘還記得,那日在永壽宮,公主殿下將玉簪扔進了牆角的雪堆里,你看到之後,上前呵斥她不珍惜寶物,可實際上,你只是在遮掩此事。」
「公主扔玉簪,並非是不愛惜玉簪,她,其實是在為太后祈福!而娘娘你還不知,此行其實是慈善縣的過年習俗,名為『扔愁帽』,於大年三十,要將戴過的帷帽、頭巾,或是女子髮簪、絹花等飾物扔到院子角落,待二月將這些掃出與其他雜物一併燒掉,如此便可拋舊愁換新喜,公主不記年月,只以為還在過年,這才將簪子仍在院角。」
德妃面色一白,但崔曜卻不明白,「可公主怎會慈山的習俗?!」
秦纓看看德妃,再看看貞元帝,推測道:「我猜測,是陛下在某個重要時刻,對娘娘提起過此習俗,娘娘待陛下痴情,將此習俗記下,偶然教給了公主,雖交代公主不可露於人前,可公主神思不敏,將此事給忘了……」
德妃不敢看貞元帝,只咬牙道:「不錯,這是當年在豐州過年之時,陛下扔掉自己的帷帽替我祈福,從而被我記下的,就算這習俗是慈山的,可那又如何?陛下或許是從臣子內侍那裡聽說過,這又能證明什麼?」
秦纓道:「那當年陛下如此,可曾交代娘娘,此事不可露於人前?」
德妃唇角緊抿,答不出話,秦纓便瞭然道:「若此習俗無古怪,陛下不可能如此交代,我既想通了此處,再看著先謝大人畫錯的夜宴圖,又加上姜夫人與永寧的藥方,那一切,便都可說得通了,而其實早在半年之前,公主殿下便告訴過大家她患了何病。」
眾人眉頭擰起,皆向永寧看去——
永寧紅著眼眶有些害怕,卻因德妃被挾持不敢靠近,只能緊巴巴地拽著秦纓的裙袂。
秦纓攬著她的肩膀,沉聲道:「去歲的中秋宮宴,宴後皇后娘娘帶著大家賞菊,當時,公主給淑妃娘娘獻花,卻竟然分不清墨荷與碧雲,也是那日,太后娘娘讓把羊脂白玉的鶴鹿回春送給陛下,說陛下獨獨喜歡羊脂玉,碧玉送給他他也不會賞玩,而賞雪宴那日,公主竟將我髮髻上的碧色玉蘭簪認成了梅花簪,給她做宮燈之時,她分明說過喜歡青鳥,可我做的青鸞逐月燈籠,卻不是她第一個放飛的,她第一個放飛的,乃是赤紅的三足金烏,我還想到,公主小時候被發現患病,乃是因她總認錯人與物……」
太后驟然道:「你說了這樣多,都只在說永寧的病,這和那些人的死有何干係?!」
秦纓冷冷一笑,「太后娘娘不是最知道有何干係嗎?畢竟這所有命案的真相,您早就在那兩首童謠之中給出了答案,也因此,陛下對那童謠分外痛恨!他既懷疑是你們有心為之,可他更怕的,卻當真是天降民諺,因為童謠揭示的太過準確!」
李琨剛聽懂幾分,一聽此言,又混亂起來,「怎又扯到了童謠上?那兩首童謠忤逆亂國,無論誰是帝王都會害怕——」
秦纓斷然搖頭:「不,忤逆亂國是其次,陛下最惱怒的,乃是那『緋衣小兒當殿坐,兔兒不仁患赤瘕』兩句,赤瘕是眼疾,緋與赤皆是顏色,而這『兔兒』二字,不是孩童們容易想到兔子,這是屬相!這是陛下真實的屬相!」
崔曜倒吸一口涼氣,「眼疾?屬相?陛下眼睛好好的,且陛下是永泰二年生人,乃是屬虎,怎會屬兔?你說了這樣多,可結論卻如此荒謬!」
秦纓神色一振,揚聲道:「不是只有眼瞎眼翳才是眼疾,倘若有人不能分辯顏色,那亦是眼疾,陛下此疾,尤其難辨青紅之色,因此陛下獨愛羊脂玉,不喜碧玉,因碧玉亦出錯,他也賞不來碧玉妙處。」<hr>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傳送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