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或許有,但只有□□沒有。」

  「……為何?」

  「□□一生,都偏執地厭惡為官之人,也偏執地照顧家族子孫,沒有將這二者當做自己治下的普通百姓。所以,他的選擇向來很純粹。」

  「……眼裡有階層之分,就已經對人有了親疏、取捨,所以無需抉擇?」

  「是啊……」

  ……

  一場短暫盛大的夏雨停了。

  陸芊坐回到梯子上,聞山白也想完了所有細節,終於開始了她對電車難題的回答。

  她的聲音很平淡:

  「站在王與王妃的角度。第一步,應當告訴所有人火山即將爆發的真相,充分調動起大家的求生欲,並宣稱,只要足夠努力,就能造出帶所有人離開的遠航船。

  「第二步,等船修完一部分後,讓除王與王妃以外的決策人士、經驗老到的水手、有較好科學素養的有識之士,乘坐第一批船離開,去尋找新的陸地。

  「等船再造好一部分時,通過比武,或是其它任何公平的選拔方法,將個人能力出眾、年齡較輕的部分跟隨者送走。

  「第三步,如果還能繼續造船,那最後這批船,就只能通過抽籤再選擇一部分人,往外送。當然,肯定是在沒造到宣稱數量的船時,火山就已爆發了。

  「那麼此時,所有人上浮木、小船,先逃到海上去,再視情況,選擇要不要回到島上。不過可惜的是,在這個等待的漫長階段,殘存的人士不是餓死,就是被海上風暴奪走性命。到那時,再說一句『大家盡力了』,也沒人會有太多怨言。

  「雖然聽起來方案相對完善,但有很多變數。比如,王與王妃貪生怕死,混在前兩批船中逃走,人心潰散,陷入內鬥。又比如,計劃泄漏,王與王妃一早就被叛軍擊殺。可能性很多很多……要是可行的話,對決策層的責任感要求,太高了。

  「不過,這是我唯一能想到的解法。」

  陸芊注意到,和聞山白表達出的語氣不同,說出這些時,她的神情並不輕鬆。

  不知是出於安慰,還是單純陳述事實,陸芊說:「白白,你要是在那個時候,一定是前兩批就能走的。」

  聞山白搖了搖頭,她並沒有想到自己,而只是問道:「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和你的方案差不許多,據說是王妃的決定。但她比你更直接一點……」陸芊笑起來。

  聞山白又猜准了她的想法:「……社會達爾文主義?」

  「是啊,執行方案時,放任手下嘴碎的人亂說話,不加阻攔。比如沒能乘船走的人是廢物,或者不夠努力,遲早會死的,認命吧。」

  「真的?」

  「哈哈……倒也沒有那麼過分,只是潛移默化,在人群中形成這樣的想法罷了。」

  「但……我不理解……」

  「什麼?」

  「在普通的明朝百姓中,這樣說或許有用,但這群人,無論是受教育程度還是好勇鬥狠的能力,都遠在平均水平之上,真的會坦然接受嗎?」

  「這就是那倆傢伙只剩頭骨的原因了。」

  「還是有叛軍?」

  「沒錯,不過王和王妃倒沒有在計劃完成前臨陣脫逃,而是一直和剩下的人待在一起。

  「叛軍頭領是原本有能力在前兩批走的人,但那人,從一開始就看出工程進度不可能達標。不過,因為個人經歷,他比較相信王和王妃的人格,很容易就被『穩定軍心』的說法說服。只是一直故意躲著幾層選拔機制,想看看最後,人們是不是都能逃離。

  「問題出在王妃的一點私心。

  「最後一批船出發前,王妃給王下了類似安眠藥的東西,想瞞著眾人將王也一同送走。上船時,被這位後來的叛軍頭領撞見。

  「懷疑的種子早已萌發,這下更是信任崩塌,百口莫辯。來不及辯解之間,二人已被斬首示眾。

  「畢竟造出遠航船的大部分船工,還留在島上呢。憑什麼沒參與造船的人走了,而他們卻不能走?」

  「那……頭顱是怎麼又被帶回故土安葬的呢?」

  「是第一批船。那位推算出火山噴發時間的軍師,是那批船的領袖。軍師知道一切真相,也清楚王與王妃不會棄人於不顧,便領著那批船,一直在海島不遠處逡巡,沒有遠離,為的是有朝一日,至少能將這二人帶走。

  「不過,軍師發覺事變的時候,已經有些晚了,最後,只能在亂軍之中搶出二人首級,開船遠逃。」

  「竟是這樣……」

  「不幸萬幸吧,令軍師沒想到的是,回大明故土的海路上,這些船又遇上了第二批、第三批出發的船隊,竟最終又合成一處。

  「無論過程是什麼樣的,王與王妃有沒有用謊言欺騙大家,這些人是切切實實地活了下來,而王與王妃也已經為這個計劃身死殞命。至少對於逃出來的人來說,這二人沒做錯什麼。

  「所以直到最後,這群身上多多少少犯了點事的大明流民,還是聚在一起,將二人首級送歸,哪怕知道回去之後,一身案底,日子可能不會好過。

  「好事是,這些活著回去的人,做完這件事後,大部分又成功逃回海上,再然後,在一些偏僻小國重新安身了。」

  聞山白笑了笑,嘆道:「最後最後的這個結局,該是你寫的了吧?留白與人文關懷都有了,真漂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