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他就這樣坐著,半宿未眠。外面下起雨來,夾雜著士兵跑動的腳步聲——
書房被禁衛包圍,那人支著傘,從院外走向書房,在門口丟開傘。
雖然神色平靜,可李鏞知道,李眠在生氣。這個人暴怒時一定會丟開一樣東西,這是平時他不會做的事。
李鏞:你知道了。丞相呢?
李眠撣去身上雨水:殿前杖斃。
李眠:你讓他送了什麼出去?叔父很好奇。
李鏞怔了怔,這人這樣問,說明……
——李眠沒有攔下衣帶詔。
詔令已出。
第27章 27
張引素回長蛇谷關。攻城在即,此地一片肅殺。
前往李寒府邸時,他看見春衣跪在門口。因為之前私自騙兵出關的事,春衣正在請罪。
——監軍之職是肯定保不住了,甚至論罪可斬,連國師的頭銜都會被褫奪。
回來之後,春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服軟。跪下求饒也好,磕頭也好,無論做什麼他都願意,只要能保住這個位置。他正李寒府外跪了很多天了,那人沒有見他。
張引素經過他,兩人對視了一眼。
春衣:阿泛死了。
張引素的眼神動了動,手已經伸向師兄,想拉他起來。突然,他又收回手,怔怔地看著春衣,眼眶紅了。
他走過春衣,將背上的東西背上去了些。別人起初以為他背的是個麻袋之類的,結果細看才看到,那是已經破破爛爛的柳鷙。
走出幾步,他又站住腳,回頭看春衣。
張引素:怎麼回事?
無論是父輩的嚴格教導也好,是聖人書里的君子之道也好,沒人教過他,這種時候應該過問一個侍從的死訊。可他還是問了,因為感覺,如果現在不問,以後就再也沒機會問了。
春衣:桃氏的追擊。
張引素:……找回來了嗎?
君子之哀,應如漣漪,面上無痕,吟石之響。可他又問了第二句。問的是很不體面的事,換在從前會被父親斥責——只是他不在乎了。
體面、禮儀、地位、尊嚴……全是假的,是人用來讓人愛上現在的日子,而發明出來的詞彙。
人在黃沙里九死一生,被血親輕蔑和背叛……然後就會覺得,這些東西都不重要。
他還是把手伸向春衣,將師兄扶了起來。
-
楊戟和柳烏齊叛。這個消息出人意料,但並不會讓李寒覺得有多棘手。
她叛又如何?從前是僥倖贏過幾戰,但柳烏沒上過戰場,他真的全力以赴,桃氏無勝算。
李寒以為,地道純屬無稽之談,是柳烏為了混餚視聽而假傳的情報。關口附近地質鬆軟多沙,桃氏又不擅工事,怎麼可能挖出過關的地道?
但若是有人傳授了桃氏工事圖紙呢?張引素曾在柳府待過,只見柳烏讀過些詩書典籍。但觀她少女時期流傳在外的詩篇,恐怕並非是只讀聖賢書的人能寫出來的。
有陰陽數理,有旁門左道,是雜家詩文。而當他去柳府時,卻只見她讀那些無用文章……也許柳烏把自己藏得更深,她隱於閨秀之中,無論讀什麼,旁人都只會當她是淺嘗輒止,而不會認為她真的能精通。
張引素看出李寒這些邊將的共同特徵——他們都不認為桃氏能開化。在他們眼裡,這些關外的蠻子除了攻城和放羊什麼都不會。就算敗了,也會歸咎於天時、兵力,而非戰策和戰術。
這不是盲目的自大。桃氏自己的文字都斷代過數次,沒有文字,沒有典籍,而戰策和戰術,是要通過記載無數場戰鬥,去分析、演繹、總結,最後凝練下來的「兵之法」。
沒有文字,沒有戰策,這是鐵則。除非,有人也傳授了他們戰策,或者代他們制定戰策。
張引素沒有再說。他感覺現在的李寒處於一個危險的懸崖邊——決不相信自己面對的是無法應付的強敵,因為只要接受這一點,這些將領過去所堅信的一切都會崩塌。
如果他們接受對面是強敵,那隨之而來的就是巨大的混亂——會有人質疑長蛇谷關配置的兵力,有人質疑李寒的親王身份華而不實,有人質疑長蛇谷關是否有足夠的天險作為最外層的關卡……
質疑比強敵更致命,所以絕不能質疑,必須堅信下去。
李寒不是沒想到那些可能性,而是想到了,才意識到絕不能質疑。只要質疑,滿盤皆輸。
張引素不得不問出那個最緊要的問題:若是失守?
李寒:長蛇不會失守。我會死守。
張引素:……死守不住呢?
李寒:我晉王橫刀立馬,什麼都守得住。
張引素一時被震懾住了。李寒用雪白絹布拭過手中戰刀,絹布滑過刀刃,分離時,柔軟的布料甚至被刀身寒芒吸附。
仿佛這個人說,守得住。那就算是千軍萬馬洶湧而來,他一人一刀守孤城。
可緊接著李寒笑了。這個人幾乎不笑,和李眠完全相反,但難得笑出來的時候,又讓人覺得很親近。
李寒:……吹牛的。
張引素:……
李寒:你們走吧。周圍的百姓,能帶走多少帶走多少。
李寒:我了解我兄長。他不會把那些城池留給敵方的。等堅壁清野的御令一來,就誰也走不了了。
半個月前,他已讓人去附近邊城勸離人們。李寒有種預感,這會是場惡戰——把所有人如攪碎肉糜一般踏平的惡戰。
書房被禁衛包圍,那人支著傘,從院外走向書房,在門口丟開傘。
雖然神色平靜,可李鏞知道,李眠在生氣。這個人暴怒時一定會丟開一樣東西,這是平時他不會做的事。
李鏞:你知道了。丞相呢?
李眠撣去身上雨水:殿前杖斃。
李眠:你讓他送了什麼出去?叔父很好奇。
李鏞怔了怔,這人這樣問,說明……
——李眠沒有攔下衣帶詔。
詔令已出。
第27章 27
張引素回長蛇谷關。攻城在即,此地一片肅殺。
前往李寒府邸時,他看見春衣跪在門口。因為之前私自騙兵出關的事,春衣正在請罪。
——監軍之職是肯定保不住了,甚至論罪可斬,連國師的頭銜都會被褫奪。
回來之後,春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服軟。跪下求饒也好,磕頭也好,無論做什麼他都願意,只要能保住這個位置。他正李寒府外跪了很多天了,那人沒有見他。
張引素經過他,兩人對視了一眼。
春衣:阿泛死了。
張引素的眼神動了動,手已經伸向師兄,想拉他起來。突然,他又收回手,怔怔地看著春衣,眼眶紅了。
他走過春衣,將背上的東西背上去了些。別人起初以為他背的是個麻袋之類的,結果細看才看到,那是已經破破爛爛的柳鷙。
走出幾步,他又站住腳,回頭看春衣。
張引素:怎麼回事?
無論是父輩的嚴格教導也好,是聖人書里的君子之道也好,沒人教過他,這種時候應該過問一個侍從的死訊。可他還是問了,因為感覺,如果現在不問,以後就再也沒機會問了。
春衣:桃氏的追擊。
張引素:……找回來了嗎?
君子之哀,應如漣漪,面上無痕,吟石之響。可他又問了第二句。問的是很不體面的事,換在從前會被父親斥責——只是他不在乎了。
體面、禮儀、地位、尊嚴……全是假的,是人用來讓人愛上現在的日子,而發明出來的詞彙。
人在黃沙里九死一生,被血親輕蔑和背叛……然後就會覺得,這些東西都不重要。
他還是把手伸向春衣,將師兄扶了起來。
-
楊戟和柳烏齊叛。這個消息出人意料,但並不會讓李寒覺得有多棘手。
她叛又如何?從前是僥倖贏過幾戰,但柳烏沒上過戰場,他真的全力以赴,桃氏無勝算。
李寒以為,地道純屬無稽之談,是柳烏為了混餚視聽而假傳的情報。關口附近地質鬆軟多沙,桃氏又不擅工事,怎麼可能挖出過關的地道?
但若是有人傳授了桃氏工事圖紙呢?張引素曾在柳府待過,只見柳烏讀過些詩書典籍。但觀她少女時期流傳在外的詩篇,恐怕並非是只讀聖賢書的人能寫出來的。
有陰陽數理,有旁門左道,是雜家詩文。而當他去柳府時,卻只見她讀那些無用文章……也許柳烏把自己藏得更深,她隱於閨秀之中,無論讀什麼,旁人都只會當她是淺嘗輒止,而不會認為她真的能精通。
張引素看出李寒這些邊將的共同特徵——他們都不認為桃氏能開化。在他們眼裡,這些關外的蠻子除了攻城和放羊什麼都不會。就算敗了,也會歸咎於天時、兵力,而非戰策和戰術。
這不是盲目的自大。桃氏自己的文字都斷代過數次,沒有文字,沒有典籍,而戰策和戰術,是要通過記載無數場戰鬥,去分析、演繹、總結,最後凝練下來的「兵之法」。
沒有文字,沒有戰策,這是鐵則。除非,有人也傳授了他們戰策,或者代他們制定戰策。
張引素沒有再說。他感覺現在的李寒處於一個危險的懸崖邊——決不相信自己面對的是無法應付的強敵,因為只要接受這一點,這些將領過去所堅信的一切都會崩塌。
如果他們接受對面是強敵,那隨之而來的就是巨大的混亂——會有人質疑長蛇谷關配置的兵力,有人質疑李寒的親王身份華而不實,有人質疑長蛇谷關是否有足夠的天險作為最外層的關卡……
質疑比強敵更致命,所以絕不能質疑,必須堅信下去。
李寒不是沒想到那些可能性,而是想到了,才意識到絕不能質疑。只要質疑,滿盤皆輸。
張引素不得不問出那個最緊要的問題:若是失守?
李寒:長蛇不會失守。我會死守。
張引素:……死守不住呢?
李寒:我晉王橫刀立馬,什麼都守得住。
張引素一時被震懾住了。李寒用雪白絹布拭過手中戰刀,絹布滑過刀刃,分離時,柔軟的布料甚至被刀身寒芒吸附。
仿佛這個人說,守得住。那就算是千軍萬馬洶湧而來,他一人一刀守孤城。
可緊接著李寒笑了。這個人幾乎不笑,和李眠完全相反,但難得笑出來的時候,又讓人覺得很親近。
李寒:……吹牛的。
張引素:……
李寒:你們走吧。周圍的百姓,能帶走多少帶走多少。
李寒:我了解我兄長。他不會把那些城池留給敵方的。等堅壁清野的御令一來,就誰也走不了了。
半個月前,他已讓人去附近邊城勸離人們。李寒有種預感,這會是場惡戰——把所有人如攪碎肉糜一般踏平的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