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二度拜相】

  同年,因法典變更,汴河有百姓不滿鬧事,兼之周檀越過政事堂變法有集權獨攬之嫌,相權、君權、台諫士大夫三方博弈,執政參知蘇朝辭與周檀不歡而散,宰執黨爭重浮水面。

  壓力之下,明帝為平衡局勢,也因與周檀政見不合,罷免了周檀的宰輔職位。周檀罷相後,與明帝密談兩次,出郊深談三次,時逢昌陵炸毀之事,明帝深覺身邊無人,不多時日又將周檀秘密召回。

  重景二年,周檀再次拜相,削花變法得以延續。

  【重景黨爭】

  周檀頒布《削花令》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重建大胤律法權威,另一方面是從吏治和軍改入手,清掃時弊。變法觸動了守舊派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對,短短一年,新舊兩黨展開了多達一百多場論辯,當時,街頭巷尾都能聽見文人學子對新政的激烈爭論。

  御史台彈劾奏本多達百封,舊黨程疏等人多次上表規勸,多名御史、諫官因反對新法被貶至地方(削花變法結束後,多人被重新起用)。

  蘇朝辭五封信箋勸說周檀重新考慮變法之事(《與周霄白剖心書五》[12]),無果。籍此事由,新舊兩黨、前朝遺臣、汴都世家、台諫二院,到宰執之爭,愈演愈烈[13]。

  重景三年初,反對派中的激進分子程疏離奇身亡於京郊,一石激起千層浪,朝野內外針對周檀的反對聲浪此起彼伏、聲勢浩大。重壓之下,周檀稱病在家,不事早朝。

  蘇朝辭遂上《辭狀宰輔十惡》[14],將周檀推向了輿論的最高潮,周檀叛顧門、好聲色、清異己等的舊事被重新翻出,流傳民間,有汴都百姓被煽動,為反對新法,結群攻擊周檀在汴都的府邸[15]。

  周檀擢拔的年青士子內部分裂也十分嚴重,削花變法遇見嚴重滯澀。明帝在一波高過一波的輿論呼聲之下,對周檀生了猜忌,以十惡中幾條緩狀將周檀罰入詔獄。

  同年冬,周檀受刑,畫押認下十惡罪狀,三個月後,明帝二次罷相,同時罷免了周檀身上的一切職務,僅留恩師頭銜(史述不詳,存疑),被免後,他攜愛妻同回了家鄉臨安。

  【明泰中興】

  重景四年,隨著周檀離京,政事堂宰輔之位空置四個月有餘後,蘇朝辭從執政參知正式拜相,開始執掌政事堂。

  次年,蘇朝辭廢除了削花變法的大部分法令,宣告了變法的正式結束。

  政事堂中執政參知空置半年之久後,被暫時廢除(成帝平豐二年復設)[16]。蘇朝辭因在黨爭中斗下周檀,聲名俱佳,威望水漲船高,大有比肩前朝劉爭之勢。

  重景六年秋,明帝改元明泰,朝野在蘇朝辭統領下一派清平,濯舟將軍周彥四破西韶、邊境大捷,內外通明,兼之明帝勵精圖治,一掃前朝黨爭和即位風波帶來的陰霾。

  大胤迎來短暫的盛世時期,史稱「明泰中興」[17]。

  【病逝臨安】

  重景五年末,周檀寂寂病逝於臨安天影亭,享年三十一歲,葬於杏山坡。碑刻無名姓年份,現已不可考(一說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郊留有周檀舊宅遺址,亦有傳聞稱其並未身死,只是隱世不出,史述不詳,現已不可考證)。

  存《春檀集》[18-23]傳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四月十七日杏花春夜》《夜削竹骨感懷作》《春歸》《如夢令·人間天青雨澤》《清溪悼舊》等,辭藻清麗,襟懷廣博。

  因十惡罪狀,名列北胤佞臣傳首位[24],但史學界從南胤開始就對此存疑。南胤天承五年,胤景帝將周檀從《胤史·佞臣傳》中除名,一應史料移入《胤史·名臣列傳》。

  移名翻案之事成為千古絕響,直至南胤亡國後,史學界還在就周檀「移名翻案」之事爭論不休,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其餘史料不可考(野史記載,明帝病逝後,曾在汴都風靡一時的北胤話本小說《白雪長歌》主角原型疑似周檀,但作者佚名不可考,且書中形象與正史差異較大,故存疑)。

  【歷史評價】

  蘇朝辭:霄白為宰輔時宵衣旰食,然世事紛繁,非一法可變。[25]

  白沙汀:吾有舊友生竹骨,愈歲愈高始潔白。[26]

  沈絡:絡至晚年,思及過往,悔之未成周霄白友……其人雖則執拗生硬,不失濟世之心。[27]

  ……

  程履之:法之變考,如器生於毋用時,檀之策早,生不逢時。[35]

  楊至:胤末兵亂,削花之法當承十一,檀之罪也。[36]

  徐法藍:檀雖身死,其法於後世一千二百年典刑量律多有參詳,此不世之功。[37]

  ……

  美籍華人歷史學家劉昌平《北胤四百年》:……周檀此人,之所以能夠引起海內外學者的極大興趣,除了他著名的「削花變法」,還有其人生平。燃燭樓叛師門寫賦、刑部屠殺異己、從西境回京突兀成為執旨之臣……樁樁件件本該成為政敵抨擊的事件,都在後續消弭無聲,與他同在朝堂為官的那些人,與他斗得雙眼通紅,卻從未將這些事拿出來做過攻訐的證據……歷史學家認為,其中必有隱情,但隱情不可知,史料又欠缺,其人究竟如何,成為鏡花水月、可望不可得,怎能不引發眾人探究欲?[97]

  D大歷史學系教授馮具然《大胤風流人物誌》:政通兩胤,不取沽名,真小人,真君子。[98]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