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你既然有此感悟,便該定下心來好好讀書才是。」李東陽道,「你也十五歲了,早該收收心了,莫再整日嬉玩誤了舉業。」

  李兆先連忙應是。

  傍晚狐朋狗友再來約他去玩兒,他竟是又拒絕了,說是要在家看書。

  狐朋狗友們罵罵咧咧地走了。

  李兆先不來,誰負責給錢呢?

  李東陽從下人嘴裡得知這一情況,覺得非常欣慰,提筆寫了篇文章感慨此事。

  作為茶陵詩派的領頭人、未來有望把持文壇十餘年的領軍人物,李東陽時刻保持著文人的基本習慣——

  不管發生點啥事都要真情實感地寫詩文記錄一下。

  比如過去這些年裡頭,他回湖南茶陵老家省親時攢了本《南行稿》,北上京師參加科舉又攢了本《北上錄》。

  反正就是去到哪寫到哪,忠實而詳盡地記錄自己的日常體悟。

  所以,對於這麼有意義(讓他兒子奮發上進)的一天,李東陽當然得用自己優美的文辭記錄一下。

  寫完以後,那就該文人的另一個基本習慣上場了——

  在朋友圈裡廣泛發布。

  邀親朋好友一起品鑑。

  作者有話說:

  文哥兒:?

  文哥兒:喜蹭大明文壇熱搜√

  *

  更新!

  *

  註:

  ①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出自楊萬里的《炙蒸餅》

  酥瓊葉:吃法參考網絡介紹

  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③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兩相思:出自楊萬里的《寄陸務觀》

  ④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出自劉禹錫的《陋室銘》

  第45章

  對於自己即將(靠蹭熱度)蜚聲文壇這事兒文哥兒是一無所知的。

  直到他再一次在謝家外面吹哨子,一吹吹出左鄰右里好幾個少年郎,他才眨巴一下眼,有些疑惑地看了下自己手裡的小鳥瓷哨。

  趙家舅舅在京城住了這麼些天得趕回去教書了趙家表哥自然也跟著回去了只留下幾個小哨子證明他來過。

  文哥兒怎麼都沒想到,表哥這才剛走他的小鳥瓷哨竟功力大漲一下子吹出這麼多人來!

  經那幾個文質彬彬的少年郎一解釋,文哥兒才知道他們是被他們爹攆出來的,說是李東陽家的李兆先去丘尚書看書後脫胎換骨他們爹也希望他們去薰陶薰陶。

  至於為什麼不派年齡相當的三歲小孩出來,主要是他們家三歲小孩要麼認字不多要麼特別頑皮真要讓他們跑去丘家鬧騰,丘濬怕是要給他們每家人血書一封絕交書了。

  所以,還是挑揀個還有救的小子去感受感受丘尚書家絕佳的讀書氛圍好了。

  文哥兒得知事情始末,有點目瞪口呆。這個李東陽怎麼回事兒子去別人家玩兒一下也得寫個文章廣而告之!

  文哥兒頗覺為難地說道:「這麼多人去的話我得先問問丘尚書同不同意。」

  他平時捎帶一兩個人過去也不算太擾著丘濬。要是仗著別人脾氣好就自顧自地捎一大串人去別人家那可就是真不要臉了!

  幾個少年郎齊齊點頭。

  文哥兒挨個和他們通了姓名,無一意外都是他爹同僚的兒子一個兩個全是官二代。他沒怎麼在意又跑去李東陽家召喚出李兆先。

  李兆先熟門熟路地提著個食盒出來看到幾個同齡人還愣了一下。他腳步有點虛浮眼下有點發青,顯見是這幾天沒睡好。

  文哥兒看得一臉擔心,跑過去問:「你瞧著怎麼這麼沒精神?要不你這次別去了,回去補個覺吧!」

  李兆先表情有些一言難盡。

  他爹李東陽,當代詩文高手,從他會說話起就愛寫詩文記錄他的言行。

  幾乎所有的親朋好友都知道他第一次說話、第一次對對子、第一次寫詩文是什麼時候,他那些童言童語經他爹妙筆一寫,處處都充滿了閃光點,句句都滿含親爹的期望。

  就,壓力很大。

  這幾年他寫了詩文都會私下藏起來,堅決不叫他爹看見,這才安穩了許多。

  結果前天他爹寫完一篇記敘他在丘家讀書的文章,特意找他這個當事人看看有沒有謬誤。

  謬誤是沒有的,整篇文章寫得妙趣橫生,且語句優美簡練,內容情真意切,主旨還積極向上,字裡行間飽滿老父親的欣慰和感慨。

  當時他就覺得不妙。

  果然,接下來這幾天到家裡來做客的人,包括但不限於他爹的親友、同僚、門生,全都受到他爹的熱情邀請、邀他們對文章斧正一二!

  誰不知道斧正一二這種就是謙辭,真正意思其實是「你瞅瞅我這篇新文章寫得牛逼不牛逼」。

  於是李兆先收到了所有親朋好友欣慰的目光。

  還有人調侃說他爹當年是十七八歲二甲第一,他要是來科應試也是十七八歲,可不能丟了他爹的臉。

  李兆先:「…………」

  壓力更大了。

  世人為什麼要夸「一門兩進士」「一門三進士」呢?

  因為就算你是個狀元爹,也不一定能養出狀元兒子,真要出了父子兩狀元,那可是能吹到朝廷改朝換代的。

  進士也一樣,有時候家裡僥倖教出個進士來,後頭也有可能後繼無人。到那時候官大的可以給兒子蔭官,官小的就徹底返農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