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頁
沈氏門庭人丁稀薄,因其未婚妻已於興武十二年與其解除婚契,故三族之內只余其母一人, 與長安沈府、河西沈府內家丁僕役一同依律論處,以儆效尤。又因沈氏麾下未有參與謀逆者,故玄策軍不受牽連,由穆氏暫領,仍照舊制駐守河西。
其二, 新帝就大燁與西邏和親終止一事,與西邏磋商洽談。
新帝反對先帝生前對西策略, 欲以互惠互利之商貿政策與西邏促和。
西邏老王痛失次子,卻因和親禍端起於西邏二王子,無可追究大燁,加之年事已高,無力為繼,命西邏大王子代理國政。
西邏大王子本有親近、學習中原以促本邦繁榮之意,願接受大燁新帝和議,與大燁簽訂和盟達成共贏。
因大燁與西邏和親一事起始的風波, 到此正式落幕。
待一切塵埃落定,世人再提起興武帝, 既有褒揚其早年在位期間振興大燁武力,亦有詬病其晚年背棄初心,犧牲功臣之女換取和平,猜忌武臣,可謂成也興武,敗也興武。
論及沈元策,朝堂上下雖不知事發當日具體真相,卻猜到沈元策此行孤身入長安,實為鴻門赴宴,所謂弒君或是不得已之反殺,無不為大燁隕落如此少年名將扼腕嘆息。
聽聞沈元策身死次月,永盈公主上書自請廢除公主封號,還郡主之名,自此長居河西。新帝應允。
二月初春,河西姑臧,瑤光園。
姜稚衣站在庭院裡,看著府里忙碌著的,一張張熟悉的面孔,露出了安心的笑意。
新帝查抄河西沈府以及長安沈府都只是做了個樣子,實則已將人偷梁換柱,沈夫人和青松如今正在來河西的路上,長安沈府那邊其餘僕役家丁因並非親信,便都遣散了,河西沈府這裡的人本是心腹,便都轉移到了瑤光園。
姜稚衣帶著婢女清點完一樣樣自遠方送來,賀她喬遷新居的禮物,獨自進了書房,坐在窗邊拆起那些隨同禮物寄來的信。
第一封是舅父的信,舅父照舊與她報平安,說家裡一切都好,只是鍾氏如今不堪支撐主母之位,二人已決意和離,而許氏無意打破規矩,以妾上位,故而提議他迎娶新妻,舅父問她這個提議如何。
「這樣也好,」姜稚衣與一旁驚蟄說,「侯門總要有當家主母,許姨娘為人雖無可挑剔,但扶妾為妻對舅父仕途有損,整座侯府也會被人看輕。」
驚蟄笑著說:「郡主如今果真是當家的人了,考慮越發周全,依奴婢看,郡主在回信中提醒侯爺擇新人時注意對方品行,莫再步鍾氏後塵便好。」
姜稚衣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擱下舅父的信,又去拆第二封裴雪青的信,一面看一面與驚蟄說:「雪青阿姊說,她兄長去年決心入仕之後,她也心有所感,決定在長安開一間醫館,籌備至今,醫館已經落成。」
「看來裴姑娘自從手刃仇人之後是當真振作起來了。」
姜稚衣輕眨了眨眼:「不過雪青阿姊往後或許不會嫁人了吧。」
「或許吧,女子也並非一定要嫁人。」
姜稚衣聽出了驚蟄的意有所指。早前驚蟄在鄭縣醫館養傷時本與一位學徒看對了眼,後來為她兩度來往於河西長安,這段姻緣就擱置了。如今安定下來,姜稚衣本想為驚蟄做主成了這樁婚事,但驚蟄不想離開她去長安,也不願對方拋家棄業來河西,便與對方了斷了。
「來日方長,或許有新的際遇呢,若再遇良人,出嫁也很好,若未遇良人,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也很好。」姜稚衣說著,疊攏裴雪青的信,又去拆寶嘉的信。
寶嘉阿姊一如既往地言簡意賅,說她的禮先到河西,她人晚一步也到河西了。這長安城住得真沒意思,公主府的面首也無趣得很,都遣散了,不如來河西散散心。
姜稚衣笑著讀下來,隔著兩千里都聽到了寶嘉阿姊打算盤的聲兒。
最後一封信是裴子宋的。
「裴子宋說,自從我去年散盡家財貼補杏陽百姓,在杏陽就是一位活著的女菩薩了。」姜稚衣讀著信跟驚蟄打趣,「說什麼呢,我家財可還沒散盡,這才哪兒到哪兒,咱們回頭再清點清點,留在長安的產業如今也不方便就近打理,不如變賣了,到河西來置辦新產業。」
驚蟄點頭應下。
姜稚衣繼續看信,又看到裴子宋說杏陽如今已然恢復生機,百姓給三七他們一百零一名玄策軍建了英雄祠。
姜稚衣眼望著東南的方向出了會兒神,喃喃道:「等之後安穩下來,去杏陽看看三七他們,請他們喝杯喜酒吧。」
仔細收好四封信,姜稚衣坐在窗前,望著窗外明媚的春光托起了腮。
這四封信所說儘是不同的事,卻都有一個相同點,他們一個人也不曾問起元策。
刻意不提,許是不願令她傷心,又許是他們隱約猜測出了真相,知道不提才是平安。
元策臨走與她說過自己的計劃,姜稚衣猜到齊延派手下為元策當了替身,但如此鏖戰,元策一定也受傷了,否則以他快馬加鞭的腳程,不會在路上耽擱至今。
當時元策去長安雖未帶一兵一卒,但其實李答風后腳跟了過去。有李答風在,他的傷勢應當能得最好的包紮。
可她真的好想好想他。
好想下一刻就見到他,想安慰安慰他新添的傷疤。
姜稚衣想著,從一旁一隻匣子裡取出了一張信箋。
其二, 新帝就大燁與西邏和親終止一事,與西邏磋商洽談。
新帝反對先帝生前對西策略, 欲以互惠互利之商貿政策與西邏促和。
西邏老王痛失次子,卻因和親禍端起於西邏二王子,無可追究大燁,加之年事已高,無力為繼,命西邏大王子代理國政。
西邏大王子本有親近、學習中原以促本邦繁榮之意,願接受大燁新帝和議,與大燁簽訂和盟達成共贏。
因大燁與西邏和親一事起始的風波, 到此正式落幕。
待一切塵埃落定,世人再提起興武帝, 既有褒揚其早年在位期間振興大燁武力,亦有詬病其晚年背棄初心,犧牲功臣之女換取和平,猜忌武臣,可謂成也興武,敗也興武。
論及沈元策,朝堂上下雖不知事發當日具體真相,卻猜到沈元策此行孤身入長安,實為鴻門赴宴,所謂弒君或是不得已之反殺,無不為大燁隕落如此少年名將扼腕嘆息。
聽聞沈元策身死次月,永盈公主上書自請廢除公主封號,還郡主之名,自此長居河西。新帝應允。
二月初春,河西姑臧,瑤光園。
姜稚衣站在庭院裡,看著府里忙碌著的,一張張熟悉的面孔,露出了安心的笑意。
新帝查抄河西沈府以及長安沈府都只是做了個樣子,實則已將人偷梁換柱,沈夫人和青松如今正在來河西的路上,長安沈府那邊其餘僕役家丁因並非親信,便都遣散了,河西沈府這裡的人本是心腹,便都轉移到了瑤光園。
姜稚衣帶著婢女清點完一樣樣自遠方送來,賀她喬遷新居的禮物,獨自進了書房,坐在窗邊拆起那些隨同禮物寄來的信。
第一封是舅父的信,舅父照舊與她報平安,說家裡一切都好,只是鍾氏如今不堪支撐主母之位,二人已決意和離,而許氏無意打破規矩,以妾上位,故而提議他迎娶新妻,舅父問她這個提議如何。
「這樣也好,」姜稚衣與一旁驚蟄說,「侯門總要有當家主母,許姨娘為人雖無可挑剔,但扶妾為妻對舅父仕途有損,整座侯府也會被人看輕。」
驚蟄笑著說:「郡主如今果真是當家的人了,考慮越發周全,依奴婢看,郡主在回信中提醒侯爺擇新人時注意對方品行,莫再步鍾氏後塵便好。」
姜稚衣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擱下舅父的信,又去拆第二封裴雪青的信,一面看一面與驚蟄說:「雪青阿姊說,她兄長去年決心入仕之後,她也心有所感,決定在長安開一間醫館,籌備至今,醫館已經落成。」
「看來裴姑娘自從手刃仇人之後是當真振作起來了。」
姜稚衣輕眨了眨眼:「不過雪青阿姊往後或許不會嫁人了吧。」
「或許吧,女子也並非一定要嫁人。」
姜稚衣聽出了驚蟄的意有所指。早前驚蟄在鄭縣醫館養傷時本與一位學徒看對了眼,後來為她兩度來往於河西長安,這段姻緣就擱置了。如今安定下來,姜稚衣本想為驚蟄做主成了這樁婚事,但驚蟄不想離開她去長安,也不願對方拋家棄業來河西,便與對方了斷了。
「來日方長,或許有新的際遇呢,若再遇良人,出嫁也很好,若未遇良人,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也很好。」姜稚衣說著,疊攏裴雪青的信,又去拆寶嘉的信。
寶嘉阿姊一如既往地言簡意賅,說她的禮先到河西,她人晚一步也到河西了。這長安城住得真沒意思,公主府的面首也無趣得很,都遣散了,不如來河西散散心。
姜稚衣笑著讀下來,隔著兩千里都聽到了寶嘉阿姊打算盤的聲兒。
最後一封信是裴子宋的。
「裴子宋說,自從我去年散盡家財貼補杏陽百姓,在杏陽就是一位活著的女菩薩了。」姜稚衣讀著信跟驚蟄打趣,「說什麼呢,我家財可還沒散盡,這才哪兒到哪兒,咱們回頭再清點清點,留在長安的產業如今也不方便就近打理,不如變賣了,到河西來置辦新產業。」
驚蟄點頭應下。
姜稚衣繼續看信,又看到裴子宋說杏陽如今已然恢復生機,百姓給三七他們一百零一名玄策軍建了英雄祠。
姜稚衣眼望著東南的方向出了會兒神,喃喃道:「等之後安穩下來,去杏陽看看三七他們,請他們喝杯喜酒吧。」
仔細收好四封信,姜稚衣坐在窗前,望著窗外明媚的春光托起了腮。
這四封信所說儘是不同的事,卻都有一個相同點,他們一個人也不曾問起元策。
刻意不提,許是不願令她傷心,又許是他們隱約猜測出了真相,知道不提才是平安。
元策臨走與她說過自己的計劃,姜稚衣猜到齊延派手下為元策當了替身,但如此鏖戰,元策一定也受傷了,否則以他快馬加鞭的腳程,不會在路上耽擱至今。
當時元策去長安雖未帶一兵一卒,但其實李答風后腳跟了過去。有李答風在,他的傷勢應當能得最好的包紮。
可她真的好想好想他。
好想下一刻就見到他,想安慰安慰他新添的傷疤。
姜稚衣想著,從一旁一隻匣子裡取出了一張信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