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頁
他沒事就找裴行昭、許徹、顏學開閒磕牙,也沒少套練兵用兵之道,到了遼東就全用上了。近兩年,遼東軍在大周軍中風頭頗勁,對抗演習中屢出奇招獲勝。
楚王怕燕王那小子一得意就底兒掉,忙不迭地請命趕過去協助,練兵幫不上,耳提面命地提點著他沉住氣總是辦得到的。
說到太子,他是四年前才開始得到太后的真傳,騎射、劍法、治國、馭人。後兩者,裴行昭很少直接給他擺道理,只是將他帶在清涼殿,聽聽摺子里陳奏了什麼,廷議時她和眾臣說了什麼。
遇到實在想不通的,他才會請教太后,聽她掰開了揉碎了跟自己說清楚。
獲益有多大,他自己不敢說,或許用一件事可以證明。一日,他那個沉迷修道的爹跟他說,你帶上親信,去外頭遊學一年半載吧,等到回來,幫著太后和朕處理些政務,這是我們商量著定下來的。
他心裡真是美得冒泡了,如果學識身手修為不過關,父皇和太后怎麼能放心讓他出門遊歷呢。
是的,他對那位名義上的祖母,明里暗裡只稱太后,而不是祖母,因為她幾乎害怕聽到那倆字兒,打小他就看出來了,其實特好玩兒,但是,她不高興的事兒,他就不好意思做,懂事了便是不忍心做了。夠累的了,他幹嘛還給這位尊長不痛快呢,一點點都不應該。
再說了,裴帥、裴郡主、裴皇后、裴太后這些名頭,都不足以代表她。
她是裴行昭,他與世人該記住的是這三個字。
裴行昭,榮光萬丈的,獨一無二的。
他以她為榮。
老將軍馬伯遠一生最大的功績不在軍事,而是昔年推植棉花的功勞。那年之後,只要適合種植棉花的省份,都效法北直隸的推廣之道,再逐年結合實情增加種植量。有三年,國庫六成進項中有一成是棉布棉紗換得——都是以高價賣給屬國鄰國番邦,諸多省份加起來的產量,怎麼能不可觀。
——這麼多出眾的人,似一出精彩不斷的戲,你方唱罷我登場,令人目不暇接。
曾經,裴行昭希望這些人的姓氏里有個陸,陸麒的陸,陸雁臨的陸。
不能夠了,永遠的。
還希望有崔氏的人,這倒是來日可期的。她也好,張閣老與喬閣老也好,都在暗中幫扶崔淳風指定留下來的崔家後人。只盼著有朝一日,他們大放異彩,與崔淳風比肩。
都說人走茶涼,在她這兒不是。有些人的存在哪怕只如驚鴻一瞥,也足夠她一世銘記於心。
黃土塵沙,從不能真正掩埋一個人,只要他曾熠熠生輝,點點光火便能始終照亮人心。
二月初九,裴行昭揮手別了眼巴巴送她盼著她從速回來的以皇帝為首的宮中上下人等。
乘坐馬車離開皇城,踏上去往江南的路,她帶著恩師兄長給的丸藥,皇帝太子太皇太后與皇后送的種種補品金銀珠寶。他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莫名的把她當做離了壽康宮清涼殿就不能照顧自己的廢物。可是,挺好的,心裡暖烘烘的。
隨行的是林策、阿嫵、阿蠻、許徹,隨從是金吾衛、羽林衛、驍騎衛和錦衣衛。她再三說輕車簡從,陣仗還是鬧得浩浩蕩蕩。
車馬到了通州碼頭,棄車登上龍船,走水路去往江浙。
明明只是曾經揮灑豪情熱血的地方,卻有著近乎鄉愁一般的心緒。
明明在那裡的時日並不開心,她就是在那一帶,幾乎把一生不能承受的痛苦折磨受盡了。
縱然如此,仍舊懷念,午夜夢回時,總是重回故地。
因為最深重的疼痛來臨之前,也有最愜意舒心的光景,與很多故人相伴。沒有他們,沒有後來的、如今的裴行昭。
路上,沈居墨有信至,說到江浙地界再聚。
哥哥最不放心她。也是,那可是她許下來生做親兄妹的人。
剛放下書信,一大摞奏摺由皇帝的親信送來,好笑的是附有十張一萬兩的銀票,來人說是皇上孝敬您的,請您只管由著性子買些可心的物件兒,銀子是皇上私庫里的。
一邊讓她在路上也要批摺子,一邊讓她散心花錢——這皇帝的腦子,總是擰巴著,奇得很。
船行至江浙地界,一大早,沈居墨乘小舟趕來,登船見裴行昭。
裴行昭見了他,主動伸出手讓他把脈。
「算你懂事。」沈居墨把完脈,眉宇更為舒展。
「老爺子說,五六年內不成問題,不用換藥。」裴行昭颳了刮眉骨,「你是不知道,小老頭兒現在跟那月宮裡的兔兒爺似的,整天倒騰藥瓶藥罐。」
沈居墨哈哈一樂,拍了拍她腦門兒,「欠收拾。回頭我就學嘴,告訴老爺子,你是怎麼埋汰他的。」
「你不是我哥嘛,咱可不帶胳膊肘往上拐的。」
「這回就饒了你,看在你還算聽話的份兒上。」這幾年她還是喝酒,但都是點到為止,也肯按時乖乖服藥。
裴行昭笑笑的,「其實人就是活個心氣兒。我就算是較勁,也不能讓付家那東西的烏鴉嘴坐實。」
「那你得可著勁兒跟人找茬較勁。」
「成。」裴行昭推開手邊的摺子,起身向外,「出去透透氣。」
兄妹兩個走到船頭。
旭日東升,煙霞璀璨,映照著粼粼水面。
有風襲來,裹挾著水氣的濕潤、陽光的溫暖,拂著裴行昭的衣袂。
楚王怕燕王那小子一得意就底兒掉,忙不迭地請命趕過去協助,練兵幫不上,耳提面命地提點著他沉住氣總是辦得到的。
說到太子,他是四年前才開始得到太后的真傳,騎射、劍法、治國、馭人。後兩者,裴行昭很少直接給他擺道理,只是將他帶在清涼殿,聽聽摺子里陳奏了什麼,廷議時她和眾臣說了什麼。
遇到實在想不通的,他才會請教太后,聽她掰開了揉碎了跟自己說清楚。
獲益有多大,他自己不敢說,或許用一件事可以證明。一日,他那個沉迷修道的爹跟他說,你帶上親信,去外頭遊學一年半載吧,等到回來,幫著太后和朕處理些政務,這是我們商量著定下來的。
他心裡真是美得冒泡了,如果學識身手修為不過關,父皇和太后怎麼能放心讓他出門遊歷呢。
是的,他對那位名義上的祖母,明里暗裡只稱太后,而不是祖母,因為她幾乎害怕聽到那倆字兒,打小他就看出來了,其實特好玩兒,但是,她不高興的事兒,他就不好意思做,懂事了便是不忍心做了。夠累的了,他幹嘛還給這位尊長不痛快呢,一點點都不應該。
再說了,裴帥、裴郡主、裴皇后、裴太后這些名頭,都不足以代表她。
她是裴行昭,他與世人該記住的是這三個字。
裴行昭,榮光萬丈的,獨一無二的。
他以她為榮。
老將軍馬伯遠一生最大的功績不在軍事,而是昔年推植棉花的功勞。那年之後,只要適合種植棉花的省份,都效法北直隸的推廣之道,再逐年結合實情增加種植量。有三年,國庫六成進項中有一成是棉布棉紗換得——都是以高價賣給屬國鄰國番邦,諸多省份加起來的產量,怎麼能不可觀。
——這麼多出眾的人,似一出精彩不斷的戲,你方唱罷我登場,令人目不暇接。
曾經,裴行昭希望這些人的姓氏里有個陸,陸麒的陸,陸雁臨的陸。
不能夠了,永遠的。
還希望有崔氏的人,這倒是來日可期的。她也好,張閣老與喬閣老也好,都在暗中幫扶崔淳風指定留下來的崔家後人。只盼著有朝一日,他們大放異彩,與崔淳風比肩。
都說人走茶涼,在她這兒不是。有些人的存在哪怕只如驚鴻一瞥,也足夠她一世銘記於心。
黃土塵沙,從不能真正掩埋一個人,只要他曾熠熠生輝,點點光火便能始終照亮人心。
二月初九,裴行昭揮手別了眼巴巴送她盼著她從速回來的以皇帝為首的宮中上下人等。
乘坐馬車離開皇城,踏上去往江南的路,她帶著恩師兄長給的丸藥,皇帝太子太皇太后與皇后送的種種補品金銀珠寶。他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莫名的把她當做離了壽康宮清涼殿就不能照顧自己的廢物。可是,挺好的,心裡暖烘烘的。
隨行的是林策、阿嫵、阿蠻、許徹,隨從是金吾衛、羽林衛、驍騎衛和錦衣衛。她再三說輕車簡從,陣仗還是鬧得浩浩蕩蕩。
車馬到了通州碼頭,棄車登上龍船,走水路去往江浙。
明明只是曾經揮灑豪情熱血的地方,卻有著近乎鄉愁一般的心緒。
明明在那裡的時日並不開心,她就是在那一帶,幾乎把一生不能承受的痛苦折磨受盡了。
縱然如此,仍舊懷念,午夜夢回時,總是重回故地。
因為最深重的疼痛來臨之前,也有最愜意舒心的光景,與很多故人相伴。沒有他們,沒有後來的、如今的裴行昭。
路上,沈居墨有信至,說到江浙地界再聚。
哥哥最不放心她。也是,那可是她許下來生做親兄妹的人。
剛放下書信,一大摞奏摺由皇帝的親信送來,好笑的是附有十張一萬兩的銀票,來人說是皇上孝敬您的,請您只管由著性子買些可心的物件兒,銀子是皇上私庫里的。
一邊讓她在路上也要批摺子,一邊讓她散心花錢——這皇帝的腦子,總是擰巴著,奇得很。
船行至江浙地界,一大早,沈居墨乘小舟趕來,登船見裴行昭。
裴行昭見了他,主動伸出手讓他把脈。
「算你懂事。」沈居墨把完脈,眉宇更為舒展。
「老爺子說,五六年內不成問題,不用換藥。」裴行昭颳了刮眉骨,「你是不知道,小老頭兒現在跟那月宮裡的兔兒爺似的,整天倒騰藥瓶藥罐。」
沈居墨哈哈一樂,拍了拍她腦門兒,「欠收拾。回頭我就學嘴,告訴老爺子,你是怎麼埋汰他的。」
「你不是我哥嘛,咱可不帶胳膊肘往上拐的。」
「這回就饒了你,看在你還算聽話的份兒上。」這幾年她還是喝酒,但都是點到為止,也肯按時乖乖服藥。
裴行昭笑笑的,「其實人就是活個心氣兒。我就算是較勁,也不能讓付家那東西的烏鴉嘴坐實。」
「那你得可著勁兒跟人找茬較勁。」
「成。」裴行昭推開手邊的摺子,起身向外,「出去透透氣。」
兄妹兩個走到船頭。
旭日東升,煙霞璀璨,映照著粼粼水面。
有風襲來,裹挾著水氣的濕潤、陽光的溫暖,拂著裴行昭的衣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