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紀錄片到此為止。
婕西笑著問蘇郁檀:「看到您當年幫助過的孩子有了今天的幸福,你心裡是什麼感受?」
蘇郁檀微嘆:「很為他們高興。也有一點遺憾……我做社工的時間其實並不長。」
「如果您有更多時間做社工,就可以幫助更多孩子?」
「是的。」
「您覺得對這些孩子幫助最大的是什麼?」
蘇郁檀毫不猶豫地說:「是制度。是逐步完善起來的未成年人保護制度、社會福利制度以及《父母資格證》制度。
「沒有這些制度,就得眼睜睜看著一些孩子被父母或別的監護人虐待、忽視、遺棄、控制卻毫無辦法。
「比如說:一個孩子被虐待了,誰會發現這件事?誰來處理這件事?要不要剝奪其監護人的監護權?由誰來剝奪?如果剝奪了,孩子以後由誰撫養?撫養費由誰出?
「這些問題都是十分具體而現實的,沒有完善的制度是不可能妥善解決的。」
「這就是您力挺《父母資格證》制度的原因?」
「對!」
「但有些反對者說:現在的人口出生率這麼低,《父母資格證》是在雪上加霜,讓出生率更低?」
蘇郁檀搖了搖頭:「繁衍的本能一直刻在我們的基因里。讓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原因,從來不是《父母資格證》制度,而是經濟水平、生活壓力、養育條件和我們自身的心理問題。」
「我認為:《父母資格證》制度有利於減少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心理問題。從長遠來說,它對於提高人們的生育意願、提高人口出生率是有利的。」
「還有人說:生育是人的基本權利。《父母資格證》制度,是對人權的侵犯?」
蘇郁檀眉一挑,溫和的臉上多了一點冷色:「成年人有生育的權利,孩子就沒有獲得健康的成長環境的權利嗎?說這種話的人,把孩子的權利放在什麼位置?
「當成年人的權益和孩子的權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更傾向於維護孩子的權益。因為成年人可以也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孩子被生出來時,是被動的,是不由自己選擇的。」
婕西默了一下,又問:「所以,您希望《父母資格證》制度一直存在下去?」
蘇郁檀卻再次搖搖頭:「不,我希望它早日消失。」
婕西十分驚訝:「我不太明白!您不是力挺這項制度嗎?」
蘇郁檀說:「我比較贊同反家暴基金會那位會長先生的話:我們建立這個制度,不是為了搞生育歧視,不是為了阻止某一類人留下血脈後裔,而是為了迫使所有想當父母的人,都認認真真去學習如何當好父母。
「如果有一天,不需要制度的約束,所有人都會自動自發自願地這麼做,那麼,這項制度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就可以自動消失了。」
婕西呆了一下:「會有那麼一天嗎?」
蘇郁檀微微聳肩:「我不知道。就像一千年前的人,也想像不到《父母資格證》制度什麼時候可以建立、會不會建立。」
「的確是這樣。」婕西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又開啟了一個新話題,「那些考不到證,卻又想有孩子的人怎麼辦?」
蘇郁檀輕鬆地說:「第一個辦法,他們可以去捐獻自己的生殖細胞。或許過一二十年,就有一位姑娘或小伙走過來對他們說:嗨,我是你的女兒或兒子。
「不用承擔他們承擔不了的養育責任,就可以有自己的血脈後裔,不好嗎?
「我原先就是這麼幹的。只不過出了一點意外,我提前認識了我的大女兒。」
婕西忍不住笑起來:「這倒的確是個好辦法。第二個辦法呢?」
蘇郁檀說:「第二個辦法,我也做出了表率。我考到《父母資格證》的時候,仍然是六級的潛創症患者,所以我通過考試被人們稱為『奇蹟』。
「為什麼我能考到證,而那些病得沒我重、甚至沒有病的人會考不到證?我覺得,他們與其報怨制度,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問題在哪裡。
「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在做好了準備時再生孩子。這對他們自己,對他們的孩子,都更加有利。」
那天專訪的最後,婕西又播了一段紀錄片,畫面是許多年來各種侵害未成年人權益案的資料,解說詞則是蘇郁檀那篇《我們為什麼需要〈父母資格證〉?》的節選。
蘇郁檀與婕西告別時,一個好聽的女中音正在念那部分文字:
提起父母二字,人們常常會用偉大、無私之類的詞藻來形容。
我承認,大部分父母配得上這樣的讚美。
但作為徐珍妮案的受害者,作為一個曾經從事社工工作的人,我也想說一句:並不是所有父母都具備那樣的品質。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傷害,甚至會讓孩子產生「我寧願你們沒有生下我」的想法。
面對這樣的控訴,有些家長會反省自身,有些則把過錯推到孩子或別人身上,認定自己是沒錯的。
這樣的人,有資格當父母嗎?
我認為:在如今這樣一個,他們是沒有的。
想當父母,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品質呢?
首先,在你決定生孩子之前,你必須先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生孩子?
如果你生孩子,只是為了從眾,為了跟別人攀比,是因為別人有了孩子所以你也要有。
婕西笑著問蘇郁檀:「看到您當年幫助過的孩子有了今天的幸福,你心裡是什麼感受?」
蘇郁檀微嘆:「很為他們高興。也有一點遺憾……我做社工的時間其實並不長。」
「如果您有更多時間做社工,就可以幫助更多孩子?」
「是的。」
「您覺得對這些孩子幫助最大的是什麼?」
蘇郁檀毫不猶豫地說:「是制度。是逐步完善起來的未成年人保護制度、社會福利制度以及《父母資格證》制度。
「沒有這些制度,就得眼睜睜看著一些孩子被父母或別的監護人虐待、忽視、遺棄、控制卻毫無辦法。
「比如說:一個孩子被虐待了,誰會發現這件事?誰來處理這件事?要不要剝奪其監護人的監護權?由誰來剝奪?如果剝奪了,孩子以後由誰撫養?撫養費由誰出?
「這些問題都是十分具體而現實的,沒有完善的制度是不可能妥善解決的。」
「這就是您力挺《父母資格證》制度的原因?」
「對!」
「但有些反對者說:現在的人口出生率這麼低,《父母資格證》是在雪上加霜,讓出生率更低?」
蘇郁檀搖了搖頭:「繁衍的本能一直刻在我們的基因里。讓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原因,從來不是《父母資格證》制度,而是經濟水平、生活壓力、養育條件和我們自身的心理問題。」
「我認為:《父母資格證》制度有利於減少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心理問題。從長遠來說,它對於提高人們的生育意願、提高人口出生率是有利的。」
「還有人說:生育是人的基本權利。《父母資格證》制度,是對人權的侵犯?」
蘇郁檀眉一挑,溫和的臉上多了一點冷色:「成年人有生育的權利,孩子就沒有獲得健康的成長環境的權利嗎?說這種話的人,把孩子的權利放在什麼位置?
「當成年人的權益和孩子的權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更傾向於維護孩子的權益。因為成年人可以也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孩子被生出來時,是被動的,是不由自己選擇的。」
婕西默了一下,又問:「所以,您希望《父母資格證》制度一直存在下去?」
蘇郁檀卻再次搖搖頭:「不,我希望它早日消失。」
婕西十分驚訝:「我不太明白!您不是力挺這項制度嗎?」
蘇郁檀說:「我比較贊同反家暴基金會那位會長先生的話:我們建立這個制度,不是為了搞生育歧視,不是為了阻止某一類人留下血脈後裔,而是為了迫使所有想當父母的人,都認認真真去學習如何當好父母。
「如果有一天,不需要制度的約束,所有人都會自動自發自願地這麼做,那麼,這項制度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就可以自動消失了。」
婕西呆了一下:「會有那麼一天嗎?」
蘇郁檀微微聳肩:「我不知道。就像一千年前的人,也想像不到《父母資格證》制度什麼時候可以建立、會不會建立。」
「的確是這樣。」婕西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又開啟了一個新話題,「那些考不到證,卻又想有孩子的人怎麼辦?」
蘇郁檀輕鬆地說:「第一個辦法,他們可以去捐獻自己的生殖細胞。或許過一二十年,就有一位姑娘或小伙走過來對他們說:嗨,我是你的女兒或兒子。
「不用承擔他們承擔不了的養育責任,就可以有自己的血脈後裔,不好嗎?
「我原先就是這麼幹的。只不過出了一點意外,我提前認識了我的大女兒。」
婕西忍不住笑起來:「這倒的確是個好辦法。第二個辦法呢?」
蘇郁檀說:「第二個辦法,我也做出了表率。我考到《父母資格證》的時候,仍然是六級的潛創症患者,所以我通過考試被人們稱為『奇蹟』。
「為什麼我能考到證,而那些病得沒我重、甚至沒有病的人會考不到證?我覺得,他們與其報怨制度,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問題在哪裡。
「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在做好了準備時再生孩子。這對他們自己,對他們的孩子,都更加有利。」
那天專訪的最後,婕西又播了一段紀錄片,畫面是許多年來各種侵害未成年人權益案的資料,解說詞則是蘇郁檀那篇《我們為什麼需要〈父母資格證〉?》的節選。
蘇郁檀與婕西告別時,一個好聽的女中音正在念那部分文字:
提起父母二字,人們常常會用偉大、無私之類的詞藻來形容。
我承認,大部分父母配得上這樣的讚美。
但作為徐珍妮案的受害者,作為一個曾經從事社工工作的人,我也想說一句:並不是所有父母都具備那樣的品質。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傷害,甚至會讓孩子產生「我寧願你們沒有生下我」的想法。
面對這樣的控訴,有些家長會反省自身,有些則把過錯推到孩子或別人身上,認定自己是沒錯的。
這樣的人,有資格當父母嗎?
我認為:在如今這樣一個,他們是沒有的。
想當父母,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品質呢?
首先,在你決定生孩子之前,你必須先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生孩子?
如果你生孩子,只是為了從眾,為了跟別人攀比,是因為別人有了孩子所以你也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