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小筍與江春一行人飛騎前往寧州刺史府之時,卻見一員將校自其側翼快馬疾馳而過,銀色的兜鍪上飄著一抹炫目的紅,分明是南朔邊境守軍的服制。小筍一驚,轉頭向江春問道:「怎麼邊軍的將校也到寧州來了?」「寧州近於邊畿,如今平朔將軍在此,邊地有急情來報,不足為奇。」江春一邊答話,一邊勒馬放慢了腳步。小筍見狀,不滿道:「江管事何以故作遲緩,難道以為陛下的聖旨不比軍中情報緊要?」
江春冷眼看著小筍,不緊不慢地反問道:「那麼侍御以為宮廷的寵辱與陛下的江山,何者更為緊要?」
「這還用問,自然是陛下的江山為重!」小筍見江春仍然遲滯,為方便說話,只好也慢了下來。
「這便是了,」江春笑道:「我家公子心同於此,所以比起登臨南曄皇后之位,她自是更重身為平朔將軍的職責。侍御最明聖意,自不該令將軍為難。若此時聖旨先達,將軍若受詔回宮,恐將貽誤戰機,以於社稷不利。若不受詔,非但將使陛下難堪,將軍亦難免擅權自專、違抗聖命之罪,復令朝野不安。而陛下聖心已定,屬意唯一,侍御又何必爭此一時之先後,陷帝後於兩難呢?」
小筍眯起眼睛深望江春移時,說道:「江管事久在靖遠公府,耳目雖為陛下所視,而腹心早為江家所有了吧?」
「侍御此言老夫卻聽不懂了,」江春意味深長地回道:「陛下既對平朔將軍傾心相付,自是以江家為腹心,老夫即便心附于靖遠公府,也等同效忠於陛下。侍御向來最知聖心,試問陛下可願再聽到朝野對將軍在外不受君命的非議?晏上卿驟然卒逝,已令陛下不勝傷感,又何必再以將軍之違命更使陛下多憂?」
小筍聽後,亦覺江春所言有理,心中暗忖:即便這立後的詔書不能及時送達,難道除了江凌霜,南曄還能有第二個皇后嗎?晏姈姝本就不得聖心,如今又被查出與扶朔諜探暗中勾連,罪已當誅,陛下雖因念在襄國公於帝業有功,且與上卿晏麒又有君臣之誼,姑且恕其死罪,卻將其拘禁在晏麒墓園,已是殘生無望。而太后因一向對晏姈姝護持有加,自覺難辭其咎,對此事亦不復置喙,只推身心倦乏,意欲專心靜禮佛事,連陛下之面也見得少了。襄國公晏顯雖然未被治罪,而自陛下賜蓮之日起便閉門謝客、稱病不朝,實同廢置。相較於同受先帝所託的靖遠公,如今雖已不握兵權,每常閒居在府,卻能不時得陛下關懷賞譽,二公雖是一般不在中樞,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平朔將軍雖然領兵在外,登高一呼,便足以令山河動盪,而陛下對其到底信任有加,其心所念,正可謂帝後一體了。但觀陛下細問寧州之事時,雖然毓寧公主出於維護晏麒之故,時而言辭閃爍,可以陛下洞若觀火之明辨,早已察知晏麒染指凌霜之情,而終能不廢晏麒身後之事,除了顧念君臣之誼,更重要的是看在凌霜親托江春扶櫬歸京,不忍廢其情義之重,使之傷情。陛下對將軍的愛護真是不需多言了,可為何兩人的相聚相守偏偏如此艱難呢?
小筍長嘆了一口氣,隨之緩轡,轉而說道:「御苑裡的梅花都開了,陛下是等著將軍共賞的。眼見著與扶朔又要再起戰端,陛下不知又將有多少個不眠之夜,獨自站在梅樹下等著將軍千里之外的奏報了。」
實則此番南容澈最先得到的並非凌霜的軍情奏報,而是一封真情手書。
思暖頓首:忘寒近安!書詔俱悉,前告予麒兄千古和順,心稍感慰,友於之情,余哀未盡,無復多言。世間除卻真情,累多物外,棄之可也;又詔予回京受冊,方知忘寒已昭立後之旨,今復令使者驅馳千里,致手書於帳下以特聞。殷切精誠,信可見焉;心同金石,豈宜久錮?況當此時,安得無縱馬馳歸之念哉?然顧念前後,未可奉命者,良有以也。略陳於斯,亦使君知思暖之愚意也。
黃金比屋,拘束行藏,繁飾環釵,以率粉黛,誠非思暖之所欲,然猶望陪第輦伴君側者,實願與忘寒相知相得也。
昔嫖姚辭甲第而不受,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斯亦丈夫之志概也,思暖雖未敢與之相較,心竊慕之。既生為將裔,猥承父緒,自當勉而行之。今強虜扶朔,大夫既無功於和親之議,君主復折顏於潛遁之尤,皆足以引辭以樹旌旗矣。思暖雖不敏,敢不披甲執戈,以望烽煙哉?
向者幸得君之委信,賜以螭符;今日更賴將士用命,趨於虎地。保疆域、取華澤,雖未敢請待獻捷,固欲竭己所能、慨然前驅者,不獨為一君之基業,亦思暖之所以立身也。忘寒於此當知之深矣。
思暖雖幼弱失恃,然亦嘗見父母之恩愛,談詩論策,舞劍揮琴,弈棋濡墨,賭書潑茶,妙音起而淺唱輒隨,舉一隅而三隅即反,相視而笑,相顧而言,意通神合,實世間之佳偶也。及母故去,家父重之守之,如其生時,雖未可言白首相攜,誠可謂得一心人矣。
思暖不求名位貴賞,若能與君相得若此,死無恨亦。是以今日僭稱君諱,非拘於禮,乃出於情也。然忘寒君臨天下,思暖終不可以一心付一人相期,否則難免因私廢公、以情生惑,此思暖為君所不取也。思暖雖居臣列,自重此心,未肯輕托,今日明志,願付於君也!
拔帳在即,歸期難料,且憑使者之便,謹寄隨身面具一副,夜叉半面,衷情孰見?但慰君思耳。倘若歸時,御苑梅開,君其待樹下,我自策馬來。
江春冷眼看著小筍,不緊不慢地反問道:「那麼侍御以為宮廷的寵辱與陛下的江山,何者更為緊要?」
「這還用問,自然是陛下的江山為重!」小筍見江春仍然遲滯,為方便說話,只好也慢了下來。
「這便是了,」江春笑道:「我家公子心同於此,所以比起登臨南曄皇后之位,她自是更重身為平朔將軍的職責。侍御最明聖意,自不該令將軍為難。若此時聖旨先達,將軍若受詔回宮,恐將貽誤戰機,以於社稷不利。若不受詔,非但將使陛下難堪,將軍亦難免擅權自專、違抗聖命之罪,復令朝野不安。而陛下聖心已定,屬意唯一,侍御又何必爭此一時之先後,陷帝後於兩難呢?」
小筍眯起眼睛深望江春移時,說道:「江管事久在靖遠公府,耳目雖為陛下所視,而腹心早為江家所有了吧?」
「侍御此言老夫卻聽不懂了,」江春意味深長地回道:「陛下既對平朔將軍傾心相付,自是以江家為腹心,老夫即便心附于靖遠公府,也等同效忠於陛下。侍御向來最知聖心,試問陛下可願再聽到朝野對將軍在外不受君命的非議?晏上卿驟然卒逝,已令陛下不勝傷感,又何必再以將軍之違命更使陛下多憂?」
小筍聽後,亦覺江春所言有理,心中暗忖:即便這立後的詔書不能及時送達,難道除了江凌霜,南曄還能有第二個皇后嗎?晏姈姝本就不得聖心,如今又被查出與扶朔諜探暗中勾連,罪已當誅,陛下雖因念在襄國公於帝業有功,且與上卿晏麒又有君臣之誼,姑且恕其死罪,卻將其拘禁在晏麒墓園,已是殘生無望。而太后因一向對晏姈姝護持有加,自覺難辭其咎,對此事亦不復置喙,只推身心倦乏,意欲專心靜禮佛事,連陛下之面也見得少了。襄國公晏顯雖然未被治罪,而自陛下賜蓮之日起便閉門謝客、稱病不朝,實同廢置。相較於同受先帝所託的靖遠公,如今雖已不握兵權,每常閒居在府,卻能不時得陛下關懷賞譽,二公雖是一般不在中樞,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平朔將軍雖然領兵在外,登高一呼,便足以令山河動盪,而陛下對其到底信任有加,其心所念,正可謂帝後一體了。但觀陛下細問寧州之事時,雖然毓寧公主出於維護晏麒之故,時而言辭閃爍,可以陛下洞若觀火之明辨,早已察知晏麒染指凌霜之情,而終能不廢晏麒身後之事,除了顧念君臣之誼,更重要的是看在凌霜親托江春扶櫬歸京,不忍廢其情義之重,使之傷情。陛下對將軍的愛護真是不需多言了,可為何兩人的相聚相守偏偏如此艱難呢?
小筍長嘆了一口氣,隨之緩轡,轉而說道:「御苑裡的梅花都開了,陛下是等著將軍共賞的。眼見著與扶朔又要再起戰端,陛下不知又將有多少個不眠之夜,獨自站在梅樹下等著將軍千里之外的奏報了。」
實則此番南容澈最先得到的並非凌霜的軍情奏報,而是一封真情手書。
思暖頓首:忘寒近安!書詔俱悉,前告予麒兄千古和順,心稍感慰,友於之情,余哀未盡,無復多言。世間除卻真情,累多物外,棄之可也;又詔予回京受冊,方知忘寒已昭立後之旨,今復令使者驅馳千里,致手書於帳下以特聞。殷切精誠,信可見焉;心同金石,豈宜久錮?況當此時,安得無縱馬馳歸之念哉?然顧念前後,未可奉命者,良有以也。略陳於斯,亦使君知思暖之愚意也。
黃金比屋,拘束行藏,繁飾環釵,以率粉黛,誠非思暖之所欲,然猶望陪第輦伴君側者,實願與忘寒相知相得也。
昔嫖姚辭甲第而不受,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斯亦丈夫之志概也,思暖雖未敢與之相較,心竊慕之。既生為將裔,猥承父緒,自當勉而行之。今強虜扶朔,大夫既無功於和親之議,君主復折顏於潛遁之尤,皆足以引辭以樹旌旗矣。思暖雖不敏,敢不披甲執戈,以望烽煙哉?
向者幸得君之委信,賜以螭符;今日更賴將士用命,趨於虎地。保疆域、取華澤,雖未敢請待獻捷,固欲竭己所能、慨然前驅者,不獨為一君之基業,亦思暖之所以立身也。忘寒於此當知之深矣。
思暖雖幼弱失恃,然亦嘗見父母之恩愛,談詩論策,舞劍揮琴,弈棋濡墨,賭書潑茶,妙音起而淺唱輒隨,舉一隅而三隅即反,相視而笑,相顧而言,意通神合,實世間之佳偶也。及母故去,家父重之守之,如其生時,雖未可言白首相攜,誠可謂得一心人矣。
思暖不求名位貴賞,若能與君相得若此,死無恨亦。是以今日僭稱君諱,非拘於禮,乃出於情也。然忘寒君臨天下,思暖終不可以一心付一人相期,否則難免因私廢公、以情生惑,此思暖為君所不取也。思暖雖居臣列,自重此心,未肯輕托,今日明志,願付於君也!
拔帳在即,歸期難料,且憑使者之便,謹寄隨身面具一副,夜叉半面,衷情孰見?但慰君思耳。倘若歸時,御苑梅開,君其待樹下,我自策馬來。